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中华美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咏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1]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2]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3],只照逃亡屋。

【注释】

[1]粜(tiào):出卖粮食。

[2]医得二句:意思是不到收获季节,就要把当年所收获的预先卖掉。为了救急,顾不到未来的痛苦。

[3]绮罗筵:坐满华服之人的筵席。

聂夷中

(837—?),字坦之,唐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人,以诗名世,出身贫寒,故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

【赏析】

唐末政治混乱,百姓赋税加重,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颠沛流离、无法生存。因此农村里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二月蚕始生,如何有丝卖?五月刚插秧,如何可粜谷?其实,这是在农民无法负担赋税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交易方式——卖青,即在收获之前将产物贱价抵押来救急。诗人将这种方式比作“剜肉医疮”,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救一时之急,遭永世之贫。

这首诗描写了唐末农村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贫苦生活。在诗的最后,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希望君王之心能够“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君王多关心农村百姓的困苦,而不要再沉湎于奢华的生活中。这一愿望,既暗指当时君王实际沉溺于“绮罗筵”中,也暗含劝诫,表达了诗人希望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心声,体现了其关心民间疾苦的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