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修行者
有一个叫二宫尊德的人,他出身贫寒,毫无学识,却凭着一把锄头、一把圆锹,每天天没亮就出门下田工作,直到满天星斗为止。结果,让他成就了一项了不起的事业,把原本荒芜凋敝的农村改造成富饶的村落。
基于他的辉煌成绩,日本德川幕府请他拔擢入府,与众诸侯平起平坐,尽管不曾受过任何礼仪的训练,但当时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有如出身显赫的贵族般散发着威严,神情更是泰然自若。
为什么一个普通农户会有如此的气度呢?我认为,二宫尊德每天辛苦流汗,埋首农事,不知不觉中专注的劳作深耕了他的内心,陶冶了他的人格,磨练了他的心性,提升了他的灵魂。这是咫尺匠心劳作的结果——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俗话说,相由心生。所谓心,行为的结晶也。一个人是懒惰的还是勤劳的,是大度的还是小气的,都可以从外在的气质加以判断。于是乎,不禁会想: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去修行?工作的场所就是修行的最佳场所。工作可以让人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可以让人开发出一个成熟稳健的大脑,也可以让人磨练出沉静祥和的心灵。
鉴别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之心,离职前的一个月就是最好的体现。那些自始至终都认认真真,尽职尽责,并站好最后一班岗的人,他们具备修行之心。在他们看来,工作从来就不只是为了生计,也不只是为了单位和领导。工作中的表现就是自己人格的一张“名片”,是提升心性和磨练人格的最佳途径。
梁漱溟先生在著作《人生的艺术》中谈“如何才能得到合理痛快的生活”,说一个人的力量要用出来才能够痛快。他这样写着:“我们都是身体很少劳动的人,可我常是这样,颇费力气的事情开头懒于去做,等到劳动以后,遍身出汗,心里倒觉得异常痛快。”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不痛即不快”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若你问我,如何能够提升心性、磨练人格,我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干,干好每一件工作。有位木匠师傅曾告诉我,“树木里有生命,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料时,我们的工作必须经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验,能倾听到生命发出的呼声。”这种让人动容的语言,只有终身努力、专精工作的人才说得出来。他们肯定是克服了工作中的各种苦累,潜心钻研。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厚重的人格——这样的人最有魅力。
源远流长的东方智慧认为劳动是一种美德,美好的工作产生美好的心灵,认真工作能塑造美丽心灵。人们从早到晚,勤勤恳恳,身体虽然很辛苦,内心却是快乐与喜悦的。因为活着不是为了获取报酬,而是活得有意义。一个衣食无忧的人如果长期不工作,常常会感到自己“废了”,圈子窄了,视野小了。劳动是光荣和高贵的行为,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造就美好品行与修养。
李宗盛在《致匠心》[3]中说,你先要成就它,它才能成就你。希望自己的人生璀璨夺目,就必须有所成就,有所贡献。然而,所谓的成就与贡献绝不会突然降临到某个人的身上,它是不断地提升与修行的结果。
65岁的稻盛和夫先生曾皈依佛门,全身心进行修行与顿悟。著名主持人张泉灵离开央视时说:“下半辈子,我想重新来过”,蕴含着她对生命更高的追求。确切地说,她希望在修行的道路上呈现出更加美好的一页。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长大、成熟及衰老,是一个蜕变的过程。除了机理变化外,伴随着的是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我们每天除了衣食住行、感受日升月落外,就是围绕价值创造和心性成长进行深度挖掘。其差别源于工作修行的高度,那些善于修行的人们终将会让生命留下最为光辉的一页。
在修行这个巨大的目的面前,个人在世时积累的财产、名誉、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事业成功,飞黄腾达,富可敌国,所有这一切,与提升心性相比,犹如尘埃,不足挂齿……宇宙赋予我们的这个人生,不过是修炼我们灵魂的道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心灵深处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创业创新、建功建树的不竭“源泉”。然而,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希望功成名就,却缺少必备的“成功之源”,表现既不爱岗,也不敬业,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呢?显然,匠人则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