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价格形势分析的理论基础
价格形势分析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学及其价格理论。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价格形势分析的理论也有所差异。对于中观行业,主要采用的是生产理论和需求理论,因为成本是生产者制定价格的经济下限,而销售价格则是生产者能否取得利润的核心变量。对于价格总水平,主要采用的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概括起来,研究者主要采用供求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预期理论进行价格形势分析。
一、供求理论
供求理论是价格形势分析的最基础理论。供求理论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描述价格向均衡点逼近的过程。下面主要介绍宏观层面的供求理论,中微观层面的分析与此类似。宏观经济层面,总供给主要由技术水平、生产成本、生产者预期等因素决定,而总需求的变动则取决于国民总收入、消费者预期等因素。一般常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描述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其中总供给量与价格总水平呈正向关系,而总需求量则与价格总水平呈负向关系。以静态分析为例。假定总供给不变,当总需求下降时,总需求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此时价格总水平会下降。如当前全球需求较为疲软,不仅我国PPI有走低压力,全球主要经济体PPI都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假定总需求不变,总供给下降时,总供给曲线会向左上方移动,此时价格总水平会上升。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前两年,在去产能和环保政策的影响下,上游工业行业产能收缩明显,PPI有较大幅度的回升。事实上,影响价格总水平的因素众多,总供给和总需求都是在时刻变动的,只不过要看两者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幅度和节奏罢了。
图1-1 总供给曲线(AS)和总需求曲线(AD)的变动情况
二、货币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说过,一切通货膨胀皆是货币现象。实际中,人们一般通过观察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动来分析通货膨胀情况。观察M2和CPI的历史走势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CPI同比涨幅超过5%的三次通货膨胀(2003—2004年、2007—2008年、2010—2011年)都伴有M2同比大幅增长的影子。然而,2011年以后CPI和M2的同比增速出现了背离情形,CPI长期在2%的水平上下波动,而M2则呈现出持续下滑态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者的走势背离?笔者认为主要是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低于虚拟经济,导致资本不断涌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从而商品市场“门可罗雀”,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门庭若市”,进一步表现为一般消费品价格温和上涨,CPI保持平稳运行态势,资本在虚拟经济中空转,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货币内生创造机制“失灵”,M2增速缓慢下行。总之,在价格形势分析中,货币理论存在一定适用条件,运用时需慎重。
三、周期理论
周期理论是价格形势分析中的另一常用基础理论。周期理论信徒认为,经济运行周而复始,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地上演。根据时间长度不同,一般将周期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超长周期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周期平均长度50~60年,波动主要与科学技术革命有关。第二层次是长周期的库兹涅茨周期,周期平均长度20~25年,波动主要与房地产投资建设有关。第三层次是中周期的朱格拉周期,周期平均长度8~10年,波动主要与工程设备的更新换代有关。第四层次是短周期的基钦周期,也称库存周期,周期平均长度3~4年,波动主要与工业企业的库存变动有关。以上四个周期属于嵌套关系,即康德拉季耶周期包含着库兹涅茨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包含着朱格拉周期,朱格拉周期包含着库存周期,不过大部分时段这种嵌套关系可能存在一定错位。价格形势分析主要是短期研判,而库存又是连接供求的核心变量,所以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库存周期分析判断PPI和大宗工业品价格走势。在工程机械更新换代、“二胎政策”放开等重大时期,多数研究者也会在库存周期的基础上,加入朱格拉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分析判断价格走势情况。
四、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在当前价格形势分析尤其是金融市场价格波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预期理论先后经历了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的演进历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金特是预期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对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与时间序列分析的关系做出了开创性工作。目前一些研究者偏好采用“预期差”(实际情况与预期情况的差值)分析价格的短期波动情况。如进行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分析时,若原油产量“预期差”为正,需求“预期差”为负,国际油价将大概率下行。此外,一些机构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舆情信息,编制相关预期指数,进行价格形势分析。价格预期具有自我实现的特征,特别是金融资产价格在持续上涨和持续下跌的过程中,预期往往会起到拉涨助跌的作用。对于通胀预期,其自我实现需要一定条件,如供给的严重不足或结构性长期短缺、大量闲置资金在商品市场流窜等。目前来看,我国不具备通胀预期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大部分通胀预期多为一些媒体的夸大宣传。
图1-2 原油价格在预期情形下的波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