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国际表达:赵启正新闻传播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把你们的见解留下,把我们的友谊带走

■(1998年10月21日在“面向21世纪的世界人权”国际研讨会[5]闭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联合国协会举办国际人权研讨会,这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就人权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互相学习与借鉴、增进了解与友谊的一个难得的机会。中国政府完全支持这一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本人任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担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的重大责任。向世界准确介绍中国的人权政策与实践,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相互了解,自然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我首先代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各国贵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20世纪是世界人权取得重大发展的世纪,也是中国人民深刻改变自己命运的世纪。中国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枪炮声中带着巨大的屈辱进入20世纪的,也是在国家濒临灭亡、人权遭受空前劫难中步入20世纪的。在此前后的100多年时间里,由于贫穷落后,中国先后被西方列强强加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和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国家财富遭到洗劫,人民的生命和尊严遭到粗暴的蹂躏。饱受战乱、贫穷和没有人权之苦的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发展与人权,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人民才结束了备受欺压的历史,赢得做人的起码尊严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在建设国家过程中产生过失误,甚至遇到过非常巨大的挫折,但是,总的说,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实现享有充分人权的目标,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将生存权、发展权置于首位,在改革、发展、稳定的条件下,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人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在短短20年内,不仅使贫困人口减少两亿多,全国人民普遍实现了丰衣足食,正在迈向小康生活,而且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依法行使和享受公民政治权利的水平。可以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人权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中国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在与洪水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把保护两亿多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清洁的水喝、有住处、有地方看病,保证灾区学生都能上学读书,使灾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使他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1931年中国水灾的规模比今年小得多,却造成了14万多人的死亡,与现在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对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政府使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促进。

当然,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人权状况也远非完美无缺。中国受自然、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要实现现代化,使人民享有充分的人权,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去年,中共十五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强调共产党执政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将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纳入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之中,这为中国人权事业的跨世纪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为了向世界说明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我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从1991年以来,先后发表了十个有关人权的白皮书。但是,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被国外广泛了解,而一些关于中国人权的不正确信息却被广为传播。

今年6月克林顿访华时带了一支庞大的新闻队伍,使美国民众有了一个比较广泛地了解中国发展变化情况的机会。

用法新社的话来说,克林顿访华的报道,才“使‘新中国’的形象首次深入到美国的千家万户”。至于美国的政治家和新闻媒体则对所接触到的中国实际情况大感“意外”。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方有一些人习惯于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眼光看待人权问题,习惯于把一种社会制度看成是人权的化身,而把其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看成是侵犯人权的表现,因此,总是把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想象为是一个反人权的国家。这种思维方式,使他们深深地陷入类似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的“洞穴假象”[6]之中。由于受固有的“洞穴”所蒙蔽,他们无法正确认识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看不到中国的积极变化和发展,甚至把中国促进人权的努力都误认为是侵犯人权的表现。

和平、发展与人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当前正在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这是一项使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彻底摆脱贫困、充分实现人权的跨世纪的伟大事业,也是世界和平、发展和人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的中国需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有益经验,也需要得到各国的最大理解和支持。

两天来,各位专家就人权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见解,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人权方面的相互了解。相信这有助于中国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在促进人权方面的有益经验,也有助于促进国际人权的健康发展。希望把你们的见解留下,把我们的友谊带走。

·在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导读】

每年年初,中国政坛有两项重大活动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三月初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全国两会)。

全国两会期间有四场新闻发布会是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就是先后举行的政协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人大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外交部长新闻发布会和国务院总理记者招待会。因为在这四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外记者可以随意提问,提问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民生、国防、文化、科技、内政、外交等,内容十分广泛,特别是涉及一些敏感的问题,常常引起国际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是国内外各界人士观察中国走向的重要窗口。

在2009年到2012年期间,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李肇星、外交部长杨洁篪、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在这四次最重要的新闻发布会上会见中外记者。

根据会议议程安排,最先举行的是全国政协的新闻发布会。按赵启正体会,三峡水库蓄积了一年的库水,一开闸门,当然会倾泻而下,中外记者们积累了一年的问题,也常常在政协的新闻发布会上一股脑儿地提出来,给准备新闻发布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这类新闻发布会通常开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可回答中外记者提出的20个左右的问题。赵启正说,他为了回答这些提问,通常要准备两三百个问题的材料。但这种提问是没有限制的,所以事先没有想到、没有准备的“突然袭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这些新闻发布会就成为对新闻发言人政治水平、专业素质、应变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一次大考。

这类新闻发布会有规定的程序,发言人自我发挥的空间很有限,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要准确介绍中国的形势和变化,回答记者的提问,解释中国的政策,难度是很大的。

赵启正常常用网球比赛比喻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和记者的互动,记者的提问和发言人的回答,就像网球赛的攻和守、发球和接球一样,有凌厉的进攻才会有漂亮的反击,有尖锐的提问才会有完美的回答。

赵启正从2009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到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担任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在历次新闻发布会上的答记者问,信息量大,内容精彩,不回避敏感问题,频频与记者互动,既坚持原则,用事实说话,又机智灵活,滴水不漏,展现了大国风范,给政协新闻发布会带来了一股新风。

新闻发布会全程由四家电视台向全国和全世界直播,在国际新闻界和广大观众、听众中赢得称赞。

如果这是一次考试的话,赵启正无疑是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对于从事新闻传播、外交外贸、公共关系等工作的人来说,这些答问实录都是不可不读、不可不细读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