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社会治理的理念与实践:《公共经济学》案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公共物品及其提供

案例15:产气大省为何成为缺气之省

一、案例内容

案例名称:产气大省为何成为缺气之省

资料出处: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网站 http://www.shaanxigas.com/

案例说明:

陕西省拥有目前我国内地面积最大的整装气田,气田位于陕甘宁交界地区的鄂尔多斯盆地,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天然气资源预计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控制、预测三级储量为23818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探明储量38.91万亿立方米的6.12%。气源中心主储区位于陕西榆林靖边、横山两县。

据统计,2001年陕西省天然气产量为34.40亿立方米,2008年为92亿立方米,2011年达到272.21亿立方米。相比而言,陕西省天然气年均消费量却并不高,2007—2011年年均消费量分别为14.7亿立方米、16.3亿立方米、18.6亿立方米、21.7亿立方米和25.1亿立方米。

近几年,每年冬季用气高峰期间,陕西省都存在日均50万~1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缺口量。天然气供应紧张之时,一些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或化工原料的工业用户的天然气供应经常被迫限量甚至中断,正常生产难以持续进行,不得不减负荷生产或者暂时停产;出租车加气变得困难,司机可能要排上1~2小时的队方能完成加气;天然气供应特别紧张时,居民用气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如2009年,西安市就出现了60多个小区近3万户居民无法点火做饭的状况。

二、案例分析

产气大省之所以成为缺气之省,和我国的资源政策有必然的联系。天然气为非可再生资源,我国《宪法》确立了天然气等重要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制度,即天然气的开采、利用自主权属于国家。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开发、调配主要通过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3家央企进行。陕西省的天然气资源主要由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进行开发,主要供气范围为陕西、北京、天津、内蒙古、宁夏等地。冬季供气高峰时期,陕西省的天然气则被重点输往北京、天津地区,这是导致陕西省冬季高峰供气期间供需矛盾的一个原因,此原因不在本文的分析范围之列。产气大省成为缺气之省,还有着其他方面的原因。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天然气的开采、储运、输配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公营企业投资建设,天然气储运部分、城市燃气部分也可以由获得特许经营权的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无论哪种投资主体提供的天然气,都具有非竞争性与排他性的双重特征,属于准公共产品。作为非可再生资源,天然气具有稀缺性,供需矛盾(供给小于需求)一旦出现,天然气就具有了消费的竞争性,供需矛盾(供给小于需求)越是突出,天然气的排他竞争性就越加明显。

(2)由于天然气是准公共物品,在出现天然气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居民用户、商业用户、工业用户、公福用户)只考虑使用1立方米天然气所追加的天然气费用(而这仅仅为边际个人成本),却很少考虑天然气设施投资建设的固定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没有为其使用的天然气支付全部的社会费用,即边际社会成本。那么,在冬季用气高峰时期,如果没有一个弹性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消费者仅仅支付部分消费成本的现实将导致天然气供需矛盾(供给小于需求)进一步加剧。因此,天然气供需矛盾(供给小于需求)问题是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

(3)天然气作为非可再生资源、准公共物品,通常具有天然垄断的属性。一般而言,投资天然气开采、储运、输配设施的资金额度相对较大,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外部效应。若将此类项目交由私人经营,则很容易因私人垄断而产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如私企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更趋于向用户居住密度高的小区提供天然气,而不愿意向低密度居民小区提供天然气。

三、启示

此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1. 提升天然气的开采、输配能力,优化天然气用气结构

政府应积极投资建设天然气开采、储运、输配基础设施,提升天然气的供给能力。另外,还要尽快改变陕西省用气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针对冬夏峰谷比过大的现状,要大力发展工业用户,提高工业用气量所占比例,尤其是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使用天然气作为原料和燃料,避免出现季节性峰谷差值过大的情况。

2. 彻底取消天然气价格“双轨制”,实行天然气价格浮动机制

一方面,彻底取消天然气价格“双轨制”,打破国产气价普遍较低的状况,尽快实现国产气与进口气价格的统一;另一方面,国产气价要与国际气价接轨,实行天然气价格浮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并完善天然气价格的市场调节机制,有利于均衡公共产品的供求机制,调节天然气供需矛盾。

3. 倡导节约用气

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倡导节约用气,宣传引导用户合理消费,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节约用气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约能源,同时可以为用户节省费用支出,“节约用气、利国利民”。

4. 积极开发和利用可替代性新能源

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大力寻求油气、煤炭等常规性能源的替代品,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参考文献

1. 高培勇,崔军.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崔鑫生,等.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徐磊;修改人:胥丹(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