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康诰》[1]曰:“克[2]明德。”《大甲》[3]曰:“顾寔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7]自明也。
注释
[1]《康诰》:《尚书·周书》里的篇目,《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文集,《尚书》之称始于汉代,它在汉武帝时就被定为儒家的五经之一,并被奉为五经之首。《尚书》作者已不可考。根据《尚书》的内容推定,它的最初作者应该是古代史官。《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康诰》篇是周朝分封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时写的诰文,周天子在文中多次劝诫康叔爱护百姓。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古时“大”通“太”,《太甲》是《尚书·商书》里的一篇。太甲是第一代商王——商汤的孙子,因为娇生惯养,没有天子的样子,被商朝宰相伊尹放逐,后来太甲诚心悔过,伊尹又将他接回来继续做天子。
[4]顾:顾念。寔(shí):是。明命:上天给予我的光明的德行。
[5]《帝典》:即《尧典》,尧做过天子,故称“帝尧”,《尧典》记录了尧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尧的个人品德、施政情况。典:古代一种记录政治制度的文体。
[6]峻:原作“俊”,二者相通,即“大”。峻德,即大德。
[7]皆:都。
译文
《尚书·康诰》说“要能够发扬光明伟大的道德。”《尚书·太甲》说:“要时时顾念上天赐予给你的,存在于你内心的德行。”《尚书·尧典》说:“要能够发扬伟大的品德。”这些话都是一个意思,即人应该弘扬光明的品德。
点评
这是“传”的第一章,引用了三篇上古时代的文章,来佐证作者的观点。《尚书》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相传本有100篇,如今只留存58篇,除去后世伪造的,真正的《尚书》只有33篇。作者引用上古时期的文章,旨在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三皇五帝、夏、商、周时代就备受重视的事情,由来已久,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正因如此,作者按照时代,先近后远来引用,一直追溯到夏朝以前,以证明“自明”的合理性自古皆然。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生出许多恶的品质。儒家是十分重视后天教育的,不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一致认为人必须接受后天的教化。孔子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家,他之所以提出“有教无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也是因为他认可人天性善良,且需要后天教化。
实际上,对于人性的讨论,古今中外都存在,形成了许多观点,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对善的追求永不停止。基督教通过“忏悔”来反省自己的过错;佛教极其重视修行,《佛说十善业道经》里提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意思是说:人如果不加强道德修养,不好好修行,最终会落得“天诛地灭”的下场,这里的“为”不是“为了”,而是修为的意思。列夫·托尔斯泰也提出“生命就是参与自我完善和使生活完善的过程”,在完成“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个人不能借助他人的帮助,只可通过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点滴获得。托尔斯泰甚至认为,自我完善的意义在于,让一个人获得生命意义,达到灵魂不朽,使肉体生命转变为精神生命,从而使有限的生命变为无限。可见,在这一问题上,人类有着共通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