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刘瑾乱政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这段话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天将降大任于王阳明,现实带给他的将是宦官那个坑,以及诏狱那场灾。

细说起来,这要从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史说起。

从人类政治制度史的角度看,能影响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有六大集团。一是宗教集团,二是财富集团,三是军事集团,四是文官集团,五是宦官集团,还有一个就是外戚集团。对于西方政治影响巨大的往往是宗教集团。西方文化的发展、欧洲的发展,和宗教集团的关系很紧密。然后是财富集团,还有军事集团。当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论述,新教伦理盛行之后,文人集团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但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起到最重要的作用的并不是宗教集团,也不是财富集团,军事集团也只是在特别时期发挥作用。

从中国政治史的生态来看,最关键的首先是文官集团,还有就是宦官集团。外戚集团,在两汉时期发挥作用,后来作用越来越小,逐渐式微。那么,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封建王权、集权专制用以专制的一把屠刀。

作为封建集权者,实施专制的话必须手上要有把杀人、锋利的刀。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就是这把刀。文官集团本质上虽然最后也成为封建专制的附庸,但是毕竟有着儒家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天下的担当。因此,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斗争,本质就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儒法之斗、儒法之辩。经过汉末的党锢之祸,再到魏晋高压统治下,玄学兴起,文人集团分裂,氏族庶族分裂。到了唐代,唐末宦官乱政,皇帝兴废都把握在宦官手里头,文官集团开始党争,内部分裂。两宋其实也是这样,文人党争尤剧,更有宦官乱政。到了明代,宦官乱政就愈发厉害了。为什么呢?明代政治的两大特点,一个是特务政治,依赖宦官。还有一个是言官政治,也就是文官政治,依赖文官集团。因此,明代是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搏杀最激烈的一个朝代。

明代的宦官乱政有三个阶段,一开始英宗朝宦官王振乱政,这还只是一个个人现象。第二个阶段就是武宗朝的刘瑾乱政,刘瑾八虎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形成一个团伙。第三个阶段,熹宗朝的时候,魏忠贤最后形成一个阉党,阉党集团当道,文官集团惨败,揭开中国政治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要说刘瑾,必须要说到明武宗。我们说宦官乱政,宦官只不过是封建集权者手上的一把屠刀而已。明武宗朱厚照的爷爷朱见深是一个典型的御姐控,莫名其妙地痴恋那个比他长十七岁、又心狠手辣的万贵妃万贞儿,结果眼睁睁看着万贵妃把他的孩子一个一个弄死了,搞得差点断子绝孙。朱厚照他爹,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也是一个痴情种子。朱佑樘是历史上独一无二实行了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对张皇后感情很深,一辈子也没纳嫔妃。朱佑樘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执政的十八年,叫弘治中兴。张皇后生了两个儿子,夭折了一个,剩下的就是这个朱厚照。

朱厚照整个的人生如果要评价的话,就是两个字——荒诞。一个是荒淫无度的荒,一个是怪诞幼稚的诞。他最大的爱好就一个字,玩。他就是一个爱玩,而且永远长不大的皇帝。玩到什么地步?他给自己另取了一个名字,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朱寿,后来还封官封到镇国公,要在兵部注册,还要让户部发工资。皇帝不当,封自己做将军,完全就是一个孩子心性。

在刘瑾等人的唆使下,朱厚照不住在皇宫里,而是弄了一个豹房。这个豹房其实既养着老虎、豹子这些珍奇的动物;也搜刮了大量的民女,甚至还有妓女。有一次,皇宫大火,他在豹房,举头一看乾清宫都烧着了,高兴地拍手大叫,说好大的焰火!朱厚照就是这样一个皇帝。

朱家这三代,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相反,王家则可以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王阳明和朱厚照之间,就有了戏剧性的冲突。当然,王阳明这时候还不是和武宗朱厚照产生冲突,而是和他手下的大宦官——刘瑾。

刘瑾原来姓谭,陕西人,也是个苦出身,流浪到京城后,混于三教九流之间,学了不少东西,最后投靠一个姓刘的太监,做了干儿子。刘瑾此人很有心机,也很狠,为了谋一个出身,十几岁的时候挥刀自宫,做了太监。刘瑾为人又很活络,而且善于察言观色,就受到弘治皇帝的赏识,派他去东宫陪伴太子,也就是陪伴朱厚照。刘瑾与朱厚照从小一起玩儿大,朱厚照特别喜欢他。刘瑾年龄比朱厚照大,而且在三教九流里头都混过,特别会玩,整天就带着朱厚照。朱厚照登基之后,这一下不得了了,哪里都离不开刘瑾。

前面我们讲过,宦官乱政到了刘瑾这个时期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伙。八个宦官,像马永成、丘聚、谷大用这些人,被称为八虎,以刘瑾为首的乱政之势就形成了。刘瑾乱政,究竟到了什么地步?所有的地方官回京述职,必须去贿赂刘瑾。不贿赂刘瑾就惨了。没有钱的外地官员到了京城,没有钱怎么办?只好找富户借债。当时有个词,把贿赂刘瑾的专用资金叫做京债。

据大史学家赵翼考证,刘瑾最后被抄家时共抄出两百五十万两黄金和五千万两白银。搁在今天,购买力相当于三四百个亿。亚洲《华尔街日报》总结过去一千年里最有钱的五十个人,刘瑾居然排在里头。刘瑾贪婪无度,恶有恶报,最后以谋反之罪被判磔刑。磔刑也就是凌迟,被剐了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是历史上凌迟剐得最多的。

武宗上台之后,刘瑾当道,三位顾命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就很着急。《明史》说这三个人,“时人为之语曰”,叫“‘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天下称贤相。”李东阳很善于谋略,刘健很善于决断,谢迁口才特别好,三大贤相都是前朝弘治朝的重臣,又是武宗的顾命大臣,一看刘瑾乱政之势已成,就商量要剪除刘瑾。

为了剪除刘瑾,这些文官不惜放下身段,和当时的司礼监大太监王岳合作。怎么剪除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上疏,只有劝谏。刘健、谢迁发动朝廷所有有正义感的官员,上疏皇帝。到最后,不仅内阁学士们上疏,九卿六部一起联名上疏。其中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的大家李梦阳主笔的一篇文章,把历朝历代宦官乱政的祸害历数一遍。从汉代十常侍之乱,到最后唐末宦官废立皇帝,直接导致大唐灭亡,再到不久之前王振导致英宗身陷土木堡之变,英宗甚至做了俘虏。这个上疏拿到武宗朱厚照的面前,他毕竟还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据说当时看了就吓哭了。读了李梦阳的这篇文章,也确实触目惊心,他哪知道这些事啊?朱厚照一看,原来宦官这么可怕。当时就下决心要驱除刘瑾八虎,要把他们赶到南京去,为太祖守陵墓。

这时候王岳传递出消息给刘健、谢迁,说大事已成,刘健就非常高兴,但是谢迁摇摇头,说皇上和这些人毕竟感情很深,现在只把他们赶走,哪一天想起他们的好来,又会把他们弄回来。除恶务尽,必定要趁这一次把刘瑾八虎彻底剪除,也就是要把他们杀了,斩草除根才可以。这样一来,文官集团就商量好,和司礼监大太监王岳也通好气,第二天朝会要据理力争,把刘瑾八虎彻底给干掉。刘健、谢迁都认为大事已成,但是李东阳眉头紧缩,脑海里头冒出一个词,叫什么?叫夜长梦多。

文人有时候想问题,的确过于简单了,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历来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斗争中,总有一些没有骨气的文人会变成宦官的走狗。当时的吏部尚书焦芳就是如此。焦芳跟刘健、谢迁这些人不对路子,早前要进翰林院,看刘健不同意,于是就投靠了刘瑾。他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通风报信,告诉了刘瑾。刘瑾一开始张皇失措,八虎聚在一起痛哭失声。一开始知道要被流放的消息,刘瑾他们倒没有什么好办法,只知道抱在一起哭。当听说要把他们全干掉的时候,刘瑾绝地反抗了。当天夜里,刘瑾动用关系,八虎一起来到武宗的寝宫,围着武宗磕头痛哭啊。

武宗毕竟是个孩子,理性思维不成熟,看到这些人陪着他一起玩儿到大的人,也动了感情了,心有不忍。但是,他已经答应了大臣们,也不好说什么。

刘瑾极擅察言观色,一下子发现问题所在,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刘瑾哭诉说,其实不是内阁大学士们这帮文人们要整我们,要整我们的其实是司礼监大太监王岳。这一下避重就轻,成功转移了注意力。朱厚照一听,就问王岳为什么要整你们?刘瑾便说王岳一直与他们八虎不对路,说他们整天飞鹰走狗,陪着皇帝玩。王岳只是看我们真心帮着您,这帮文官其实也是这样,就怕您身边有跟您一条心的人。他们把我们赶走,把我们杀了,就可以彻底孤立、架空您了。

听了这番话,朱厚照的心思立刻就转了,大光其火,说早就觉得王岳不是什么好东西。要收拾王岳。但即便是皇上这样表态了,刘瑾还是不放心,还是拼命磕头,哭着不肯走。为什么呢?虽然朱厚照话锋已经转了,但是离天亮还有两三个时辰呢,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事啊。

刘瑾觉得这个时候还要趁热点一把火,便拼命不停地磕头。最后,朱厚照为了安慰刘瑾,说即刻撤了王岳的司礼监大太监,让刘瑾来做,而且让刘瑾做司礼监掌印太监,为二十四衙门之首;让马永成做秉笔太监;让丘聚提督东厂,谷大用提督西厂。东厂、西厂可不得了,那是明朝的特务机构,不经过司法程序就可以抓捕官员的。结果一夜之间,刘瑾八虎迅速翻盘,甚至原来得不到的全都握在手里。刘瑾后来还不放心,让丘聚、谷大用又在东厂、西厂之上专设内刑场,就是内厂。明代的特务机构到这个时候,可以说发展到了一个极点。

李东阳的担忧真的变成了现实,由此也可以见出李公善谋。早朝开始的时候,刘健、谢迁傻眼了,天翻地覆,一场剧变。刘健、谢迁这时候没办法,只好使出最后一招。他们是顾命大臣嘛,便以多年的声望来搏一下,请求辞职。他们以为这招很管用,哪知道朱厚照根本不是一个理性思维成熟的皇帝,一看刘健、谢迁要辞职,立刻批复,准奏。在刘瑾的策划下,三位顾命大臣留下了李东阳。刘瑾一旦大权在握,就开始血腥报复,开展大清洗。京官为此受难者,不计其数。只要弹劾过刘瑾的,只要在朝上挽留过谢迁、刘健的,都遭到刘瑾的报复。到最后,李东阳忍辱负重,主持大局,劝大家在这种局势下要隐忍。

北京的京官们闹了一阵,被打击得惨败,渐渐没有了声音。但这个时候,南京的言官们开始纷纷上奏。明代实施两都制,南京是太祖皇帝曾经坐镇的地方,因此同样有和北京一模一样的一套政府官僚体系。在南京六科给事中,包括十三道监察御史纷纷上疏挽留刘健、谢迁,攻击刘瑾乱政。这样,六科给事中就以戴铣、李光翰为代表,十三道监察御史薄彦徽、蒋钦、陆昆等十几个人联名上书。

刘瑾此时正是权势熏天,二话不说就把这些人全部抓捕到北京。先廷杖,然后扔进锦衣卫的诏狱之中。这些大臣中,最突出的一位就是南京监察御史蒋钦。蒋钦铮铮铁骨,被打得皮开肉绽,到了狱中仍接连三次上疏。蒋钦说:“陛下试将臣较瑾,瑾忠乎,臣忠乎?忠与不忠,天下皆知之……臣骨肉都销,涕泗交作,七十二岁老父,不顾养矣,臣死何足惜。”就是说,皇上,道理不是明摆着吗?刘瑾是忠臣还是我是忠臣,您让天下人评论一下就能见分晓。我连七十二岁的老爹都无法行孝,连生命都可以不要,您不能静下来想想真理到底在谁那儿吗?蒋钦此人真是不简单,直到最后依然劝谏说:“幸听臣言,急诛瑾以谢天下,然后杀臣以谢瑾。”他对皇上说,您先杀了刘瑾再杀我,您杀刘瑾以谢天下,我赔他一条命。

后来,刘瑾三次施以重刑,把蒋钦活活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