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城市建设必须“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我国大城市迫切需要分类指导内部合理布局和绿色低碳运营。城市交通CO2排放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碳排放领域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城市交通CO2排放研究重点正在从宏观向中观,并进一步向微观深入。因此,基于微观视角揭示大都市交通CO2排放过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对于更为精准地指导城市交通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微观尺度的典型大都市功能区碳排放过程模拟及优化调控研究”(批准号:41271186)的资助下,本书作者及所在团队以北京市奥林匹克中心区为案例,在国内比较早地开展了微观时空尺度大城市人类活动与碳排放效应的连续定位监测实证研究。在归纳总结国际微观尺度城市交通CO2排放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微观尺度城市交通CO2排放研究框架,探讨了微观尺度城市交通CO2排放研究空间边界;基于多源实地监测数据和问卷调研数据,对国际交通CO2排放MOVES模型进行本地化修正,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城市交通CO2排放过程和机理,开展了交通CO2排放与城市CO2通量耦合分析,为理解交通CO2排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新思路。
该研究成果丰富,在Energy Policy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10余篇SCI、CSCD论文;核心研究成果支撑的咨询建议报告1份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2份分别被中国科学院信息专报、北京社会科学院要报采用。《微观尺度下城市交通CO2排放过程和机理研究——以北京市奥林匹克中心区为例》一书就是作者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凝练和总结。该研究成果对于加强微观尺度下城市碳循环研究,人文地理学与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系统科学交叉融合及方法创新,构建城市微观尺度交通CO2排放研究框架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也是我国人文地理学关于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研究由传统的定性描述走向定点监测、精确定量的积极探索和创新突破,对于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很高兴为本书作序。希望本书能为国内城市交通CO2排放研究提供参考,能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有所裨益,希望作者继续开拓创新,取得更多优秀成果。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