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飞渡大江河——渡江战役
|交战时间| 1949年4月20日—6月2日
|交战地点| 长江九江至江阴段,宁、沪、杭地区,皖南、赣东北、闽北及江浙地区,武汉及其以东、以南地区
|交战双方| 我方:第二野战军第3、4、5兵团,第三野战军第7、8、9、10兵团、特种兵纵队,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和中原、华东军区武装,共120万余人
敌方:国民党京沪杭总司令部第8兵团、第7绥靖区、第17兵团、第6兵团一部、淞沪警备司令部、海军第2舰队、空军驻宁沪地区部队、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所属部队、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海军江防舰队、空军驻武汉部队共115个师70万人,舰艇178艘、飞机300余架
|指挥将领| 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张震、谭震林、张际春、李达、王建安、聂凤智、刘浩天等;汤恩伯、白崇禧、顾祝同、丁治磐、张耀明
|武器装备| 我方:缴获敌的日式、美式装备与自制装备混编,无空中装备,主要有驳壳枪、手枪、步枪、机关枪、火炮、自制木船8000余只,少量汽船和筏排;敌方:几乎为全美械装备,机械化程度很高,主要装备有手枪、步枪、轻重机枪、各型炮(山炮、野炮等)、汽车、坦克、舰艇120余艘,飞机300余架
|交战结果| 解放军伤亡不到5万人,歼灭国民党11个军部、46个整师,国民党军队共投降和伤亡43万余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妄图盘踞长江以南的半壁河山重振军力伺机反扑的阴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彻底覆灭,解放了上海、南京等一大批重要城市,为人民解放军下一步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进军,最终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政府为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一面与我进行“和谈”,一面以70万大军部署长江防御。以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指挥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湖口至上海间840余公里的地段上,其中54个师直接担任长江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宁、沪之间,另以21个师置于浙赣线任第二线防御。以原华中“剿匪”总司令、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白崇禧指挥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宜昌至湖口近千公里的地段上,其中27个师直接担任江防,13个师配置于长沙、南昌等纵深地区。
长江,江宽水深,历来被兵家称为天堑。《南史·孔范传》评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正因为长江地形险要,难以逾越,长江南岸广大地区遂成为一些王朝称雄割据的场所和落难王朝的栖息地;而长江以南虎踞龙盘的南京,更是历代君王甚至国民党政府的建都之地。
国民党政府在进行和谈时没有太多诚意,企图以拖待变。毛泽东识破了蒋介石用和谈做幌子实际上在紧锣密鼓地备战之阴谋,遂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的100万兵力,在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12万兵力的策应下,进军长江以南,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京沪杭地区。
渡江战役经过要图(1949年4月20日—5月27日)
于是,便展开了一场宏伟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画面……
1
1949年3月20日,北平香山,双清别墅。
刚从西柏坡迁来不久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中央领导正聚在一起商讨国事。
朱德一开始就说:“我们诚心诚意地和李宗仁和谈,可是李宗仁却让张治中拿着和谈腹案征求蒋介石的意见去。由此可见,蒋介石虽名义上‘下野’了,可他还是躲在幕后操纵大局。这种由蒋介石导演的假和平,我们是不能接受的。”
周恩来接过朱德的话说道:“现在国民党最具有实力的当属老巢在长江之南的桂系。我们与南京政府的谈判,实际上就是同桂系的谈判。只要能把桂系拉过来,和谈就算成功。也就是说,国共和谈的本质是联桂反蒋;可李宗仁派张治中拿着和谈的条件去见蒋介石,我们就不能不怀疑桂系与蒋介石决裂的决心乃至对和平的诚意了。”
毛泽东不语。他抬头凝视着地图。
地图上代表国民党军队进攻的蓝色箭头变得十分稀拉,代表国民党占据地盘的蓝色圈圈也已经不多了,剩下的主要集中在西北和长江以南地区。
毛泽东把目光盯在了长江上。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可以从地理上把中国一分为二,但绝不能成为国共两党的分界线,更不能成为国界。
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坚定地说:“既然和谈不拢,那么,我们一定要打过长江去的。中国绝不能成为分而治之的‘南北朝’。中国不能分裂,分裂就要受外人欺负。中国必须统一成一个整体。”
2
3月21日,浙江奉化溪口。
蒋介石这段时间情绪非常低落。
国民党在军事、政治、财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已经陷入绝境,他所能承受的痛苦已经达到顶点。
在这种时候,共产党还咄咄逼人,“下野”都“下野”了,共产党的言论还太欺负人:今天发一个《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文章,明天发一个《评战犯求和》的评论,即使到了真正和谈的时候,还“逼迫”国民党政府签定等于是无条件投降的《国内和平协定》。是可忍孰不可忍!
蒋介石想到这里,悲从心生,老泪纵横。
蒋介石又回想起自己这段时间在党内所做的工作来。
被迫“下野”,蒋介石是不甘心的。为防大权旁落,影响自己以后的“复进”计划,蒋介石在“引退”前后对国民党重要的人事做了调整。由他的亲信汤恩伯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朱绍良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兼福建省主任,薛岳为广东省政府主席。蒋介石对这些还不满意,于是利用国民党总裁的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目前,蒋介石完全可以利用老家溪口安置的7部大功率电台遥控全国各地,他的利用3至6个月扩编训练250万新兵的庞大扩军计划也逐渐付诸实施了。
蒋介石对自己保留的这些东西感到很满意。他现在唯一期求的就是李宗仁能够利用和谈吸引住共产党的注意力。如果5月之前共军不渡江,那么,受长江汛期的影响,势必只能等到10月以后;而到那时,不但长江南岸防线会变得非常坚固,而且后方扩编的100多万新军也会去加强江防的。真到了那个时候,江南江北就可与共军平分秋色了。
想到这里,蒋介石又想起那个傀儡总统李宗仁来了。
“唉,这个李宗仁呀,根本就没有做总统的魄力!但愿他不要坏我的大事。”蒋介石无可奈何地想。
3
3月26日,安徽省蚌埠南,孙家圩子村。
这一天,这个弹丸之地一反往日的平静。村口边停放着几十辆披着厚厚尘土的吉普车,四周围着一群好奇心强的老人和孩子。
在一间较为宽大的土坯茅舍里,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以及二野司令员刘伯承、三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三野副司令员粟裕、三野副政委谭震林等前委成员以及二野、三野兵团司令员们正在召开扩大会议。
一幅巨大的长江地区战略态势图占满了整整一面墙,人员在炕上地下坐得满当当的,烟味混合着爆发出的阵阵笑声,从室内一直冲到村口。
会议一开始,各兵团司令员首先汇报了有关渡江战役的准备情况,而后邓小平向会议报告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这时,他正用平稳有力、高度概括的语句总结性地说:“本次渡江战役,我们二野、三野的主要任务是歼灭上海、镇江、南京、芜湖、安庆等地及浙赣线蒋军的全部或大部,占领苏皖南部和浙江全省,夺取京沪杭,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
邓小平所描绘的这种鼓舞人心的光明前景,一下子让茅舍里涌动起一股昂扬热烈的气氛,连平素不苟言笑的粟裕嘴角上也现出微微的笑意。
会场平静下来后,邓小平继续说道:“本次渡江作战,由刘伯承司令员、张际春副政委、李达参谋长指挥二野的第3、4、5兵团及四野的一部为西突击集团,在棕阳镇至望江段渡江作战。粟裕、张震直接指挥第8、10兵团为东突击集团,从扬中至江阴段渡江作战。三野副政委谭震林指挥第7、9兵团为中突击集团,从贵池至芜湖段渡江作战。东突击集团和中突击集团由粟裕、张震统一指挥。渡江成功后,三野的两个突击集团迅速合围,力求达到全部或大部歼灭敌江防部队的目的,不使其龟缩进上海、杭州,此着是全战役的关键。”
邓小平讲到这里,与会人员个个面部严肃起来。他们又陷入一阵沉思之中。
4
3月28日,南京。
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召集军长以上人员正在举行江防会议,何应钦、顾祝同也出席了这次会议。
何应钦首先将带来的蒋介石亲笔信给大家做了宣读。大意是:京沪杭地区要以长江防线为外围,以沪杭三角地带为重点,以淞沪为核心,采取持久防御的方针坚守淞沪。还说,中央尚存的这200万军队是党国的基石,希望妥为爱护。
顾祝同此时也动员大家说:“外面都在传言和平,这些都不可靠,我们是军人,绝不要轻信和平,应当加紧备战。长江自古是天险,我们又有强大的后备力量,对确保江南具有坚强的信心。我们不但要对共军所说的4月渡江有准备,而且要做好反攻的准备。如果他们4月不来,我们就有可能于5月渡江北上反攻!”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丁治磐接过顾祝同的话说:“长江自古天险,曹操、苻坚等都渡不过来,何况没有海军的共产党?即使过来部分兵力,也会被我军强大的海军、空军以及装备优良的军队运用‘火海战术’予以歼灭。”
汤恩伯此时发话了。他说:“还是不要轻敌为好。我们还是认真备战吧。我粗略计算了一下,现在我们每个师平均人数不足5000人,如果再以三分之一的力量直接部署在前沿,即在江边散开,以便直接用火力阻止共军在江上活动,其人数约需1500人,再除去连营预备队,则真正担负江防任务的每个师人数不足1000人。恐怕如此一来难以守住长江要塞。不知诸君有何良策?”
首都卫戍总司令官张耀明一直担心如若长江失守,南京很快就会面临共军的直接攻击,因此他建议说:“还是采取直接部署为好,不要留预备队,全师都散开在江边,形成宽大正面和纵深,并加强工事设施建设,以抗击共军渡江。”
汤恩伯的用心并不在南京上,他不想为守备南京赔上自己的精锐部队。于是汤恩伯沉思片刻,说道:
“我们可以在非重点方向采取直接部署,因为这些地方兵力少而防守正面宽,但在重点方向,如南京,可采取间接部署,控制强大的预备队,乘敌人半渡而歼其主力。大家认为如何?”
与会的高级将领齐声称好。这时,张耀明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于是,汤恩伯根据自己对“敌情”的判断,把由自己直接指挥的18个军撒在湖口至上海间840公里的长江防线上担任守备任务,另外部署7个军于浙赣路和浙东等战略纵深地带,遂行支援江防和机动作战任务。其重点防区在江阴以西、南京以东地区。
当然,汤恩伯如此布防,也是按照蒋介石的预先指令办的。只不过此时蒋介石在野,他对部属不便明说,于是就有上面的一出戏了。
几乎就在汤恩伯调整布防的同时,长江北岸,解放军东、中、西突击集团百万雄师已经完成渡江作战的部署。
两万多艘船只隐蔽在河湖港汊中,无数正义的炮口直指预定目标,整师整团的突击部队集结在出发阵地上……
5
4月6日晚,安徽省无为县临江坝。
天黑漆漆的,第9兵团第27军军长聂凤智和政委刘浩天在长江北岸为渡江先遣大队送行。
这支先遣大队是专门为查清沿江纵深敌情、地形、水情、民情和选择登陆点等情况而派遣的,大队约300人,由242团参谋长章尘和侦察科长慕思荣负责指挥。
22时许,先遣大队分乘20条小船,利箭一般直插长江南岸。
就在船只即将靠岸时,船队被南岸的防守之敌发现了。刹时间敌人发射的炮弹在江上掀起一道道水柱,涌起来的波浪把小船冲得东扭西歪。
章尘指挥所属人员镇定自若,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很快,先遣大队便登上长江南岸,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端掉阻碍队伍前进的几个火力点,直奔敌人阵地后面的狮子山。
这支队伍过江之后,在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帮助下,神出鬼没地在江南开展敌后斗争,就像一把插入敌人软腹的利刃,搅得敌人寝食不安,草木皆兵,并且将侦察到的情报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江北部队。
解放后上演的一部轰动全国的电影故事片《渡江侦察记》就是以这支侦察先遣大队为原型的。
6
国共和谈还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中共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内问题,对南京政府做了许多宽怀大度的让步。但无论怎样的和谈条件,在国民党顽固分子看来,却始终犹如“招降书”、“判决状”,与他们“划江而治”、“平等的和平”这一主观幻想相差十万八千里。
4月20日晚,在受到蒋介石的痛斥之后,李宗仁、何应钦复电中共中央,不同意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并反对渡江。
如此一来,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便从暗地里活动转向公开对抗,而渡江战役也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7
4月20日黄昏,江北。
中突击集团的总指挥谭震林来到第7兵团司令部,见到兵团司令王建安,迫不及待地说道:“和谈已经决裂了。总前委鉴于敌长江防线在芜湖段守军战斗力最为薄弱,命令我中突击集团比东、西突击集团提前一天渡江。如果我们渡江成功,就可以将敌长江防线拦腰切断,策应东、西两路突击集团的强渡。所以我们此战,关系着整个渡江战役的顺利与否。一举渡江,你有没有把握?”
王建安平素说话时嗓门特别洪亮。此时,他还是扯着那副大嗓门回答:“请谭政委放心,对岸那几个烂兵,根本敌不过我一两个回合。”
谭震林见王建安如此回答,便又说道:“这我就放心了。中央传话说,毛主席今晚上不睡觉,专等我们渡江成功的好消息。我们可不能辜负他老人家。”
王建安一听此言,心里立刻紧张起来。他并不是怕对岸的守敌,而是担心江面今日无风。木船行驶,借助风力才会快速,速度就是时间和生命;而此时,宽阔的江面上从早上起便风平浪静,露出新绿不久的树梢纹丝不动,村舍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拉得笔直。
就在王建安为风而愁的时候,天如人愿,突然刮起一股强劲的东北风来。这股风来势猛烈,但见地面上尘土飞扬,江面上波涛滚滚,排在江边望不到尽头的大小船只上下颠簸起来。
此情此景,可喜坏了谭震林和王建安。只见谭震林一声令下,长江北岸枞阳至裕溪口段万炮齐发,密集的炮弹拖着簇簇火光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中划出无数道明亮的光弧,径直落向长江南岸。火光映红了天空,咆哮的江水被炮火照耀得格外明亮。顷刻间,长江南岸滩头火光闪闪,浓烟滚滚。
与此同时,第7兵团第21、24军和第9兵团第25、27军的战船乘风破浪,直扑南岸而去……
约20分钟后,冲在最前面的船只已经接近了南岸。敌人组织密集的火力拼命阻击,企图把突击队压制在水面上。突击队员们没有别的选择,嘶喊着边射击边迎着火力向岸上冲……
我炮兵掩护步兵强渡长江
经过短促激烈的战斗,先头部队终于登上南岸,粉碎了敌军的反抗,建立起滩头阵地。第27军占领了矶头山、大盖山,第25军占领了岳山、羊头尖,第24军占领了铜陵,并与第21军会师大通。国民党惨淡经营的长江防线被撕开了100公里长的大口子。
8
4月21日上午,汤恩伯见芜湖段江防被突破,急调第99军增援,妄想堵住缺口。哪知第99军刚到宣城,就与溃军迎头相撞,道路严重堵塞,前进不得。
溃军的“恐共症”很快就传染给援军,于是第99军也调头东窜,向杭州逃去……
9
4月21日19时30分,在我中突击集团突破长江天险之后,东突击集团和西突击集团同时发起渡江。
这次,东突击集团担负主要突防任务,主要突破口则是国民党整个江防上力量最强的江阴段。
江阴,东倚上海,西近南京,南靠沪宁铁路,为京沪锁钥,素有“江防门户”之称,历来为重兵防守之要地。蒋介石不但在此部署了大量的防守兵力,而且将林遵统率的海防第二舰队也集中于此。
但蒋介石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江阴要塞完备的防御体系和强大的武器装备的背后,却是溃散的军心士气。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渡江战役前夕,江阴要塞的实际控制权早已落入共产党手中。要塞成为埋在国民党千里江防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渡船上的勇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
东、西突击集团发起攻击的同时,江阴要塞宣布武装起义。于是,要塞与北岸的炮火同时落在江防守敌的阵地上,打得敌人摸不着头脑……
长江北岸,船如云,人如潮,万箭齐发,势不可挡。长江南岸,炮火连天,守敌乱如麻……
守敌原本想在空军、海军的配合下,集中火力将我军消灭于江中。但此时一看,对岸的共军全线出击,万船齐发,势如排山倒海,于是顾此失彼,一触即溃。
东、西突击集团各部队在密切协同下,英勇作战,先头船只仅以15至30分钟便冲过长江天险,并很快抢占敌滩头阵地和要点。接着东、西突击集团以一部横扫沿岸之敌,主力则向敌纵深挺进。
突击队员跃出船头,实施登陆
当地船工为我军渡船掌舵,东突击集团的部队奋勇渡江
至当晚21时,东、西突击集团已渡过16个团的兵力,控制了长江南岸宽100余公里、纵深10公里左右的登陆场。
又经过22日、23日两天的英勇战斗,东、西突击集团占领了青阳、高坦、至德一线和马当要塞,解放了浠水、黄梅、荆门、汉川等地,并歼灭了沿江守敌一部。安庆守敌也弃城南逃,被歼于吴田铺地区。
至此,国民党一直作为屏障、借以苟延残喘的长江防线已完全崩溃了。
国民党政府留在南京的一部分机构仓皇迁移广州,南京及其以东守敌纷纷沿京杭路和京沪路向杭州、上海方向撤退,企图“以海空军全力确保淞沪”。
10
就在三路突击集团向各自的目标发起猛烈攻击的同时,东突击集团第8兵团也在按预定计划执行着自己的作战任务。其中第35军的任务是与第34军一同钳制“三浦”,尔后视情况渡江,从正面攻占南京。
这“三浦”之地,指的就是浦口、浦镇、江浦三角地区。
浦口、浦镇地区,丘陵起伏,山头上布满了弯弯曲曲的交通壕和坟冢般的地堡群。浦镇通往浦口的公路,在丘陵间蜿蜒伸展,宽阔的路面上,到处堆着成堆的石头,并挖有防御工事,在岔道路口,敌人还构筑有各式的碉堡。
浦镇、江浦、浦口互为犄角,构成一条坚固的防线。守敌第28军企图利用这条防线阻挡解放军跨过长江,以保全他们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
4月21日零点,我第35军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率部对“三浦”发起攻击。
由于江浦镇四周全是厚2至3米、高6至7米的城墙,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连续两次攻城未遂,伤亡惨重。
第三次攻击一开始,我军严密的炮兵火网就罩住了城北的突出部。此时,敌在我猛烈的火力打击之下毫无还手之力,攻城部队架长梯飞速上城,经过数个小时激战,一举夺占江浦镇及其附近诸前沿阵地。
1949年4月23日,第三野战军解放南京。图为24日,该部第35军第104师第312团的勇士们,登上南京国民党总统府的英姿
天亮之后,吴化文军长对部队重新作了部署。以一部兵力积极地从左侧进攻,威胁敌人侧背;主力部队与敌在浦镇以北山地诸重要阵地进行逐点、逐线、逐个碉堡的争夺。
战至22日晨,“三浦”守敌在我锐不可当的攻势下,仓皇渡江南逃,龟缩于南京附近。
23日晚,第35军利用征集来的少量船只,分批渡江南下。一夜间,4公里宽的江面上,浪花飞溅,舟楫如梭。
24日凌晨,首批过江的第103师312团的官兵高举旗帜直冲总统府,迅速占领了总统府。几乎与此同时,第104师直扑紫金山、中山陵,从东侧控制了南京城;第103师一部直插清凉山、五台山等制高点,从西侧控制了下关江面;第105师则直插南京中心地带,占领了新街口、中山门一线。
当金色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把金色的光辉撒至紫金山顶峰之际,南京城已经换了人间。
11
国民党吹嘘的“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被击溃,守军各部慑于解放军的强大攻势,纷纷南逃。
4月23日,中突击集团第7兵团第21军奉命向宣城、宁国、广德地区追击逃敌。
是日,大雨滂沱,浓雾弥漫,21军全体官兵不顾疲劳,忍饥挨饿,在辎重、骡马尚未到达的情况下,人均负重60斤,翻山越岭、穿林跨溪向杭州急进。
4月的江南,春意正浓。那林茂竹密、葱郁苍翠、山花竞放、姹紫嫣红的景色,简直如天堂一般。战士们都为这美丽的自然景色所陶醉,忘却了连日来的疲劳艰辛。
我军强大的攻势使敌人闻风丧胆!21军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抵抗,碰到的只是三五成群的残兵溃勇。于是,21军便成了国民党军队的“收容队”了。
这些残兵被收容后,还在队伍中大声地叫骂着:“国民党军队完了,散了,大官乘飞机逃命,小官也溜得不见影子,只有受苦难的穷兵没人管。老子发誓,死也不为国民党当‘炮灰’了。”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的惨状由此可见一斑。
5月1日,防守杭州市的国民党第45军残部、交警总队及新组建的第85军已开始撤逃。第21军军长滕海清急命部队进行120里强行军追赶逃敌。于5月2日晚,第62师攻占余杭城,第61师奔占余杭东关,第63师作为预备队随后跟进,随时准备从62师右侧迂回夺取萧山,切断杭州之敌退路。
此时,杭州市内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国民党的军政要员为逃跑使出浑身解数,留于城内的溃军则坐立不安满城骚扰,市民家家关门闭户,白堤上横七竖八地堆着国民党军队扔下的破烂物品。
61师未遇到什么抵抗就进入杭州市区。部队一进入市区,工人、学生、市民就或涌上街头或爬上楼房欢迎解放军。
5月3日,刘伯承正式宣告杭州解放!
12
就在21军解放杭州的同时,西突击集团已经进入浙西山区,直插浙赣线,中、东突击集团已在苏浙皖边会合,围住了国民党南逃溃军30余万,展开了郎(溪)广(德)战役。经过两天激战,歼敌8万余人。
5月3日,西突击集团的二野分路南追,先后歼敌第68、第88、第106、第73军各一部,控制了从浙江义乌至江西东乡400多公里的浙赣线,割断了占据上海的汤恩伯与盘踞华中的白崇禧两集团之间的战略联系,粉碎了敌人妄图依托浙赣山区组织纵深防御的计划。
在此期间,西突击集团的四野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先后攻占湖北孝感、黄陂等地,逼近武汉,牵制白崇禧集团,使退缩于上海一隅的汤恩伯集团更趋孤立。
当时的上海是东方最大的城市。它历经数百年的开发建设,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在政治上,它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我国近代革命的摇篮,也是蒋介石发迹、各种反动势力汇集的地方。
上海国民党守备兵力有8个军、25个师,约20万人,另外还有国民党海军各种舰艇30余艘,飞机130多架。是蒋介石重点布防的城市。
解放军的迅猛攻势,使盘踞上海的汤恩伯集团犹如惊弓之鸟。
汤恩伯整天坐卧不安,反复规划守卫上海的部署。他将整个守备阵地划分为外围阵地、主要阵地和市区核心阵地三大部分,并处心积虑地将淞沪防区划分为沪西北(黄浦江以西,京沪路以北)、沪西南(黄浦江以西,京沪路以南)及浦东三个守备区,以加强统一指挥。并以沪西作为重点守备区,部署得力部队控制大场、江湾、真如地区,直接支援沪西北守备区的作战。另外,还酌情增设区守备兵团,固守核心阵地。
4月30日,蒋介石亲临上海指挥作战。
与此同时,三野准备以中突击集团第9兵团和东突击集团第10兵团并第26军(第8兵团)共8个军的兵力合击上海。
5月6日前后,蒋介石得知有一支共军从常熟向浏河方向快速进军,可能要攻击浏河,进逼吴淞口。神经过敏的蒋介石生怕海路被断,匆匆由上海市内迁至吴淞口外的军舰上遥控指挥。
5月12日,上海战役打响。为保证上海市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三野前指首先以第10兵团第28、第29军和第9兵团第20、第30军钳击吴淞口、封锁黄浦江,断敌退路。
战至5月14日,第9兵团先后解放平湖、金山卫、奉贤、南汇及松江、青浦等地,进逼川沙、周浦、龙华;而第10兵团因遭到敌人连续反击,进展较为缓慢。
5月15日,汤恩伯又调集第21军、第99军第99师加强与我第10兵团作战之守军,我第10兵团因缺乏攻坚准备,伤亡较大。
是日,我第10兵团调整部署,以第29军集中力量攻月浦,第28军攻杨行,另调33军两个师与原作战地区之守敌对抗。第9兵团以第30军向川沙、白龙港攻击。
战至5月22日,我两兵团共歼敌2万余人,占领了上海外围阵地,迫使敌军收缩于吴淞口两侧地区。我军则形成攻取上海市区的有利态势。
5月23日夜,我军向上海市区发起总攻。
5月24日,汤恩伯等登舰出海,在吴淞口外指挥退却。苏州河以北敌之主力向吴淞收缩,苏州河以南市区之交警总队亦向北撤。当夜,第9兵团占领浦东区后,从高昌庙西渡黄浦江攻入市区;第27军在占领虹桥、徐家汇车站后,也迅速攻入了市区;第23军则由龙华攻入市区。
战至27日下午,上海全部解放。
与此同时,三野第7兵团相继解放了温州、宁波及浙南、浙东广大地区;二野一部解放了浙西、闽北及九江、南昌;四野第12兵团也进占了武汉……
6月1日,长江中下游地区获得解放,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宣告结束。
在此期间,毛泽东非常关注战役进展情况。在他得知解放军已攻占国民党老巢南京之后,内心非常高兴,遂对着话筒向陈毅将军朗诵了一首题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新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将解放军横渡长江、勇追穷寇的气势写得淋漓尽致。
渡江战役是二野、三野及四野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规模巨大的进攻战役,共动用兵力约120万余人,是解放战争中动用兵力最多的一次,也是继“三大战役”之后的又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作战过程中,解放军首次进行了大规模强渡江河进攻战、野战追歼战和大规模城市攻坚作战,以绝对优势对敌作战,一夜之间击溃国民党军千里江防,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的奇迹。
此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妄图盘踞长江以南的半壁河山、重振军力、伺机反扑的阴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彻底覆灭,解放了上海、南京等一大批重要城市,为人民解放军下一步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进军,最终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42天的连续作战中,二野、三野及四野一部共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约43万人。二野、三野及四野亦伤亡49878人。
渡江战役中,毛泽东高超的战略指导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运筹、决策渡江战役的过程中,他通盘考虑大局,政治上坚持不放弃和平渡江的努力,同时不放松武装渡江的准备,并及时把中央军委的战略企图、方针、部署通报各个方向,在渡江时间等重大决策上反复征求各级意见,充分发挥战场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同时,为便于集中统一指挥,延续淮海战役的做法,成立总前委做好准备工作。
渡江战役前后,毛泽东针对英美等国可能的军事干涉在思想上和军事上做好充分准备,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人民对英美等国武装干涉的态度,迫使英、美等国军舰在人民解放军迫近上海时撤出吴淞口,未敢武装登陆直接干预。同时,又巧妙运用舆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宣传斗争。
渡江战役也是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变的重要标志。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军将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中国革命从此走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夺取和接管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实践中向新的阶段发展。
虽然形势对我十分有利,但我军仍立足最困难处进行作战准备。千里战线上利用民舟渡江作战,只在强渡嘉陵江时有过一些经验,但地形条件已经不同,且存在许多重大困难。对此,总前委和各野战军前委制定了“利用汤白两集团的矛盾各个击破”的战役方针和“逼敌溃退、歼敌于运动之中”的战役部署,并且选择了正确的主要突破地段。实践证明,由于战役指导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才使得整个渡江战役得以收放自如。
钳形突击、快速分割和大纵深迂回合围歼敌,是这次战役采取的最主要的战法。集聚优势兵力合围歼敌是消灭敌人的最好方法,为保全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最好的样式是对敌合围后实施钳形突击,犹如“瓷器店里捉老鼠”。渡江战役中,我军多次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城市进攻作战,如在歼灭踞守淞沪地区之敌时,就采取了两翼迂回、钳击吴淞口的战法,断敌海上退路,实行战役包围,尔后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上海市区实施进攻。
百万大军渡江作战,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过江和运送装备物资。在准备和作战过程中,解放军取军力和民力相结合的方法,动员和依靠群众,在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筹备了大量粮秣军需和航渡工具,并顺利完成疏河、修路、开辟渡场等规模巨大的工程保障,完全达到了“要人给人,要船给船,要粮给粮”的要求,为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当然,在此役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一些部队还存在轻敌思想,只认为残敌已呈颓势,没有做好打硬仗、打攻坚战的准备工作,致使部队在与几处强敌遭遇时伤亡过大。
渡江战役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或许此役中所体现的具体战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战争,但在此役中涌现出许多广为流传、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却无时无刻不在鼓舞我们,激励我们为保卫祖国、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而拼搏向上、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