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1]者,所以事长也;慈者[2],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3]。”心诚求之,虽不中[4]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5],一国作乱;其机[6]如此。此谓一言偾[7]事,一人定国。尧、舜[8]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9]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1]弟(tì):通“悌”,指兄弟之间,弟弟尊敬兄长。

[2]慈:慈爱,指亲子之间,父母关爱子女。

[3]如保赤子:出自《尚书·周书·康诰》,意思是,要像父母悉心照料婴儿一样爱护百姓。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4]中(zhòng):达到目标。

[5]贪戾:贪婪、暴戾。

[6]机:弓弩上最重要的机关是弩机,引申为关键、重要。

[7]偾(fèn):败坏。

[8]尧、舜:即尧帝和舜帝,是古代的圣王,在他们治下,民众生活安宁,国家太平,因此成为古代君王的典范。

[9]桀(jié):夏朝的最后一任君主。当时,许多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大臣关龙逄进谏,不但不听劝告,还将他杀死。夏桀还自诩为太阳,认为自己的统治能像日月一般长久,结果老百姓都诅咒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最终,商汤顺应民意,发兵讨伐夏桀,建立了商朝。纣:即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任君主,他同样荒淫无度,建造“酒池肉林”供自己享乐,还用炮烙之刑虐待百姓,最终,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建立起周朝。纣王和夏桀一样是暴君的代表。

[10]诸:即“之于”。

[11]恕:即“恕”道,出自《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道德就是“恕”。

[12]喻:令别人明白、晓喻。

译文

之所以说“治国必先齐其家”,是因为世上从来都没有治理不好家族却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人。所以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就是不离开自己的家族,也能够影响到整个邦国。因为在家孝顺父母的道德,推而广之,就是侍奉国君的道德;在家尊敬兄长的道德,就是侍奉官长的道德;在家慈爱子女的道德,和治理好平民百姓的道德是相通的。《尚书·周书·康诰》里说:“要像保护初生儿一样谨慎地照料你的百姓。”这就是要求诚心实意去努力保护,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但也不会相差太远。生活中谁也没有见过先学会养育孩子,然后再去出嫁的女人。一个家族仁爱相亲,整个邦国都会兴起仁爱之风;一个家族实行谦让,整个邦国都会兴起谦让之风;一个君王如果贪婪暴虐,整个邦国就会群起作乱;关键在于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竟是这样的重要。所以说:一句话能败坏整个事情,一个人能安定整个国家。尧、舜用仁政来统率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践行仁爱;桀、纣用暴政来统治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凶暴。号令民众实行仁爱,自己却残忍暴虐,民众是不可能服从的。因此,君子应该先要求自己,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应该先去掉自身的恶习,而后才能去批评别人,使之弃恶从善。如果本身藏有不合乎“恕”道的品行,却去开导别人明白善恶之道理,那是完全不可能办到的。所以说要治理好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

《诗》[1]云:“桃之夭夭[2],其叶蓁蓁[3]。之子于归[4],宜[5]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6]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7]云:“其仪不忒[8],正是四国[9]。”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1]《诗》:指《诗经·周南·桃夭》,是庆祝女子出嫁的诗篇。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2]夭夭(yāo):美丽、美好的样子。

[3]蓁蓁(zhēn):树叶富有光泽、茂盛的样子。

[4]之子:这位女子。于归:女子出嫁。

[5]宜:善,有利于。

[6]《诗》:指《诗经·小雅·蓼萧》。关于《蓼萧》,晚清民国著名学者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说:“据词当是诸侯颂美天子之作。”它实际上是一首关于诸侯朝见天子时歌功颂德的诗,表达了诸侯对天子的尊崇和歌颂,诗中大量描写了君臣宴饮的场面。像西周初时这样君安臣乐,彼此相安无事甚至可以宴饮的景象,在后世似乎并不多见。

[7]《诗》:指《诗经·曹风·鸤鸠》,是一首赞美国君德行的诗。全诗四章,每章都以鸤鸠及其子起兴,用布谷鸟爱护雏鸟的天性来比喻君主的仁慈善良及德行高远,最后抒发了愿国君享有长寿之福的祝愿。鸤鸠(shī jiū):布谷鸟。

[8]仪:仪表。忒(tè):差错。

[9]正是:作为正面榜样。四国:四周的邦国,即邻国。

译文

《诗经·周南·桃夭》说:“桃花红艳艳,桃叶青又青,这位姑娘出嫁了,合家老小喜盈盈。”只有先使一个家族之人和睦相亲,而后才能教化广大的国民百姓。《诗经·小雅·蓼萧》说:“家族之中情意融洽,兄弟之间团结友爱。”只有先使一个家族兄弟和睦相处,互相友爱,而后才能教化广大的国民百姓。《诗经·曹风·鸤鸠》写道:“国君的仪容一丝不苟,毫无差错,足以垂范四方各国。”国君要好好教导自己家族中的人:作为父亲,慈爱子女;作为子女,孝顺父母;作为兄长,友爱弟妹;作为弟妹,恭敬兄姊。只有使他们的言行足以符合道德准则,然后整个国家奉百姓才会去效法。这些都说明,国君要想治理好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

点评

本章中主要论述了“齐家”与“治国”的联系。先秦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家”的规模很庞大,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的背后,存在的都是一个个家族。普天之下最为高贵的家长自然是天子,而诸侯、卿大夫、士也都是各自家族的家长。因此,先秦时期的贵族都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宗法制背景下的家长;一方面是政治体系中的统治者。二者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都要负责保卫安全、组织生产、主持祭祀等事务。因此,“齐家”与“治国”的关联是很强的。正如朱熹所说:“身修,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儒家认为,有德之人就算不出去做官,仅仅留在家里,也能像一面旗帜一样影响别人。曾有人问过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进一步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

“家国一体”的特点,注定了处理家务事和国事的手段是相近的。因此,曾子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不可能在当上国君之后才去学习如何治理国家,因此,在平时处理家务事时,就应该多加留心。说到如何治理好国家,仍然离不开前一章说过的“修身”。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一大特色就是“上行下效”,因此,身为国君、统治者,必须身先示范,如汉朝、晋朝等诸多朝代号称“以孝治天下”,那么皇帝自己就必须孝顺长辈。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对当权者道德的要求。当统治者自己做到“身正”之后,就可以去教化百姓,“若齐家之功,则教孝、教弟、教慈,非但知之,而必教之也”。家国一体的特点还使得“孝”和“忠”是共通的。《孝经》里说“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便是这个道理。

古代不是法治社会,因此,道德成为维系社会的主要纽带,而今天,在法治社会中,道德的重要性被极大地削弱,不过,最理想的状态仍然需要道德,正如歌德所说:“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反过来,法律也是维系道德的必然手段,如阿奎那所说:“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