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中花树公案
王阳明花了不少力气,做了一个石棺,就是石头棺材,放在那个阳明小洞天里。经历过吏目死亡这件事之后,他居然不住在“何陋轩”里,每天晚上就睡在那个石头棺材里头。我们知道,大概是受王阳明事迹的启发,金庸先生《神雕侠侣》里的杨过,从小也是成长在终南山的活死人墓,也是从棺材里头成长起来。但是王阳明还不一样,作为一个大思想家,他要借此得到精神的升华。他经历过生死,也旁观过生死,然后以慈悲心笼罩了人世间的生死与苦难。
每天晚上,王阳明躺进那个棺材里,面对生死。终于在一个风雨之夜,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的时候,他于半夜之中突然坐起来,放声长啸,这啸声照破山河万朵,照见万古长夜。这也就是本书最开头写到的那个场景。《阳明先生年谱》里说,阳明先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
王阳明纵声长啸之后,说了一番话:“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经过父亲那座山、理学那道坎、宦官那个坑、生死那道关之后,王阳明从他个体的生命中诞生出这个民族文明的璀璨光芒。这一晚,王阳明大彻大悟了,悟到的是心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奠基理论:心即理,心外无物;过去那种向具体事物寻求真理的做法是错误的。中国五百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心学就此诞生。
说到心外无物,就是哲学史上争议非常大的一个话题了。
我们来看王阳明《传习录》中记载的一段非常有名的公案,叫“岩中花树”。
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是不是就是简单的如陆九渊当年说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是不是就是后来贝克莱说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我觉得不然,我们需要彻底明白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究竟说的是什么。
王阳明有一次和学生、朋友一起去游南镇。学生看到南镇山岩中有一棵树,一棵开花的树,就很感动,觉得很美。学生转头就问王阳明,先生你说心外无物,但是你看这棵树,“惟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如果我们没到南镇这个地方来,这棵树它就不开花吗?它就不美丽吗?它就没有它自己的存在价值吗?我们现在是见到了,我们要没见到,不知道这棵树呢?它在我心之外,我不知道原来有这棵树,花开花落花满天,它就没有美丽和价值了吗?
王阳明微微一笑,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刚好借此解答他所说的“心外无物”到底是什么。王阳明接下来说了一段话,这段话就成为五百年来哲学史上最让人费解、屡屡争议的一段话。
王阳明说:
这段话就是阳明先生对心外无物的解答。后来争议非常大,因为他说的非常玄妙。王阳明到底在说什么呢?有人就认为王阳明的心外之物说的是心即道,道即天。心是哲学本体,无所不包,不是一个人的心了,指的是所有的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叫道外无物,而叫心外无物呢?
有的人又说,这段话就像西方哲学家贝克莱所说的“存在即被感知”。不能理解阳明心学的人就批评他是主观唯心主义、极端唯心主义。其实,那是他们不理解王阳明的境界。你没有到王阳明的境界,不理解他在说什么,怎能简单地给他贴一个“唯心主义”的标签?
那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到底是什么?我们来看他这番话,看他自己的解释。
我觉得如果从训诂的角度来解释,会别开生面、另辟蹊径。我们看几个关键字,“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个关键字是什么?“寂”,寂寞的寂。寂从宝盖头,最早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它是房子的意思。但是也有学生问我说,我们理解这里的宝盖头是房子,但家庭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为什么是头猪呢?家那个字的房子下面应该有老公、老婆、父母、妻儿才对,为什么不是人而是动物呢?
我们知道,远古时期,先民造字之初,还没有麦兜那么温顺的家猪。一般解释为猪作为家庭财富的象征,当然那时的猪就是家字宝盖头下面的那个字,“狼奔豕突”的“豕”,是野猪的意思。牛羊猪是什么?三牲,用于祭祀。牛羊猪合祭这叫太牢。没有牛,只有羊和猪这叫少牢。没有牛羊只有猪,这叫特牢,代表三种祭祀的方式。
在远古时期,相比较于牛羊,野猪大概是最难打到的。因为野猪很凶猛。在很多民族早期的神话里,比如说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包括北欧神话,野猪都是很令人恐怖的,事实上很多英雄不是战死在特洛伊城下,而是被野猪拱死。因此子路第一次去拜孔子为师,头上要插两根野鸡毛,腰间要别两根野猪牙,那代表孔武有力。
郭沫若先生考证说,“家”这个字体现了早先的祭祀文化,最早的房子不是给人住的,是部落祭祀的场所和开部落会议的场所。“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排第一位的是祭祀,第二位的是战争。祭祀中要用到猪,中国人的这种传统,这种祭祀形式叫做“家祭”。陆游临终有一句名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说明这个宝盖头是祭祀的场所。
寂寞的寂,下面呢?叔叔的“叔”字。我们看到甲骨文中“叔”的原意是手去捡一个豆器,也有一种说法是手去捡一根木杖。那豆器是干什么用的?豆器原来是祭祀中一种很重要的礼器。木杖嘛,祭祀中常用的法杖,更容易理解了。祭祀的时候为什么要去捡豆器和木杖呢?
先看“寂寞”,“寂”和“寞”经常放在一起,寂寞的“寞”也是宝盖头,底下“莫”这个字甲骨文的原意,上下四个草丛中间有个太阳。什么意思啊?太阳落山了,落到草堆里去了。所以“寞”是薄暮的暮的本字,指太阳落下去了,傍晚的意思。太阳落下去代表什么?最早期的人类崇拜大多都是光明崇拜,太阳落下去说明祭祀完成。祭祀完成,神灵退去,然后要收拾祭祀的器物。这种状态叫做寂寞。
古人认为,失去了心中的价值归属、核心价值崇拜,人的精神没有了依托,这才叫做寂寞。所以,“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王阳明用词很有讲究。花有颜色吗?有人说,当然有颜色了。玫瑰是什么颜色?红色的。百合是什么颜色的?郁金香什么颜色的?花有各种颜色。其实,这些花都没有颜色,是在你眼中有颜色。举个例子,在狗眼中,玫瑰就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黄色的、粉色的。狗只能看到两种颜色,要么是灰色,要么是黑色。因此,花的颜色是那个花在我们眼中形成的光谱反应,而不是花本身有这个颜色。花是在你眼中变成了这个颜色,在狗的眼中就不是这个颜色。
所以,“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什么叫“明白”啊?明,甲骨文很明确,日月合并以后为“明”。白是什么?白不是白色,最早“白”这个字的意思在甲骨文中是一口多舌的意思,是一张口里有很多舌头,形容一个人在极尽表达,反复陈说。我们说一个人特别能说的时候,就说他很“白话”。“白”就是说的意思,但是为什么要极尽阐释呢?巫者,理解了神的意志,要告诉部落的部众,要把神的意志告诉大家,要把那种价值告诉大家。这叫做“白”。在光明崇拜里,把神的意志、把部落的精神归属、把这种价值宣示给大众,让大众明白起来。
我们把几个关键词一说,就明白了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是什么。王阳明不是说存在即被感知,他说的是一种价值存在。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似乎像极了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的思想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不得不搬出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也对我毫无意义可言。
所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不是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而是多少类似于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所以我们讲,那个花存在不存在是一种纯客观存在,学生问的是一种物理存在,但王阳明回答的却是一种价值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