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人性假设比较的结论
由于西方经济学人性假设或理性人假设具有目的论与工具论双重价值,但二者又是脱节的,结果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与西方经济学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不成功的隔离相联系,从理性的实体价值(合理)而不是工具价值来看,快乐与痛苦法也就缺乏社会性考量(32)!
实际上,各人的自利行为与他人的自利行为的一致性,进而言之,市场经济的秩序与效率必然依赖于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之道德心及其契合。因此,只要看到自以为是现代经济制度典型代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巨大差异,就必须从制度本身开始加以分析。如果仅从人性假设驱动着经济制度的变迁的形态来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对此,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刻指出了制度如国家、权力等的本质,指出资产阶级总是在貌似自由公正的伪装下,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幌子,不遗余力地在构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惯例和公共政策。不理解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本质,就不能理解其中的个体行为及其结果,而不是相反。
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一贯逻辑,“理性”通常是指“工具理性”“实用理性”“功能理性”和“非价值理性”,从个人行动与欲图之结果的功能性联系来判断。由于坚持从“个人利益”或主体展开分析,社会关系屈从于主体利益,也就变成了主体利益的工具!从微观角度看,人的自利行为更容易导致自私甚至恶,过于强调经济人假设,容易从自私蜕化到贪念与拜物教,以至于有人说,“学习经济学会让人更自私”。从自利到自私再到损人利己,其间的界限实际上很难划分,而不是像西方经济学一厢情愿和一再论证的必然导致善。
总体而言,经济人假设虽然代表人们在资本主义特定历史条件下较为普遍的经济理性,但不能在更大的历史文化与民族范围内解释人的经济行为。即使在其适应于市场参数的范围内,以及部分适应于婚姻、犯罪、政治等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领域内,仍然要服从于资本主义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这一前提。
但是,也要看到,经济人假设的精髓在于理性人假设,以及由此引致的在研究方法上的不断突破(理性本身具有全整理解之意蕴),尤其是对市场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能够更好地与物理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衔接带来的不断进化。“经济人是一个可有丰富解释的,在数学上容易处理的人的假定”。理性假说总是经常地和部分地与一些具有某种不同特征的假设(如经济行为人同质性假设、竞争假设等)加以补充。尽管当这些假设不成立时,理性的推论就难以验证。但正如主流经济学的领军人物阿罗所言,这实际上表明了理性假说需要与实证检验互动,竞争性假设、同质性假设等也就成为经济人假设的“保护带”,因而也并不意味着理性假说的失败。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没有否认经济人假设的客观性,“个体的私利引导人们试图以对他们有利的方式来型塑世界”,也不绝对赞美道德人这一人类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的理论表达。辩证来看,人类行为在“从自己本身出发”的一致性和视角上是确定的,这种确定反映在观念形塑利益等方面。同时,马克思所说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家具有理性人色彩,那么,就不难理解,这一建立在斯密、李嘉图对于地主、资本家理性行为分析基础上的假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补充和深化功能。例如,即使对于阶级性的利益和目标的分析,也要看到阶级内部的个人有减少自己的负担,期待别人的行为等不能否认的趋利避害心理,在这一点上,作为理性人假设延伸的西方经济学集体行动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性人对话的基础是存在的。比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回溯比较法实际上就是从结果角度看的理性方法,因为如果像西方经济学那样仅仅是从过程中是否显现理性看而又不能与结果相一致,则必然是包含谬误的虚假理性。
总之,我们认为,尽管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局限性,从工具性假设看,特别是经济研究的对象是典型“人”的抽象而非现实的个体时,经济人假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成为基本的度量,成为分析现实的方法,进而解释诸多问题,使以演绎法为基础的抽象经济分析,特别是模型化的数理方法不断增强其严格性,在市场经济运行层面建立更为确实和客观的命题。反之,认识不到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一面,是难以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当代社会具体经济问题的解释力提升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应绝对排斥经济人假设,特别是理性人假设,应吸收经济人假设中理性主义维度关于过程理性的合理成分,对其过程理性、程序理性的方法进一步精练化,特别是在与历史唯物论整体分析方法和制度分析的结合中,充实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和工具箱。
(1)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1);赵磊.“经济人假设”的五个误区[J].学术月刊,2009(9).
(2)马克思在批驳边沁时说,“他幼稚而乏味地把现代的市侩,特别是英国的市侩说成是标准的人”。熊彼特则说,“他们(功利主义者)创作出一种人生哲学,这种哲学在所有可以想象出来的人生哲学中是最浅薄的,而且处于与其他人生哲学不可调和的对立地位”。
(3)例如,早在斯密之前,英国伦理学家沙夫兹伯利就认为,“产生同情心和这是他人利益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产生自私心和重视自身利益的自然程度”“有德的人会从行善中得到快乐,而不管他们对行善的结果有何看法”。
(4)朱富强.经济人假设的文化根基:基于西方社会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机理[J].改革与战略,2012,28(1).
(5)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人的幸福和满足感不能来自外部世界,所有外在的调节无法触及人们最高或最深层次的追求。
(6)对此,当代自由主义者米塞斯解释说,自由主义“着眼点和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们外在的物质福利,而不是直接满足人们内在的、精神上的以及形而上学的需求。是尽一切可能将外部世界所能提供的物质用来满足人们的诸多要求”。
(7)[美]劳伦斯•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30;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J].教学与研究,2003(11).
(8)郑春芳.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评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理论[M]//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4.
(9)杨春学.经济人的“再生”:对一种新综合的探讨与辩护[J].经济研究,2005(11).
(10)[美]杰里米•阿德尔曼.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645.
(11)[德]阿尔伯特•赫希曼.欲望与利益[M].李新华,朱进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45-51.
(12)典型情况是,理性偏好的存在等同于效用函数的存在,理性选择等同于效用最大化。因而,理性行为的解释就是对诸理性公理的进一步阐述,在理性行为和最大化行为之间形成一种对应的关系。
(13)贺京同,那艺.经济行为的异质性与行为经济学对经济人假定的发展[J].学术月刊,2009(6).
(14)“行动者并非是外在于社会环境,如原子般行为和决策的……相反,他们进行有目的的行动的尝试,是嵌于具体的、正在发生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的”。
(15)方竹兰.“经济人”假设的反思——探寻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J].教学与研究,2011(2).
(16)孟捷.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1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18)王京安.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及其批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6).
(19)[美]索尔斯坦•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14.
(20)陈惠雄.利他—利己一致性经济人假说的理论基础与最新拓展[J].学术月刊,2012(11).
(2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因此,在批判和发展了理性概念的合理成分后,主张在特定经济关系下展开分析人的行为和目标模式,而不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试图从某种先验的人性出发,运用个体主义方法推演出徒劳地推演整体经济关系的存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102.
(2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固守利己或利他假设,而是认为,“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23)胡钧,杨静.“经济人”假设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经济人”与“人格化资本”两种不同规定的本质区别[J].经济学家,2005(6).该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发了“人格化资本”的内涵。
(24)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如果说利己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剩余劳动、无酬劳动或剩余产品、无偿产品的欲望,因而是丑恶的;对于工人,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只能获取自己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愿望及其实现的不确定性,因而是值得同情的。
(25)王元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0.
(26)周世兴.个人的历史与历史的个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9.
(27)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J].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1);赵磊.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及危机介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4(3).
(28)[瑞典]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9.
(29)[瑞典]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95.
(30)其要点是:经济活动中的人有利己和利他两种倾向;良好的制度不但会使人增进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最大化,而且能够实现合理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之所以坚持这种人性假设是因为:第一,人类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不同的历史环境、文明体系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和历史情感,除了完全的自私性,利己与利他都具备合理性。第二,社会制度等决定利己与利他行为的比重与地位。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大理论假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1)其实,西方一些学者分析了伦理标准对传统效率标准的修正,对于理解现实的人性假设不无启示。比如,罗尔斯强调公平或正义原则的作用,认为除了按照类似集体原则行事的效率未必低于按个人原则外,由于非自利的“无形的制度”等,人类的理性行为也包括基于慈善、公正等非自利行为。福山则试图阐明信任与大企业的竞争力、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诺思依托“意识形态”概念来解释非正式制度对解决“搭便车”问题的重要性。阿马蒂亚•森认为有效应对贫困、不平等必须跨越经济人假设,顾及公正感、社会价值观等因素。这都是从经济伦理学角度理解利己与利他都具备合理性的有益探索。
(32)“这是一种把理性(合理)拒之门外的理性主义”“理性行为这一概念包含有合乎伦理的行为这个意思……应该立刻指出……经济分析中丝毫没有这样的意思”。[英]罗宾斯.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