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任务2 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的定义
学习会计的定义是为了了解会计的本质、对象、特点,以便进一步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和目标,掌握会计方法,提高职业技能。由于会计是一门随社会生产实践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动态学科体系,它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因此,人们至今对会计尚无一个完整和公认的定义。但从会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应用现状来看,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无疑是现代会计的基础和中心,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是其他任何会计分支都不可比拟的。因此,以财务会计为原型进行会计定义的科学概括,具有普遍意义。
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原始凭证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的定义包含了以下多方面的内容:
货币计量——会计的基本特点,是会计信息具有综合性的表现。
凭证为据——会计的基本手段,是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验证性的表现,使事后审计、检查成为可能。
专门方法——会计的七个基本方法,是会计专业技术性、规范性的表现。
核算监督——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
连续、系统、全面——会计的基本要求,是会计信息在时间上、内容上、范围上的质量表现。
经济活动——会计的基本对象,包括事前参与、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的全过程。
管理活动——会计的本质。
重要部分——会计的地位。
二、会计的特点
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具有三个特点:
1. 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为了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需要运用实物量度(千克、吨、米、台、件、只等)、劳动量度(工时、工日、台班、吨、公里等)和货币量度(元、角、分)三种计量尺度,但货币量度始终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计量尺度,使会计信息的价值指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为实物量度、劳动量度的形态不同、性质不同、单位不同,无法统一计量和记录,必须借助货币量度计量为价值指标后,经济核算才成为可能。凡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如招标投标、市场调查、签订经济合同等,就不属于会计对象的工作内容。
2. 以原始凭证为核算依据
原始凭证如发票、收款收据等,是对经济业务的最原始记录和书面证明,会计的任何记录和计量,均要求以真实、合法的并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为依据,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验证性。即使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也要依据取得的合法原始凭证进行会计核算。正是会计的这一特点,才使得事后的审计、检查、分析成为可能,并且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得到社会公认。
3. 有一套严密的会计规范和特有的技术方法
会计规范是会计法规、准则、惯例、职业道德等的总和,是会计人员正确处理会计事项所要遵循的行为标准,它指导和约束会计行为向着合法化、合理化和有效化方向发展。会计的这一特点,说明其具有很高的法规要求,即是说,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中,必须树立高度的法制和行业自律观念,遵纪守法,不能弄虚作假、肆意妄为。
会计特有的技术方法是指在核算、监督经济活动的长期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改革创新,会计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系统、科学、完备的专门方法,具体体现为复式记账规则,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这些方法既有各自独立的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整体,不可或缺。会计的这一特点,显示了会计核算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它不同于经济领域的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以及其他经济管理手段,凸显了会计信息生成流程的严肃性,保证了信息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具有的职责、功能,即人们在经济管理中运用会计干什么。马克思把会计职能高度概括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过程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控制指监督;观念总结指核算,反映最终结果。通俗地讲,会计职能就是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简称核算、监督。
也就是说,会计就是通过履行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对经济活动实施管理、发挥作用的。
1. 会计的核算职能
核算即核对、计算、审查、比较之意,又称为反映职能,这种功能在会计产生的时候起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它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会计核算的特点:
会计的核算职能,主要是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地记录、计算和报告经济活动情况及结果的功能。整个经济生活中,人们为了进行经济管理,要从事三种核算工作,即业务核算、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与其他两种核算工作相比较,会计核算除了具备前面所讲的三个特点以外,从核算的角度讲,还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会计核算以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为依据,主要是事后核算已经发生、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具有历史性的特点,是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不具备的。
(2)会计核算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时,还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也是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所不具备的。
连续性是指时间上不间断、序时地记录。在会计核算中,必须按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不间断的记录和反映,如货币资金日记账的记录、在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的计提与计算、借款利息的计提与计算等。
系统性是指内容上不零乱、有条理、分类地记录。在会计核算中,必须采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分门别类的记录和反映,以提供系统而有用的会计信息,如会计科目类别的划分、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之间平行登记原理的确立等。
完整性是指范围上不遗漏,不随意取舍,全面地记录。在会计核算中,一是要求所有会计业务都要进行核算;二是要求对每笔业务都要按复式记账进行双重记录,完整反映资金运动的来踪去迹;三是记账、算账、报账的主要环节完整无误。
会计核算的内容:
了解核算的特点后,必须了解核算内容有哪些。按照规定,会计履行核算职能,必须对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基金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在实际工作中,以上内容具体表现为各种经济业务事项。
2. 会计的监督职能
监督即控制、把关、调节、指导之意,又称为控制职能,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过程的控制”。主要体现为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使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行,并达到预期目标。
会计监督的特点:
会计的监督职能具有三个特点:
(1)伴随核算同时进行监督,具有全过程性的特点。
实施会计监督,不是脱离核算单独进行,而是伴随核算同步实施,所以监督体现在经济活动全过程中,是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的一种监督。
事前监督是从考核经济效果出发,参与审查经济活动的计划、方案是否可行,防止决策失误。事中监督是指过程中防止出现偏差,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及时纠正,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力求实现预期目标。事后监督是在经济活动完成后,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考核、检查、分析、总结,正确评价,提出建议,使下期计划方案更具有合理性。
(2)与核算一样,主要利用货币量度的价值指标进行监督,具有综合性特点。
会计监督主要是运用价值指标进行的,如利用成本指标,考查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以及各项制造费用的完成情况,节约、浪费的比例数据,产生的原因等,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又如利用利润指标,可以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提高或是下降,及其原因;对实物类资产的收、发、存情况,定期进行数量盘点,检查账存数与实存数两者是否相符,计算盘盈、盘亏价值总量,以监督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完整性。
(3)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监督,熟悉情况,具有日常化、经常性的特点,是外部监督不可替代的。
财政、审计、税务、物价、工商等部门的监督,属于外部监督,对维护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外部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定期进行,不具经常性;二是专项性,不具全面性;三是情况不熟,不具轻车熟路的方便性。所以,不可能完全取代日常的、全面的会计监督。相反,内部监督可以为外部监督奠定基础、准备条件,使外部、中介、内部三位一体,全方位进行监督,具有科学性和不可替代性。
会计监督的内容:
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1)合法性的监督:对经济活动“质”的范围的监督,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使营利组织经济活动做到遵纪守法、照章纳税、合法经营。具体讲,在经营项目的监督上,不做走私、造假、贩毒、偷渡、拐卖等项目;在会计凭证的监督上,通过审核,杜绝真业务假发票、真发票假业务、真业务假金额等三类弄虚作假行为。
(2)有效性的监督:对经济活动“果”的范围的监督,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讲求实效,力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多的产出,收到最大的回报效果。表现为费用支出要有效果,不能只有付出而无回报,尽量减少损失,杜绝浪费,这是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对一切营利组织而言,增收固然重要,节支增效更不可偏废。
两项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职能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1)监督离不开核算;核算是监督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没有核算就无法进行监督。
(2)核算需要监督:监督是核算的延续和深化,监督是核算质量的保障。没有监督,只有核算,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有严格地进行监督,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才能在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二者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在履行的记账、算账等核算职能的同时,也渗透进行了对记录经济活动会计凭证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监督职能,当在成本费用计算过程中,发现并纠正反常支出时,通过核算,揭露矛盾,发挥管理作用,是两种职能密不可分的结果。
四、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
每一个企业要进行经济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财产物资作为物资基础,这些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包括货币本身)被称为资金。生产经营过程,包括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但是会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全部经济活动,而只核算和监督其中能用货币表现的那一部分。不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如签订购销经济合同、招标投标、进货渠道调查、销售市场调查、企业下发工作任务通知单等,就不是会计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随着生产经营的开展,经营资金发生循环和周转使用,并产生增减数量变化,这就是资金运动。资金运动表现出来的各项财产物资资源的增减变化情况,就构成了会计的具体对象。
资金运动的内容:
由于各类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一样,资金运动方式也就不同,现以产品制造企业为代表概述如下:
产品制造企业的资金运动分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资金退出三个基本环节。
1. 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的来源渠道分为两个:
一是投资人的资本投入。资金投入生产经营过程,是资金运动的起点。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要有本钱,会计上统称为资本,它是指由投资人投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能产生效益的资金,将其记入“实收资本”账户内,表示实际收到的本钱是多少。投入资本的表现形态可以是货币形态,叫货币资金;也可以是实物形态,叫有形资产,如机器设备、原材料、房屋等;还可以是非实物形态,叫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实收资本一旦投入企业,投资人便成为企业主人,对企业资产享有要求权,会计上称为所有者权益。
二是债权人的资金借入,形成债权人权益,会计上称为负债。记入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负债类账户。从法律角度讲,所有者权益与债权人权益都对企业资产享有要求权,但两种权益的法律地位不同,债权人权益享有优先权,所有者权益只享有剩余权,即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部分,会计上称为净资产,才属于投资人享有。
例0-1 2016年1月7日,巴渝公司收到银行存款15万元,货运汽车一辆,价值30万元,汽车配件2万元,汽油3万元,共计50万元,是投资人新鸥集团公司对该公司的追加投资。
这是一笔典型的资金投入经济业务,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这笔业务的发生使本公司增加了什么资产,这些资产来自哪里,都要在会计上进行记录。
2. 资金运用
资金运用是指资金在企业的循环和周转。
资金投入企业之后,从货币形态开始,顺次通过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供应、生产、销售三个环节,资金形态由货币资金顺次变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然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的运动,称为资金的循环。因为它是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所以又叫资金周转。资金的循环周转要经过以下三个环节:
(1)供应环节:它是采购生产物资,为生产做准备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用货币资金购买原材料(劳动对象),资金形态由货币资金转变为储备资金。如果储备资金不足,生产会处于停工待料的状态;如果所购材料数额过大,又会造成资金的积压浪费,影响企业的支付能力。
这就要求企业会计工作对供应环节所引起储备资金总量的增减变化进行核算,并通过监督材料实际采购成本的完成情况来行使控制监督职能,防止盲目采购、过多占用资金现象的发生。
例0-2 2016年1月17日,巴渝公司用5万元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即钢材,同时支付17%的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
这笔经济业务是供应过程中典型的资金运动,它使公司实物资产中的钢材增加5万元,从而使储备资金相应增加。钢材是用银行存款购买的,因此使货币资金减少5万元,资金形态由货币资金的减少转变为储备资金的增加。
(2)生产环节: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劳动者使用劳动手段(又称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产品。一方面,使劳动对象(原材料)和劳动手段(机器设备)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称为物化劳动,具体表现为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费和制造费用;另一方面,工人的劳动又创造了新的价值,称为活劳动,具体表现为直接人工费。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价值的变化,这些变化最后都会反映到资金形态和数量的变化上来。也就是说,资金形态由储备资金转变为生产资金。生产加工过程结束后,生产资金又转变为成品资金。
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既要对生产过程所引起的资金变化总量进行核算,又要对已完工产品的料、工、费三大制造成本项目进行成本计算,以控制生产成本的耗费和支出,实现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的目标。
例0-3 2016年1月18日,生产车间领用钢材1万元,用于A产品生产。
这笔经济业务,一方面使公司储备资金中的原材料即钢材减少1万元,另一方面使公司生产成本即A产品的直接材料费增加1万元,从而导致资金形态由储备资金的减少,转变为生产资金的增加。
例0-4 2016年1月25日,用现金支付本月A产品生产工人薪酬1.5万元。
这笔经济业务是使货币资金减少直接转变为生产资金增加的业务。
例0-5 2016年1月30日,计提本月A产品生产设备折旧费0.5万元。
这笔经济业务是生产资金内部此增彼减的变化。一方面,原生产设备价值因使用损耗而发生价值减少;另一方面,该部分价值以承担折旧费形式增加到A产品成本中去。一增一减,只是原有设备前期价值发生转移,而不必在本期实际付出货币资金。当产品实现销售后,折旧费从销售收入中得以收回,形成企业的折旧基金,可以用于设备更新,也可以作为流动资金使用,但却不能将其视为利润的一部分。
例0-6 2016年1月30日,本月生产的A产品全部完工,其完工产品成本总额为3万元,其中,直接材料费1万元,直接人工费1.5万元,制造费用(折旧费)0.5万元。完工产品已验收入库,转入“库存商品”账户。
这是完工产品结束生产过程,进入销售过程,由生产成本减少转为库存商品增加的典型业务,是资金形态由生产资金减少转变为成品资金增加的标志。
(3)销售环节:它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最重要环节,一方面会发生销售费用,如广告费、展销费等支出;另一方面是要把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取得相应货币收入。如果产品滞销或收不回货款,资金链会断裂,资金周转将无法继续进行。取得的销售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补偿生产耗费,多余部分就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即企业纯收入,它表现为税金和利润。在这个过程中,资金形态由成品资金又转变为货币资金。
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对销售过程取得的货币收入和实现的纯收入进行核算和管理,及时足额向国家上缴税金并正确地进行利润分配。
例0-7 2016年1月31日,本月生产的A产品全部销售出去。一方面,按售价计算:实现销售收入7万元,同时收到17%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1900元,价税款合计81900元,已收到并存入银行。另一方面,按成本价计算:结转销售成本3万元。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是销售过程结束,将库存商品按销售价格卖出去(减少),收到按卖价计算的价款及税款之和的银行存款(增加),资金形态由成品资金减少转变为货币资金增加的典型业务。资金运动完成一次周转,又重新回到货币资金形态,但是货币资金的数量发生增值,即销售价格大于制造成本(造价),该差额就是利润。
3. 资金退出
资金退出的去向渠道有上交税款、归还借款、分配股利等三个。
产品制造企业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营利组织,应该做到以收抵支并实现盈利。企业要把取得的销售收入进行如下分配:第一部分,用于支付员工劳动报酬;第二部分,用于重新购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开始资金的新一轮循环周转,保证再生产三个环节的不断进行;第三部分,收回的机器设备的折旧费部分,可以用于固定资产如机器设备的更新,也可以参加资金周转,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第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利润分配给投资者并归还借款后,这部分资金就从资金运动过程中退出。
例0-8 2016年1月31日,在暂不考虑营业税金因素情况下的经营指标是:实现销售收入7万元,销售成本3万元,实现利润4万元,应交25%所得税1万元,向投资者分利0.5万元。请计算:
(1)资金退出多少万元?
(2)能继续参加下次生产周转的资金有多少万元?
图0-1 产品制造企业资金运动过程
五、会计的基本前提
1. 会计主体
(1)概念。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各项具体的经济活动构成的。企业本身的经济活动总是与其他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因此,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必须划清核算什么的界线,不能彼此相联系的业务都核算,只能核算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主体的前提就是解决为谁服务、核算谁的问题,即划定核算的空间范围。
如销售商品的业务,一方面是企业发出商品,取得收入;另一方面是另一企业支付价款,取得商品。
(2)作用。
划清两个界限:①自身与外单位的业务界限;②企业与投资人的业务界限。
(3)条件。
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如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不是法人,如合伙经营活动;可以是企业中的内部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如销售部、事务部;可以是单一企业,或几个企业组成的联营公司、企业集团,如由若干子公司和母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等。
(4)特点。
会计主体必须能够控制经济资源,并对此负法律责任,所以凡会计主体都必须进行独立核算,具有独立性、实体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 持续经营
(1)概念。
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为前提,也就是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这个前提是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生产经营的持续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而提出来的。
(2)作用。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持续经营前提旨在解决两个问题:资产计价和费用分配。
例如,机器设备在持续经营情况下,可以按实际历史成本计价,可以在有效使用期间内按年分月计提折旧;在清算破产的情况下,机器设备要按清算价格计价,不再提折旧。费用的分配也是这样,在持续经营情况下,费用可以在有收益联系的若干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配,如次年财产保险费可以在次年12个月平均分配;如果即将破产清算,就不存在跨期摊配问题了。
如果说,会计主体划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那么,持续经营则划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3. 会计分期
(1)概念。
会计分期指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其目的是为了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提供会计信息。
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要计算企业的净收益,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从理论上讲,只有等到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束后,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归集进行准确的计算。实际上,这是不允许的,也是行不通的。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财税部门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需要企业定期提供征税依据和信息,这就需要企业会计人员人为地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期,分别计算利润,这种人为的分期就是会计期间。会计分期是对持续经营的必要补充。
我国规定,企业的会计期间按年度划分,以日历年度为会计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每一会计年度还具体划分为月份、季度、半年。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两类。
(2)作用。
会计分期的作用:①由于分期,才产生了当期和前期、后期的差别,有了分期比较的可能。②由于分期,收入、费用才因归属期不同而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记账基础,简称应计制和现金制。③由于分期,才出现了折旧、摊销等跨期会计处理方法。
4. 货币计量
(1)概念。
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企业经营情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体表现为实物运动,如商品购销、原材料耗费等。由于商品、原材料的耗费在量上无法比较,会计核算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由于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四大职能,因此,会计核算必然选择货币作为核算上的计量单位,以货币形式来反映生产经营全过程。
(2)要求。
货币计量包含三点要求:
一是会计要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用来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都不是会计核算的对象。
二是要假定货币本身价值(即币值)稳定不变,即以币值稳定不变为前提。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体系中,都不考虑币值变动因素,一律按历史成本原则办理。
三是在存在多种货币的情况下,要求确定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准则规定,中国内地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中国内地有关部门报送会计报表时,也应当将外币折算为人民币。
六、会计核算的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又称会计记账基础或会计基础,是指会计如何将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中的收入和费用进行会计处理的规定。会计工作是在会计期间进行的,而账簿中所记录的这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收入和费用,并不都是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如收到上月所欠货款,是属于上期的;如收到预付下月货款的定金,又是属于下期的;支付上月欠交费用款,属前期;预付下季度保险费用,又属后期;等等。这说明,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和货币收支在时间上并非是完全一致的,即存在着现金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这种非同步性差异的客观存在,产生了会计处理方法上的两种标准或叫两种制度:一种是以现金收付时间为标准,叫收付实现制或现金制、实收实付制;另一种是以权责关系实际发生和影响为标准,叫权责发生制或应收应付制、应计制。
1. 收付实现制(又叫实收实付制、现金制)
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在本会计期间内已经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准,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核算处理方法。采用这一方法,凡是在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款项,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凡是在本期实际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以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核算手续简单,也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但不能正确反映各期成本和盈亏数额,存在盈亏不合理、不准确的缺点。
2. 权责发生制(又叫应收应付制、应计制)
权责发生制的权指收入包含的收益享有权、收款权,责指承担费用支出的责任,发生指出现、产生。权责发生制是以收款权益和费用责任是否产生,而不以款项是否收付,来决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一种会计核算处理方法。采用这一方法,凡是本期实现的收入,不论货币资金在什么时候收到,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凡应由本期承担的费用,不论在本期是否支付了货币资金,均作为本期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应归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在本期内收到或付出了货币资金,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也就是说,将现金的收支与收入、费用的发生分开的一种会计核算处理方法。
例0-9 2016年7月31日,巴渝公司收到金蕊公司根据已签合同预付的5万元A产品购货款。按合同规定,巴渝公司应该在收到预付货款的第15天时发货。
问:A. 巴渝公司收到的5万元,该不该列入7月的收入?
B. 如果不属于7月份的收入,这5万元属于什么?
C. 什么时候该列为收入?
例0-10 2016年8月15日,巴渝公司按合同规定准时发出15万元A产品,除已预收5万元外,其余货款按合同规定,应于30天后支付。
问:巴渝公司8月该列作收入的是5万元,还是15万元?为什么?
例0-11 2016年9月14日,巴渝公司收到金蕊公司所欠10万元。
问:巴渝公司该不该将10万元列为9月收入?
例0-12 2016年9月30日,巴渝公司预付第四季度公司管理用房屋租金3 600元给韩艺公司。
问:A. 巴渝公司支付的3 600元租赁费用该不该列为9月费用支出?为什么?
B. 租赁费用正确的归属期(会计期间)是什么时间?金额多少?
3. 应计制与现金制两种基础的比较
目的:学会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收入和费用的确定。
要求:根据下表0-1所列经济业务内容,区别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判断该经济业务是否形成企业当月的收入和费用,并将判断结果填入下表相应栏次内,并计算合计数。
表0-1 权责制与现金制两种基础比较计算表
七、会计方法
1. 会计方法的组成
会计方法是人们长期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现已形成一个科学的方法体系。从广义上讲,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管理方法(预测、控制)。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的基本方法,其他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进一步扩展、延伸和运用。离开会计核算方法所提供的基本会计信息,其他方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会计核算方法
(1)设置账户。
账户是账页户头的简称,即账页的名称。若干账户合在一起叫账册、账簿、账本,是为了对会计对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核算和监督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复杂繁多、千姿百态,必须进行科学分类。设置账户可以实现对零星的、分散的数据进行系统归类记录的目的。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所以又叫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环节。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记录每项经济业务来龙去脉的一种会计专门方法。
复式记账是相对单式记账而言的,它要求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进行双重登记,从而可以完整地记录经济业务的全貌,了解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并可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如收到投资人投入货币资金10万元存入银行的业务,既要记银行存款的增加,又要记投资的增加。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方法的记账环节,更是核心环节。
(3)填审凭证。
填写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理,保证账簿记录正确完整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
会计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完成,作为记账依据的一种书面证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例如,用现金购入材料,则企业的货币资产减少,存货资产增加;销售产成品,则产成品资产减少,货币资产增加。这些业务所引起的资产变化,都要填写和记录在发票——会计凭证上。会计收到这些会计凭证后要对其进行审核,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后,再作进一步处理,作为记账的依据。
所以填写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开始环节,也是记账环节。
(4)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是在账簿上连续地、完整地、系统地记录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一种专门方法。
这一环节必须以凭证为依据,应用账户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分门别类、相互联系地进行全面登记,从而取得完整而系统的数据。在账簿登记中,既要分类反映,又要序时反映;既要提供总括指标,又要提供明细指标;并要及时对账、结账,以保证记录的准确完整。登记账簿是记账环节,也是中间环节。
(5)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把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归集,从而确定出该对象的总成本与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如供应过程的采购成本计算、生产过程的生产成本核算、销售过程的销售成本核算等。为了考核成本和计算盈亏,应进行成本核算,对用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成本核算是算账环节,也是会计方法体系的中心环节。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通过对各种财产物资的实地盘点,及对债权债务的核对,查明账面数(即账存数)与实有数(即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清查需要达到两个目的:①通过查明实有数,来核对账面数额,使之达到账实相符,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性。②通过清查,借以检查各项财产物资的管理责任的落实及执行情况,加强管理,挖掘潜力,发现漏洞,及时杜绝,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财产清查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的基础环节,属于报账环节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方法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信息的验证方法。
(7)编写会计报表。
编写会计报表是为了总括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提供财务信息而采用的一种会计方法。
在日常会计核算中,有关会计数据是分散在各个会计账户中的,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部门应当定期将账户资料加工成会计信息,通过财务报告传递给使用者。编写会计报表是最终环节,也是报账环节。
以上七个环节都有各自的特点,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环环相扣,互相制约,一环出错,影响整体,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相互配合地综合运用。各环节的相互关系是:
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按规定填写和审核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凭证,按照预先设置的账户,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在各账簿中进行登记。然后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成本计算。一定时期后,通过财产清查,将财产物资的实存数与账面数进行核对。最后在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三相符的基础上,编写会计报表,附上简明扼要的分析和总结文字资料,对内对外报告。
八、会计信息质量原则
会计的目标是通过编写财务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的会计信息。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必然要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作为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和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标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作了如下八条原则性规定,作为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
1. 真实性原则
又叫客观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以实性发生的经济业务和合法凭证为依据,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项目完整、手续齐备、资料可靠,绝对不允许弄虚作假,隐瞒经济活动真相,也不能发生错账或少记账、漏记账、不记账的现象,更不能有意记假账。
2. 相关性原则
又叫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各有关方面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作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会计信息具有更大的社会性,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如投资者要了解企业盈利能力信息,以决定是否投资;债权人要了解企业偿债能力,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税务机关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盈利情况,以确定企业的纳税情况是否合理;等等。所以,相关性是质量方面的一项原则。
3. 可比性原则
又叫统一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提供的会计指标应当定义准确、口径一致、范围相同、方法统一。做到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指标、会计处理方法纵向可比;不同企业同一性质的会计指标、会计处理方法口径一致,横向相互可比。
这种要求只有在所有企业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时,才能得以实现。
4. 明晰性原则
又叫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提供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信息,要使用必须了解,弄清信息的内容,否则谈不上使用,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做到简明易懂,便于人们理解和利用。
5.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实质是指经济实质。在实际工作中,常有形式与实质不相吻合的事项,在会计核算的确认中,就可以按照这条原则进行修订。应重实质,而不仅仅按照法律形式办。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租期未满之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权并没转移给承租人,但是经济实质是,风险与收益从最初开始就已经转移了,因此,企业可以把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确认为自有资产,从最初开始就计提折旧费和大修费用以对其起到修正作用。
6. 重要性原则
是指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对于影响经营决策的重要经济活动,应当分别核算、分别反映,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对次要内容,可以适当简化,合并计算和反映。这样,可以减少工作量,降低信息成本。
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经验,一般来讲应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拆。
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如某资产价值达到总资产5%。
7. 谨慎性原则
又叫稳健性原则、审慎性原则、保守性原则,是指要求企业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对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不同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量选用一种不导致企业虚增资产和盈利的方法。这是因为市场经营有风险,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的基础上,以保护自身经济不受损害。要充分估计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宁可高估而不低估;对资产和不确定的收益,要尽量低估而不高估,甚至不确认,达到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目的。
例如,企业的应收账款,因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或破产,有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有可能提前报废等。对待这些可能发生的财产损失,企业应当预先做出合理的确认和记录,其目的是为了如实反映资产价值损失,分散风险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的影响,保证企业正常运营。
企业采用谨慎性原则的例子很多,如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投资减值准备、加速折旧、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等。
需要说明的是,谨慎性原则并不是可以任意扩大、任意计提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应按重大会计差错予以纠正。
8. 及时性原则
会计核算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处理,讲求时效,以便于对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会计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时效性,会计事项的处理不得拖后或提前进行,只有对经济业务及时进行记录、计量、加工整理,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应在本期处理的会计事项,提前到前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内涵和质量;拖延到后期,则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效用。报表要及时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