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创业革命(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初露锋芒

1978年是世界管理史上值得铭记的重要一年。这一年美国创新管理专家吉福特·平肖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平肖联合发表了论文《企业内部创业》,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创业概念,为世界管理思想库注入了新的观念。七年后,他们在详细考察3M(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杜邦、德州仪器、通用电气、施乐等大公司内创业实践的基础上,又出版了《内部创业:为何你不再需要离开公司成为企业家》,为成千上万的企业克服“大企业病”,成功实现转型指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吉福特·平肖认为,企业内部如果没有广泛存在的创业精神,没有许多员工朝着一个更大的梦想努力使之成真,公司就会陷入发展的困境,逐渐走向衰亡。

内创业之所以首先出现在美国,与当时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经济大繁荣,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石油危机的雪上加霜,美国经济开始陷入衰退的泥潭。更为棘手的是,这次衰退具有与以往经济危机完全不同的特征,被称为“滞胀”,也就是企业倒闭、失业增加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1974年底,美国汽车工业生产下降幅度高达32%,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失业率高达9.2%。从表面上看,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上涨是滞胀的直接原因,但从更深层次看,长周期繁荣之后经济转型压力的持续累积才是导致滞胀的“罪魁祸首”。

面对席卷而来的企业倒闭浪潮和可能丧失全球领先地位的危险,美国企业界和理论界一致认为,美国企业需要进行一场“凤凰涅槃”式的管理变革才能获得新生。为了帮助企业摆脱倒闭命运,激发公司活力,以平肖夫妇、迈克尔·哈默、彼得·圣吉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管理专家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内创业、业务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组织扁平化等一系列新的管理理论。其中,平肖夫妇提出的内创业理论受到许多美国企业的推崇,被看作大企业克服内部僵化的一剂良药。20世纪末,世界前100位的大公司中一半以上都开展了内创业活动。

美国3M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多元化跨国企业,平均每两天就能开发出三种新产品,Post-it即报事贴,就是3M公司内创业产生的创造发明的划时代产品之一。3M公司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即“私酿酒”文化,员工有了好的创意后可以不经主管同意进行秘密研究,并向公司申请资金支持。

苹果公司的麦金塔项目小组就是众所周知的内创业团队。1971年,被誉为“麦金塔之父”的杰夫·拉斯金成为苹果第31名员工。次年,拉斯金被授权展开一项特别计划——开发一款售价在1000美元以上的易用电脑设备。当时,计算机需要输入一连串文字指令方能执行任务。有一天,拉斯金灵光一闪,想到一个为不会操作计算机的使用者设计一款容易上手的计算机的好主意。在他的带领下,麦金塔电脑最终成功问世,首次将图形用户界面广泛应用到个人电脑上,成为苹果公司继LISA后第二台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电脑。这一标志性的苹果产品以优异的工业设计、实用的系统和高端的定位赢得了无数果粉的追捧。

日本也面临着跟美国类似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成长起一批跨国企业。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日本企业的创新能力、组织效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终身雇用制度开始松动,内创业开始受到许多大企业的重视。日本的内创业制度称为“社内”,即大企业向内部员工募集创业建议,对于可行性较高并通过审核的项目,企业设立专门部门或子公司予以支持的一种制度。松下电器专门设立创业基金,用于支持员工内部创业;富士通采取递交创业计划书的形式推动内创业,并以资金入股的方式与员工共同成立创业公司。

位于欧洲荷兰的壳牌石油也是内创业的积极实践者。公司成立了“规则改变者”专门小组,授权员工探索打破惯例、改变规则的新思路。规则改变者专门小组结合公司战略与远景规划,确定相关创新主题,然后把这些主题拿到研讨会上去讨论,该研讨会向任何对石油行业有兴趣的人开放。项目一旦成熟,就成立一个企业进行运营并开始融资。

这些企业通过鼓励员工进行内创业,帮助员工实现创业梦想,有效激发了员工创造力,增强了企业灵活性,正如“大象可以跳舞”一样,重新焕发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