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父爱不能缺席
原生家庭很重要,原生家庭中离不开妈妈,也离不开爸爸。回到今天的主题,原生家庭中爸爸的作用到底在哪里?是否要反思一下,很多时候爸爸在家庭教养中是不是缺失的?任何一个家庭,如果只有妈妈没有爸爸,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就是不完整的,因为父亲和母亲共同创造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一定会受到父亲也一定会受到母亲的影响,这个巨大的影响在遗传基因结合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决定了,父母的很多遗传信息都已经给了孩子。
很多教育家认为爸爸参与教养的程度在降低,爸爸越来越忙。中国教科院一项调查显示,现在几乎没有时间参与孩子教养和每周和孩子相处不超过一个小时的爸爸达到三分之一。爸爸不参与教养我们称之为父爱缺失,比父爱缺失更严重的是父亲缺席。爱是需要时间保证的,你表达爱也一定要有时间保证,不能说我爱你,就把他扔在异地然后两地分居,爱一定要用时间保证。
爸爸和妈妈不仅在性别上不一样,在方方面面给孩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母亲在生活中大多是细致的,父亲大多是简单粗疏的。母亲对孩子的一切都会想得很细致。台湾有一项研究显示,一般母亲话比较多,如果孩子跟爸爸妈妈沟通,跟妈妈说我今天晚上要出去,妈妈会问一堆问题,妈妈比较细致,管得也多,爸爸则会很快就放手。出门的时候,妈妈会带一个妈妈包,会装碗,装水壶,装纸巾,而爸爸不会。母亲大多是向内的,父亲大多是向外的。很多时候母亲对孩子的愿望是希望它往里的,不愿意把孩子从家里推出去,父亲则一般都是希望孩子要走出去,走出这个家庭,更多要顶天立地的感觉。男性天生有很多勇敢的基因,比女性更具有探索精神,因此,父亲给孩子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刚毅的力量。特别是对于男孩子,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文静乖巧,因为现在很多父亲不参与教养,幼儿园男教师也很少。全上海所有的公、民办幼儿园中,只有两个男园长,一个在浦东,一个在闵行。男教师现在有约200多个,分散到那么多幼儿园,有很多幼儿园一个男教师都没有,小学男教师也很少。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么我们的父亲就更应该在家庭当中,给孩子正向的影响。
综上所述,父亲陪伴孩子和母亲陪伴孩子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且陪伴在家庭教育当中,是最根本的原则,最核心的要点。有很多时候陪孩子,越早陪越好。有一个专门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中国公安大学的教授就说过,孩子在12岁之前,你一定要有尽可能多的自己的亲身的抚养和陪伴。孩子12岁之后,可以让孩子独立,培养他的独立性,但是在这之前一定不能缺失心理的抚育,就是一种精神陪伴。很多专家研究罪犯的童年生活发现,很多犯罪的人都有一段不美好的童年生活。比如甘肃白银杀人案,这个罪犯杀了很多人,杀了很多跟他毫不相关的女性,杀人如麻,一段时间杀一个人,杀完之后回到家庭生活,像没有杀过人一样。隔一段时间手痒再去杀一个人,所有被杀的人跟他没有多少实质的矛盾,很多都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一共杀了十几个人之后,不杀了,最后被抓到的时候,距离他最后一次杀人已经隔了很长一段时间。犯罪心理学家问了很多关于他童年的事情,包括最后为什么收手了,不杀了。他回答了一句非常有趣的话:“我儿子长大了。”当他儿子进入高中的时候,他发现跟他儿子之间没有多少话可以沟通交流了,他意识到问题了,他说:“我也想给我儿子做一个好榜样。”追究这个人的童年经历,发现他童年父母离异,童年阶段并没有多少美好的回忆,导致他夫妻生活也不幸福。总结下来,他的生活没有幸福感,也没有归属感,所以他才会去把杀人作为一种兴趣和爱好。
孩子在12岁之前,父母应该尽可能地陪伴孩子,特别是爸爸的陪伴是不可替代的。陪伴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你想要陪孩子已经来不及了,孩子已经不需要你了,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他是同伴关系大于家庭关系。这个时候他的生活世界更多的是同伴,他跟你已经有12年亲密的接触,他要拥抱更大的世界,走入同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