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国内研究现状
“十二五”期间,由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以及《“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对于科技研发任务的部署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国内形成了气候变化影响的诸多创新性研究,涉及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多个方面。
(1)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
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评估领域是农业。侯麟科等(2012)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小麦种植面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温升高对小麦种植面积增长有正影响,而降雨量则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潘根兴等(2011)从农业科学角度讨论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涉及的气象资源、土地资源、农业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从作物生长和经济产量形成的角度讨论和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业、养殖业等不同产业的影响。包刚等(2012)利用模型模拟方法评价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温的增高、降水量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通过间接或直接的途径来影响作物的水分利用率,温度增加导致蒸发、风蚀、干旱的加强和台风频率的加大,使农业总产量至少损失5%。侯麟科等(2015)利用生产函数法估计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温升高对地区农业生产具有负面影响,其中西北地区受温度上升的不利影响最大;降水增加对除南方以外的所有区域都有正面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未来气候变化将对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农业生产产生正面影响,对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郭建平(2015)系统介绍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包括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试验、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等。尹朝静等(2016)考察了气候变化及农业科技存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年降水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气温升高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王甜(2017)研究发现,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变量对中国水稻和小麦单产的影响都存在“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关系,由于非线性关系的存在,气候变化在未来的长期危害将会急剧增大。到21世纪末,气候变化将会导致中国水稻单产降低2%~16%、小麦单产降低3%~19%。因此,需要出台更为积极有效的气候政策,才能有效减轻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除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一些文献还研究了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不稳定之间的关系,赵红军(2012)运用具有一定间隔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气候变化与过去2000年间的农业经济社会不稳定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显示,温度的升高(降低)倾向于减少(增加)社会不稳定程度,而且这种影响是较长期的。
(2)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中,各国用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主要包括直接管制、碳税(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税)和碳交易(排放权交易)三种。其中,后两者属于间接减排,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市场机制,为企业减排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的激励,因而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学者们一致认为,碳税和碳交易都可作为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选择。关于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孰优孰劣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段红霞(2009)在气候变化经济学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学原理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回顾了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温室气体减排成本估算的方法和结果,提供了有效的基于市场的政策选择。王文军等(2016)研究了减缓气候变化的碳税和碳交易机制的行业减排成本比较优势,发现当碳价和碳税税率差距不大时,由于碳交易机制需要较高的建设成本,碳税更具成本优势,而在短期内,与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交易机制更具成本效益,碳价、碳税税率、最佳可获得技术的价格、企业预期、碳交易建设与管理成本都会影响碳交易机制和碳税在减排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适应更为现实和迫切,刘燕华等(2013)在分析各领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危害及其适应技术响应的基础上,归纳出11项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表达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框架,对各领域适应技术进行初步归类,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类型适应技术选择的基本操作步骤。其研究结果为未来适应技术清单的统一归类和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依据。潘家华等(2014)提出将“气候容量”概念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测度,并论述了与此相关的气候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人口承载力等概念。他们将气候容量及其阈值的评估与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相结合,测算出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最优人口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适应规划提供决策支持。田素妍和陈嘉烨(2014)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研究农户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出政府加强对农户专用型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补贴,提高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对规模化的养殖场进行政策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提高农户在气候变化下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