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华为与神秘任正非
华为是谁?
2014年11月,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了第四届“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评选方法主要基于四个原则:整体专利数量、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组合的全球覆盖率以及专利影响力。华为是中国大陆唯一上榜的企业。
2014年10月25日,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在旧金山举行连接人才(Talent Connect)大会,公布了2014年全球100家最佳雇主,华为是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企业。
2014年10月9日,世界著名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了“2014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国华为成了首次闯入百强的中国企业,位居第94位,品牌价值达43亿美元。
2014年7月22日,英国《金融时报》刊文《华为领跑电信设备制造业》,文中表明,2014年上半年华为收入达到220亿美元,而同期爱立信上半年收入则为150亿美元,和华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事实上,根据华为2014年3月31日发布的经过审计的年报,华为2013年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395亿美元,首次超过了爱立信的353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2013年Infonetics Research公司发布的电信设备供应商领军公司记分卡也显示:华为已经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爱立信和思科。
2013年10月16日,英国财政部长乔治·奥斯本专程到深圳华为总部参观,极力盛赞华为及其领导人任正非,并毫不掩饰地表示希望华为到英国投资,与英国企业加强合作。
2013年5月21日,美国《纽约时报》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等情报机构对外国企业和经济官员进行了广泛的网络监控和窃听以保持本国经济竞争力优势,中国华为公司不仅赫然在列,而且被监听已经长达七年之久。一个什么样的公司能够引起美国国家安全局如此重视?
2012年8月4日,英国《经济学人》发表封面文章《谁害怕华为》,不仅断言华为已经超越瑞典爱立信成了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同时也指出华为必须改变不透明的所有权结构及神秘文化,更加开放。
华为是一个传奇。
单纯从字面意义理解,华为就是“中国造”的意思。这或许表明成立于1987年的华为在创业之初就具有远大的抱负。因为在那个年代,电信制造业是欧美巨头的天下。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朗讯、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北电、阿尔卡特等基本瓜分了世界电信市场。虽然当时中国企业一无技术,二无人才,三无资金,处于典型的“一穷二白”状态,但是华为在成立之初所选择的企业名称却透露出了无比的壮志和霸气。时势造英雄,不仅因为英雄把握并顺应了时势,还因为英雄有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思想。
“中国造”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中国制造”,这个目标是低层次的。根据世界市场分工,只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内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但是这种经济处于世界经济价值链的末端,极不稳定也缺乏价值含量。目前中国企业很多属于此类。第二层是“中国创造”,这个目标是高层次的。如果说中国制造代表了劳动密集型经济,中国创造则代表了知识密集型经济。这样的企业不仅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体系,而且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引领世界行业潮流。知识经济不仅具有高附加值,而且不易模仿,投入大,门槛高,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难以替代的行业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属于此类创造型企业,因此处于价值分配的顶端。电信设备制造业是高科技行业,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牢牢占据了电信行业的优势地位。弹指一挥间,仅仅不到30年,华为就已经达到了电信行业的顶尖位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华为在无线通信领域国际标准中拥有2370件次基本专利;在LTE/EPC[1]领域,华为已经在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上声明1099件基本专利,占全球该领域的15%,位列全球第一。截至2014年9月底,华为累计向3GPP(基于3G标准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提交15360篇LTE/EPC提案,其中2010年至今的LTE核心标准的提案通过数569件,占全球总数的25%,位居业界第一。
根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14年年初发布的信息,2013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第一的是华为公司,达到2251件。更有说服力的是,在中国发明专利排名前十的公司中,华为有两家公司入选,分别是排名第一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排名第八的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根据中国《经济日报》2014年7月21日的报道,2013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2094件国际专利申请量在全球企业国际专利申请量中排名第三。截至2013年年底,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4168件,其他国家专利18791件,其中美国7848件、欧洲5944件,国际PCT[2]14555件,共获得专利授权36511件。华为在中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连续七年排名第一,在欧洲、美国的申请和授权量稳步进入前20名和50名。
2013年,华为研发投入超过50亿美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2.8%。截至2013年年底,华为全球雇员约15万人,其中45%是研发员工。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近10年共投入约250亿美元。
2013年,华为名列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第315位,是中国唯一的高科技民营企业。2010年,华为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是500强中唯一的未上市公司。2010年,华为创新能力位列美国商业媒体FastCompany评选的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前五强,也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公司。
这是一组令人惊叹的数据,也见证了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传奇。正如华为的广告语:华为,不仅仅是世界500强。
任正非是谁?
任正非是华为总裁,也是华为的创始人。与无限风光的华为不同,任正非在业界是一个颇为神秘的人物。即使在华为内部,有关任正非的故事也一直不断,而且版本众多。正如任正非的名字是一对辩证的矛盾,他的身上也充满了矛盾和对立,众多矛盾的事物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反而使他更为独特,更显神秘。
1.多与少
华为可能是世界上员工持股最多而老板持股最少的公司。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的数据,华为员工通过“工会”持股。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的持股比例为98.82%,任正非出资比例为1.18%,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出资占公司总股本的0.21%,两项累计之后,任正非在华为的总持股比例仅为1.4%。作为华为的创始人,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却把自己的股权降到如此小的比例,不得不让人佩服任正非的魄力。作为华为的领导人,以如此之少的股权数量来管理控制一家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的大型企业,不得不让人佩服任正非的能力。
2.内与外
曾经和任正非相处的人都把任正非描述为不修边幅,甚至穿着打扮极为土气的“乡下老农”形象。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任正非,绝不会想到他竟然是华为的总裁。华为没有搬到坂田基地前,在深圳科技园华为用户服务大厦办公,作为曾经的华为员工,我曾多次目睹任正非被挤在角落里和普通员工一起乘坐电梯上班。那时候,华为在深圳已经声名显赫。就是这个外在极为普通的老人,以区区2万元的资本起步把华为带向了世界顶峰。他的企业经营与管理思想不仅通过华为的成功得到了极为有力的证明,也通过他在内部会议上的一次次讲话和流传出的一篇篇文章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3.高与低
华为成立以来,因其高速发展和骄人业绩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和曝光率,一直处于各路新闻媒体的围追堵截之中。每年华为都会获得来自国内外的众多荣誉和桂冠,也会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商要员,是世界通信行业的焦点之一。但是作为这样一家“高大上”企业的老板,任正非却极为低调谨慎。创业以来他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接受给予他个人的荣誉。他没有在任何一家政府和社会组织中兼职,也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与和他同时期的企业家如柳传志、张瑞敏、王石等相比,任正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与比他晚一些的企业家如李彦宏、马云、马化腾等相比,任正非就好像生活在另一个星球上。虽然为了华为的长远发展,2014年6月任正非走到前台,公开接受媒体采访,主动揭开笼罩在自己身上的神秘面纱。但此举反而引发了业界对于华为更多的猜测和想象空间。在2015年1月22日达沃斯论坛上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以及后来邀请国内部分媒体参加的咖啡会谈中,任正非坦言华为最大的长项就是“傻”,自己低调和神秘是因为“无能”,自己的压力就是“华为发展太快,赚得太多”,接受对话节目是因为“上了当”,不仅让人感受到他做人的实在与谦逊,甚至还有点童趣未泯,而且也体现出其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
4.褒与贬
在目前中国备受瞩目的企业家中间,没有一个企业家像任正非这样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在2011~2013年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公布的中国最具影响力商业领袖中,任正非连续三年位居首位。英国财政部长乔治·奥斯本2013年专程访问华为的时候,称赞任正非为“世界少数商业领袖之一”。2005年,任正非就已位列美国《时代》周刊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入选“营造者和巨人组”。
在中国企业界,尤其是在企业老板中,任正非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众多的中国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纷纷举起学习华为的大旗。任正非的任何一篇内部讲话稿都会在新闻媒介上连番刊登,在微信朋友圈里大量转发。
与此同时,针对任正非及华为的批评也不绝于耳。独断专行的工作作风,高压封闭的企业文化,不近人情的管理方式以及变幻莫测的接班人计划都曾经使任正非处于口诛笔伐的风口浪尖。
也许正是由于任正非身上存在着这些明显的悖论和矛盾,才使得他本人独具神秘色彩,才使得华为一直处于“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微妙境地。但是,任正非就是任正非,他对此似乎充耳不闻,只是按照他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坚定前行。他是一个充满了激情思想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用主义者。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就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战的堂吉诃德,手拿长矛大战风车,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