大学中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懥(zhì):忿恨、愤怒的样子。程颐认为:“身有之身当作心”,译文中采取这种说法。

译文

之所以说“修身在正其心”,是因为人心一旦有了愤怒,就不可能做到端正;人心感到恐惧,就不能端正;心里有了偏好的东西,就不能做到不偏不倚;人心有了担忧、牵挂的东西,也不能做到端正。心思一旦被什么东西牵绊住,就会心不在焉,眼睛虽然在看,却看不完全;耳朵虽然在听,却充耳不闻;甚至连嘴巴里的东西是什么味道都不清楚。所以说,修身必须先端正内心。

点评

本章主要讲为什么要“正心”的问题。人心很容易被影响,佛教认为,人有“五毒心”,即贪、嗔、痴、慢、疑,它们会影响人内心的安宁,因此需要格外小心。实际上与本章内容相通。

儒家要求君子“正心”,是因为心是人的主宰,一旦心中大乱,人的举动也会陷入混乱之中。王阳明说“汝今终日向外驰求,为名为利,这都是为着躯壳外面的物事。汝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礼勿视听言动时,岂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视听言动,须由汝心。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四肢。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可见,天理、天性都存于“心”之中,唯有正心,才能不泯灭“性”,否则,人就会沦为物欲和情绪的奴隶。

人心受情感干扰而不能端正的例子,在古代帝王的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秦始皇畏惧死亡,妄想长生不老,四处求仙问药,招徕方士,靡费钱财民力,正是“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南朝梁武帝信佛,四次舍身为僧,意欲遁入空门,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只得凑钱财为他赎身,一共花费四万亿钱,这不就是“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吗?

《大学》所面对的对象,主要是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对于他们而言,摈弃多余情绪的干扰,保证不偏不倚的内心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正心”也有借鉴意义。以学习为例,总想着吃喝玩乐的人,学习效率低下,而专心致志的人能够事半功倍。

“身有所懥,则不得其正”的问题,是现代人共同的困扰。人心浮躁,隐忍宽容的美德逐渐被忘记,很多人就像一个愤怒的炸药包,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浑身上下充满了戾气,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同时,也让自己变得不受欢迎,无形中给自己织就了一只厚厚的茧。如果说冲动是魔鬼,那么愤怒就是放出这只魔鬼的手,要想保持内心的端正,必须加强涵养。就像王阳明所说:“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者,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亦只得如此方才是正。”将事件只是看作事件,就能免去许多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