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严以修身,择善而从
《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做到孝老爱亲、夫妻相敬,在工作中我们否忠于职守、诚信敬业?在社会中我们是否遵纪守法、友善待人?……有时候我们不妨停下匆忙奔波的脚步,好让心灵追上疲惫的身体。现在的人们生活压力大,为了生存,为了那颗不甘平庸的心,凡事求快,生怕自己哪个环节慢了,就被别人追上了,渐渐地,人们变得浮躁、冷漠。人与人之间像是隔了一道厚厚的屏障,大家都各顾各的,愿意去帮助别人或者说有时间去帮助别人的似乎越来越少了。奔赴在这一场未知的旅途中,人们遗失了太多的美好。
人们不应仅仅为金钱活着,不应该仅仅为了生活得更好,还应该有精神上的追求。有的人不择手段谋取物质利益,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后只剩下钱财,甚至为自己惹来祸患,那样活着的意义何在?
《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择善而从,我们才能真正收获心灵的安宁,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的言行举止应该符合社会大众所接受的规范。从大的范畴来说,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比如,一个人很孝顺父母,父母希望他能挣大钱,但他不能为了孝顺父母、满足父母的愿望而去抢劫,因为那是违背社会规范的。
有一个少年,身手不凡,他专门挑有钱的人家进行偷盗,但他也不把这些得来的钱物据为己有,他帮助那些流浪人,自己还是省吃俭用,直到被警察发现,受到法律的制裁。抢劫富人的钱,分配给穷人,劫富济贫,以牺牲另一个人的人身安全为代价,这不符合法律规范。
抢富人的钱、分配给穷人,穷人得到了钱财,但是却失去了安全,为什么?因为劫富济贫,贫者变富,变富又被劫,因果循环。由此可知,这条路,其实是走不通的,一个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是最基本的自由和权利,一旦这个最基本的公序良俗被破坏,那么人人自危,没有谁是安全的。
冯玉祥在他的作品《我的生活》中回忆了他年少时当兵所亲眼看见的一件事情。当时当兵的大多是穷人家的孩子,因为穷怕了,看见钱,眼睛就发亮。一次清军某部小兵抢了一个富家太太的金镯子,这一幕,正好被另一位小兵看到了。那黄灿灿的金子是如此诱人,使他鬼迷心窍,于是胆大愚昧的他杀了这个小兵,拿走了金镯子。谁知道,这一切又被第三位小兵看到了,这个小兵又杀了他抢走了金镯子……结果一个小小的金镯子引发了一场惨案。抢来抢去,最后都同归于尽。
不排除一小部分人以不正当手段致富,但大多数富人的钱是靠自己刻苦经营挣来的,不是从穷人身上抢来的。你抢走了任何人的财产,破坏了别人财产和人身的安全,那么整个社会谁都不安全。所谓天网恢恢,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迟早是要付出代价的。社会规范常常是最低限的道德要求,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的“小善”而犯了大错,或犯了大恶,以致伤害群体的和谐。“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如果我们都择善而从,那整个社会也是和谐的。
所以,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首先要懂得真正的善是什么,我们先要认清我们所处的各种纷繁交错的人际圈,尤其是由自己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分析清楚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现阶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样我们才能够静下心来反躬自省,了解目标实施的可行性以及成功的概率,分析该目标是否遵从自己的本性,忠于自己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认知,从而达到内心的诚实。
如果在社会规范、对方期许与内心感受发生冲突的时候,比如,你的同事兼好朋友在工作上偷偷做了手脚,希望你帮他隐瞒,你的领导不知道,这个时候你举报呢,还是当作什么也不知道呢?如果举报,你的好朋友可能就没有工作了;如果不举报,可能公司会出现损失……
其实这样的例子与以抢劫来表孝心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忽略了生命中其他方面的责任,真正不可避免的还有自己内心的感受。问问自己怎么做才能心安呢?一个人如果不能忠于自己的良知,其他一切都是空话。
通过经常反躬自省,再加上后天的教化我们会变得更加明白事理,从而明白人间善行的意义,如果能达到这样的觉悟,那才是自己真正向往的境界,因为那“善”正是我们一步步苦苦追寻的。我们内心越向善,就越能明白各种事理,越是明白事理,我们就越能达到内心的诚实与做事的从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真正做到了善,我们就为自己的技能铺好了基石。一个真正懂得择善而从的员工,他的技能也不会差。
无论是来自于天赋还是来自于后天的教化,行善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处事原则,也应该是我们人生的最终选择。真心诚实地对待他人,忠实于自己,忠实于自己的良知,发自内心地将善传递下去,则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这也是为了缔造美好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