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的U—G—S音乐教师培养模式探索
——以华中师范大学Tiankong合唱教学为例
摘要:名师是当今教育的稀缺资源,借助名师的影响力推动音乐学科的发展,在名师的引领下开展大学(U)—政府(G)—中小学(S)协同培养音乐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田晓宝教授Tiankong合唱教学团队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作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记录了名师对音乐教师的影响、政府在协同中的作用,反思了U—G—S协同培养对大学教学改革以及教师学术研究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名师U—G—S协同 音乐教师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依靠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专业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职后培养则依托教师所在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音乐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利用高校的师资优势将音乐教师的职前与职后贯通,通过大学—政府—中小学三方协作,形成教师培养的合力,将大大缩短其成长周期,提高教师培养的效率。通过U—G—S协同机制运行,华中师范大学田晓宝教授的Tiankong合唱教学团队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将从U—G—S协同培养音乐教师的实践背景、实践路径以及实践反思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实践背景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普及教育的现阶段,大学培养的音乐师范生数量迅速增长,每年大批的师范生进入音乐教师行列,然而,却存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校脱节,不能较好满足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现实需要”的状况。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从大学步入音乐教师岗位的音乐师范生还有诸多不适应,如“对基础教育了解太少”“对音乐教师职业认知不足”“音乐教学能力不够”“合唱教学与活动组织能力缺乏”等,新任音乐教师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训和自我学习,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反观音乐师范生的成长过程,在人才选拔即音乐师范生入门考试中,目前的考核体系偏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而降低学生的文化素质标准,忽视学生对音乐教育职业的忠诚度和热爱程度的考量;在人才培养即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实际操作中,指向音乐教师职业的往往是一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和一位教学法老师,远远不能满足对音乐教师素质培养的需求;中小学音乐教师最需要的合唱指挥能力由“合唱与指挥”课程完成,但现实是通过系统培养的大学合唱指挥师师资严重缺乏,而且,这门以合唱与指挥实践为主的课程也急需改进。大学培养的音乐师范生因此缺乏对音乐教师的职业认知,缺少合唱指挥方面的基本技能,这些“先天不足”的音乐师范生进入音乐教师岗位后,无疑给职后培训增加了难度。而承担在职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任务的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研究室或教育研究院同样缺少专家,因为一个地区教研室一般只有一位音乐教研员,有的是一位艺术教研员分管音乐和美术,还有缺音乐教研员的则由其他教研员代管音乐。往往一位音乐教研员要指导几十名音乐教师,既负责开展常规教研活动,又要组织假期的集中培训,工作量相当大,且专业指导针对性不强,特别需要大学专家团队的支持。
在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实践中,大学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协同育人以促进教师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美国霍姆斯小组(Holmes group)在《明天的学校》报告中提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简称PDS),确定“专业发展学校的使命有四个方面:为教师候选人(指师范生)提供专业准备、促进指导教师的发展、开展旨在改进教育实践的研究、增进学生的学习”。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的教师教育由大学培养主导转变成“注重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的一体化以及强调教师的培养机构‘合作化’‘伙伴化’的趋势,‘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开始慢慢转向了由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21世纪以来,我国推行了免费师范生、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涌现了一批师范生培养的改革先锋,例如东北师范大学的“U—G—S”教师教育模式,它以“融合的教师教育”为理念,提出“师范大学(university)、地方政府(government)、中小学校(school)在优秀教师与未来教育家培养方面肩负共同的责任与使命”,有利于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学科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的融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职后培训的融合,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融合”等五种融合。
一般教师的培养经验可以为音乐教师的培养提供借鉴,但是,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如音乐的表演性、听觉感知特点等,音乐教师的培养又有别于一般教师培养,既要从教师的一般素质着手,更要将音乐教育之美育的目标落实。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承载提升审美素养的使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为了更好地实现美育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明确指示,“鼓励和引导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和社会艺术教育专业人士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鼓励成立校际美育协作区,发挥艺术学科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美育师资队伍均衡发展”。这些为音乐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探索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发展之路,建立艺术教育共同体,将会促使大学俯身基础教育解决人才培养的弊病,政府实现区域联动发展,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得以提升,进而形成三方受益的良好态势。田晓宝教授和他创建的Tiankong合唱团享誉国内外合唱界,在田教授这位国家级名师引领下,Tiankong合唱教育基地与武汉市教委、中山市政府、福建漳州教委、浙江宁波等地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系列音乐教师培训。受训学员亲身感受合唱指挥为师的风范,接受合唱教学的全人教育理念,学习强化全面的音乐专业知识和合唱与指挥基础理论知识,为音乐教师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路径
为实现“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的总目标,力争打造音乐教育家,需要依托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三方协同。这就要求三方有共同的目标、协调机制并理清三方的职责,各方主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调动己方的能动性服务于总目标,并善于借助他方的力量满足己方的需求,最终实现共赢。
1.大学名师主导,充分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仰望名师,学名师的专业知识、钻研精神、严谨作风,悟为师之道。田晓宝教授在合唱学术研究和合唱与指挥教学方面颇有建树,他不仅努力开拓合唱美学的学术前沿领域,同时也积极探索合唱表演的多元化实践,提出中国式的母语合唱教育新理念。田老师创建的“纯美之声”Tiankong合唱团蜚声国内外。自2001年合唱团成立到现在,Tiankong共举办了合唱专场音乐会约300场次,足迹遍及国内最高音乐舞台: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上海音乐厅、深圳音乐厅、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等,以及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美国ACDA合唱年会、布鲁克纳音乐节、维也纳音乐厅等世界舞台,这些成绩源于田老师对合唱教育事业的忠诚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受训学员深有感悟,武汉市硚口区宝善街小学的王万莉在培训总结中这样写道:“田教授向我们传授了宝贵的经验,用怎样方法和标准选拔合唱队员。发声方式的训练,孩子们真假声如何平稳过渡。教授不辞辛劳反复举例,亲自范唱。这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令人动容!田教授的指挥动作准确、流畅、表达清晰、浑然天成。”“他的讲座没有PPT大纲和要点。如同新闻发布会一样,由老师们提出校园合唱队训练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难点。让理论直接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上去,非常实用,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热情。”
面对名师,寻找差距,确定目标,有的放矢规划教育生涯,促进自我提升。教育反思是一种教育策略,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有时被忽视了,但是在名师的对照下,老师们更容易认清自我,确立努力方向。武汉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罗娟老师反思,“音乐教师一般都来自各大音乐专业院校,他们都具备一定的能力胜任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并在教学中成长。然而,这种能力是不是一直持久,只要大学一毕业找到一份教师的饭碗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回答肯定是‘不’。这样坚定的回答也来自今年暑假我参加一个培训的有感而发”。“培训无疑给我们每一位中小学音乐教师好好充了次电,同行们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让平日安于现状,已有些倦怠自己专业的我们重新获得力量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邓巧琳老师也这样谈到,“这次音乐教师的培训对我来说是及时而有效的,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一线音乐教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压力,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从观念上,从理论知识水平上,方法与技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认识与提高,促使我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上有了深刻的反思”。
追随名师,坚持合唱训练,发掘音乐魅力,锤炼艺术品质,追求卓越人生。Tiankong合唱团获得省部级以上比赛奖项近20余次,录制CD唱片15张,中国合唱协会田玉斌前理事长评价:“Tiankong合唱团作为女声合唱团已经成为我国合唱的一面旗帜,堪称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合唱团之一。它作为非职业合唱团,甚至达到了职业合唱团难以企及的水平。”田老师对Tiankong艺术品质的追求,体现在对学员的每一次教学与合唱排练中,他从训练合唱指挥教师的角度要求学员具备敏锐的音乐听辨能力、较好的音乐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要求涵盖了音乐专业课的各个方面,如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歌曲写作、中外音乐史、声乐、配器、钢琴伴奏等,这些要求对学员音乐要素掌握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阅,包括正确地听辨合唱的音准、节奏、音色、速度、力度、音程、和弦、旋律、调式、调性等,并从曲式结构、旋律、和声、调式、调性、速度、力度、歌曲风格等方面要求学员对合唱作品进行正确、详细的分析和处理。在田老师合唱教学的影响下,学员们自觉深入音乐、热爱合唱、享受艺术之美,提升综合素养,践行和谐、协作、坚持的合唱精神。
2.中小学协作,提升音乐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大学—政府—中小学战略合作推动了大学的合唱教学和实践的改革,特别解决了大学生教学实习实践的场所和实践导师问题。在合唱教学方面,Tiankong教学团队凝练出“1 +N”课程模式,将1门合唱课程与N种合唱实践,如舞台合唱实践、课余合唱活动、助理指挥实践等结合,把理论化的知识与舞台表演和学校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效率。“1 +N”课程模式,得到了音乐教师协同发展各单位的支持,协同中小学校为音乐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基地,师范生在校四年间可以通过一贯制的合唱教学实践,夯实教师基本功,提升音乐教学能力。
在U—G—S合作项目中,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承担工作最繁重的群体。一方面,他们要当好师范生的实践导师,帮助在校师范生完成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当好学生,通过到大学培训提升自己。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是以表演实践为特色的教育,需要老师们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排练和表演,参加培训的老师深有体会。在音乐教师培训的基础上,选拔成立Tiankong教师合唱团(天空团队与武汉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合作而成立),教师们以高级研修的形式坚持每周一次的合唱排练,并参加了迎接教育部领导的合唱教学汇报和Tiankong跨年音乐会演出。在培训和排练过程中,老师们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教师们的学习日记记录了他们的变化:
之前总认为音乐教育史这种理论课程可听可不听,对自己帮助不大,但听了修海林老师的讲课,这种想法就彻底颠覆了。他说,“不了解前人在历史中实践过的,那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也是看不清的”,“不要只关注期刊论文,而要在音乐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自己的认识,因为现实中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学习史料确实有助于培养自身阅读、分析以及研讨能力。
武昌解放桥小学 李良进
培训中,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特别是弓老师,她以真挚的事业心,务实求真的态度尽职尽责。她精湛的专业知识、充分的授课准备、谦虚的教学态度、训练中的严格要求,以及训练之外角色转换中对团员的关爱无不感动每一位学员。在这短短的半学期学习期间,我们全体教师受益匪浅,在合唱领域学有所获,更在为人师表,以身立教方面有了学习的榜样!在排练过程中,我感触很深的是我们很多老师随意性强,大脑当中没有指挥的要求和标准,一个句子的演唱耗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Tiankong教师合唱团 段玉红
3.政府协调,确保计划的完整实施
促成协同计划往往需要合适的契机,一个有艺术情怀的政府领导对项目的开展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Tiankong合唱教学的全面推广,几个关键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学团队中的名师及团队的主要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或主管教师培训的领导、音乐教研员(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名师出智、政府出资、教研员出力。
音乐教研员是活动开展中的具体管理者,承担着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指导工作,也对地方音乐教育资源具有调配的能力,项目的开展特别需要他们的支持。Tiankong合唱教学的实践,笔者亲历其中,既是Tiankong合唱教学团队的成员,还担任湖北省学校合唱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负责协调三方,在以合唱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及合唱训练项目中,与音乐教研员联系最为紧密。考虑到教研员的工作职责——教学研究,笔者主动提出与教研员和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校校合作的教研项目,从教师的成长方面给予教师们帮助,受到他们的充分肯定和赞赏,也增加了项目的凝聚力,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实践反思
2014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期望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新机制,包括“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涵盖了教师培养的全过程。但是,“目前,各地推行的‘校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局部的、阶段性的,而不是体制内的、融合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音乐教师的校地合作化培养同样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
首先,推动大学与区域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将三方的合作计划落地生根。如何将一个松散的合作协议通过共建平台的形式固定下来?共建教育实践基地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有了实践基地,这个项目就会接受教育部门或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和指导,从而避免随机性、协议的人情因素,不用担心项目因关键人物的轮岗或离职而流失。
其次,通过协同项目,推动大学的音乐教学改革,促进音乐学科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的合唱教学实践,从合唱课程推广到音乐教学法、钢琴即兴伴奏、歌唱表演以及音乐史论等课程的改革。不仅如此,也提升了音乐学科的学术平台,在第八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立足中华母语文化的Tiankong合唱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了华中师范大学一等奖,目前正在冲击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合唱艺术研究中心也成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最后,促使大学教师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关注基础教育,并将纯学术研究向实践研究转变,以便引导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大学教师是学术研究者和智库缔造者,进入大学教职岗位之前,都经过了规范的学术训练,在学科专业理论领域有自己的研究专长,但是,教师培养需要更多地倾听教师一线的需求,需要大学教师和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合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寻答案,构建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的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方式,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所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詹桥玲,张正中.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6(5).
[2]郭声健,李小缨.另一只眼看课程——以《普通高等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为例[J].艺术百家,2013(3).
[3]常开起.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4).
[4]MISSY M B.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美国教师教育中的实践[J].陈佑清,译.当代教师教育,2008(12).
[5]谌启标.加拿大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的教师教育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6]刘益春,李广,高夯.“U—G—S”教师教育模式构建研究——基于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3(1).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EB/OL].(2015-09-2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EB/OL].(2014-08-18).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1/201408/174304.html.
[9]刘益兵,付光槐.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J].教育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