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散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2章 关于中医学的系统思考(一)

我本不想写,但是为了同学们能够用心体会到中医学的伟大,我还是决定简单写一下。

不过这篇文章恐怕篇幅要长一些,而且内容或许比较杂乱。我即想即写,归纳一下我对于中医学的思考。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①中医学的兴衰本质和歧途发展

②《本草纲目》以后的中医

③现代中医的进一步发展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正永恒的道理总是简洁明了的,但是它背后的证明就很复杂。

怀尔斯一生之中的黄金时间都被费马大定理夺走;陈景润用一生的时间也没有证明出来质数理论,传世的盗墓贼一千多年都没有找到祖冲之的《缀术》。

有的时候我也在想,某些证明有意义吗?

其实我的思想,如果真的写出来,也能写成一本书,而且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比如说,什么是哲学————以“无”令“有”的学问。

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当代一般以东汉《黄帝内经》为开端,其实大谬。中医学的开端是日常习惯,当中国人开始注意自己的日常习惯的时候,中医就出现了。

这里就涉及中医的本质,中医的本质是“不治病”。

中国人非常聪明,我们的祖先敏锐地观察并且提出一个医学方面的根本性问题:

为什么人会生病?

只要不生病,就不需要治病。这是中医学最关键的点。

这个问题被中医学界的各方“势力”长期忽略,包括中国中医药大量的权威期刊都不讨论这个问题。其实这反而是核心问题。

这样,中医学就走进了第一个歧途:不关注人,而关注病。

按照中医学的说法,人的生命应该从怀孕的那一刻开始,而从孕育到出生,大约三百多天,所以才会有“虚岁”的说法。不过我们现在的医学伦理认为胎儿不是人,我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么说。人最开始的营养都来源于父母,父母的身体质量基本决定孩子的先天条件。大多数的婴儿出生以后都是没问题的,因为如果父母的身体条件差,根本连怀孕的机会都没有。道理很简单,人身体中的精华有限,如果自己都不够用,又怎么能富裕出来产生新的生命呢?

传说最古老的医书是《天回医简》,也有人说是《玄隐遗密》。

这两本书我还没有看,想买真的《天回医简》,恐怕有些难度。但是《玄隐遗密》我倒是有一本,具体还没来得及看。这两本书分别来自于扁鹊和容成公,时间分别在公元前500年和公元前1300年左右。《黄帝内经》就是《玄隐遗密》所流传到东汉的一部分。这里又可以说明一点:中医学其实和中国的文化一样,都是“早熟的孩子”,而早熟的结果就是早衰。这导致到了汉朝,大量的中医学典籍消失(秦始皇没有焚烧医书)。相比于欧洲,那个时候的医学,现在流传的,好像是希波克拉底最为出名,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希波克拉底真的那么强,中世纪的鼠疫就不会那么可怕了。五百多年的鼠疫大传染,催生出欧洲现代医学。

大量的中医典籍消失,导致后世医学发展无力,这是导致《本草纲目》出现的根本原因。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现在已分开,分别为《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已经是应用中医的经典,《千金方》可以看作是《伤寒杂病论》的补充,日常使用,这两部书足矣。

宋朝是一个分水岭,宋朝以后的医书,除非是医学理论著作(比如《本草问答》或者《本草经解》),其它的是没有必要看的。大量的重复定义,看起来很丰富,其实是作者无能的体现。中医学讲究“一步到位”,能用一句话说明白的道理,绝对不会用两句话;能用四味药治好的病,绝对不会用八味药。

中医学的第二个歧途就出现了:认为药方越大越表现医术。

第二个歧途是建立在第一个歧途之上的,因为人不可能避免生病,人生病了就得治病,治病的时候,有些医生为了扬名,为了欺骗患者,也为了多拿点钱,就开始使用大组方。一般而言,以《神农本草经》来说,药方基本上应该在五、九、十三、十六味为最佳组合。可以发现,仲景的药方基本都在十六味以内。好的药方需要同时兼顾两个点:扶正、祛邪。其中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刚才说了,中医学认为只要人的身体好,不生病,那就不需要治病。所以扶正是中医学的基本思想,不管是什么派别,只要缺乏“扶正”思想,就绝对不是好医生。

中医学的第三个歧途是:对性味归经的忽略。

这一点非常重要,从晋朝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人关注性味归经。清朝陈修园提出过这个问题,可是并没有掀起很大波浪。从此以后,对性味归经的重视就在中医的世界里消失了。我们应该记住这个人,他是最后一个真正维护中医理论体系的人。我们应该记住陈修园。

陈修园说过几句经典的话,值得所有人重视:

入门正则始终皆正

入门错则始终皆错。

错认半部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

想想吧,有几个人不是像他说的这样?别说错认半部,有谁完整地去理解过半部“罗经”?不多见。

现在的中医,完整看过一部医书的人,万中无一。

性味归经是非常重要的点。大体分为两类,一个是“性”,一个是“味”。

“性”就是天的气,“味”就是地的气。咱们常说“夺天地之造化”,一开始就是指药材。

性味归经很重要,它是针灸和中药的唯一重要的联系点。

可以把性味归经分为两类,一个叫“性”,另一个叫“味”。

性来自于天,味来自于地。这是维持中药材真实性的最佳标准。我们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现在有些药材效果不好?为什么有些药材和古书上记载的不同?因为多了一个所谓“道地药材”的定义。其实最开始没有“道地药材”这个说法。比如黄连,黄连就专指川贵地区的黄连。其他地区的根本不能药用,或者最多只能作为一种应急补充。

性味很容易理解,举一个例子。比如我去种西瓜,同时在不同的环境种同一种西瓜一个种在经常下雨的水边沙土地,另一个种在比较干旱的黄土地。你就会发现,两地的西瓜长出来不一样,水边沙土地里的西瓜水分充足,形体大,瓜瓤甜红。而比较干旱的黄土地种出来的西瓜水分不充足,吃起来多丝,瓜瓤淡红偏白,吃起来酸,不成熟的瓜也是这样。这说明对外界营养的吸收不充分,或者外界根本就没有西瓜成熟真正需要的营养。

再比如人参和西洋参。人参和西洋参没有区别,只不过是中国人参移栽到加拿大。二者都是甘味,但是人参性微敛,西洋参性收敛。甘味缺少阳气,本来应该生发的,反而收藏。同样的虚证,人参的补益效果就比西洋参好。为什么?因为西洋参生长的地区比人参生长的地区更冷,冷就会影响对所需养分的吸收。所以甘寒就变成了苦寒。

关于性味归经,要想解释得清楚,恐怕需要很大的功夫。

总而言之一句话:中药的效果是性味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性,中药就没有气,它根本就没办法积累精华。没有味,中药就没有质,它根本就没有积累的容器。所以,中药的效果根本就不需要死记硬背。推荐看一下《本草经解》,这本书用中医学基础理论系统解释了中药效果的来源和原因,这里面的思想方法本该是我们当代中医必备思维。

我们现在的药材,一言难尽。

单独的对于性味而言,我认为性味非常有道理。举一个例子,如果某个人大量运动,那么他的肾功能一定快速运转。钾离子、钠离子消耗得就相对多一些,肾就会向身体发出索要信号,饿、渴。

所以大量运动或者大量体力劳动以后,当事人饮食的口味会临时加重。不信可以试试。

《本草纲目》是一部质量非常差的书,我看过,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内容最繁琐的药典,也是废话最多的药典,其中可药用者,不出《神农本草经》。大量的无用内容,:隔夜水、寡妇头发、手指甲;木床腿、姑娘手帕、湿泥巴。什么都记,结果毫无意义。可以当小说看一看。

建国以后,大量的生物制药出现在中国,于是乎有人提出这么一个疑问:

现代中医是否应该取缔?

我说,不应该。

原因有三点:

第一,常用一百二十味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对于其它任何药物都更低。最起码安全性更高。

第二,中医学的思想最先进。预防的思想,直到二十世纪后半期才被西方医学普遍接受。

第三,中医学的理想结果最好。常用上品药以强大人体为主,用得越久,人体体质越高,就越不容易得病。而现代医学很难找到哪个药物完全没有副作用的,几乎都有。

现代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我认为应该注重两个方面:

第一,中医思想要发扬。治病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病情,而不是控制病情。要让病人少花钱,让医生少开药,让药房少卖药。

第二,中医理论要加强。大量的中医其实是“中药医生”,而真正的中医是“中庸医生”。要让所有的药材围着人运转,而不是单纯的就药论病。

再说一下“庸医”问题。

我见过几个老中医,我也知道他们的斤两。我们当地有一个老中医,是某医院的退休主任医师,现在在家开诊所。我去找过他,也见过他治病。他一共就八个药方,这八个药方来回转,支撑他治了几十年的病。

我当时就想:

新冠肺炎开始的时候,他们在哪?

他们有对新冠的应对方法吗?

他们自己有没有受到过新冠的影响?

我当然不能直接去问,驳他人的面子。这是个很不好的事,更何况他们还是本地人。

庸医出现的原因是有“庸师”。

入门错则始终皆错,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为了防止“徒弟吃饱,师父就会饿死”的情况出现。很多医生根本就不用心教育学生。

歧路亡羊,何以寻之?

诸位同学,我们需要的是继承,只有继承才能发扬。

2023.12.06

夜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