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征服德属东非
比利时的本地军队
◆ 艰难的防御战之后,德国最终失去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
在一个广袤的、还未完全摆脱野蛮气息的国家,野兽还经常出没,造成某种特殊且轰动的危险因素。而正是如此原始因素的存在,使得战争一旦爆发,就成了一种探险活动,需要参与者具备特殊的体力和才能,加之很少人参与其中,作战官兵人数大多以十位计数而不是千位。然而,这些在世界大战个别场景中的战士们,虽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及主战场,但其所表现出的热忱和勇敢,则能够与欧洲泰坦尼克号场景相匹敌。战争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德国殖民办事处提出的大规模中欧—非洲计划破产所带来的损失。
◆ 德属东非几乎构成一个帝国
从印度洋海岸延伸至东非大裂谷地带,德属东非占地面积约380000平方英里(几乎是德国在欧洲占地的2倍),其中包括高原、山脉、茂密森林、疟疾沼泽、灌木丛林、贫瘠土壤,以及长满象草的山地。这里长620英里的海岸线,为一些海港提供栖息所,如达累斯萨拉姆、坦噶、基尔瓦和林迪,但是坦噶和达累斯萨拉姆所在的北部地区,受奔巴岛和桑给巴尔岛护卫,而这两个岛屿都受英国控制。西部湖泊的坦噶尼喀地区,其整个东海岸约有400多英里长,与德国保护国接壤。风景如画的基伏湖有一半的面积归德属非洲地带,还包括四分之一的尼亚萨湖。
◆ 与德属非洲临界的国家
占地面积相当于苏格兰的维多利亚湖,几乎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德属非洲领土;西到乌干达的东部地区,英属非洲构成了德属非洲北部的边界。在湖的另一侧,西邻比属刚果,西南邻罗德西亚和尼亚萨兰,东南侧是葡属东非,这正构成了德属非洲边境的全览。许多流经该区域的河流,大多都不适于航海。该地区还有很多土地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发,甚至海图中都未标明。
◆ 有些地区适宜白人居住
在德属非洲地带,据说是最适宜欧洲人居住的地区。在那里,乌桑巴拉高地形成一个马蹄形,保护环围绕着富饶的山谷。离海不远,几乎与英属东非接壤。这里是殖民地的花园地带,德国和英国的私人资金投入建造了多个欧洲乡村社区,其他的居所设立在达累斯萨拉姆以西的莫洛戈罗山区。
自20世纪以来,这里已有两条铁路竣工。乌桑巴拉山脉从坦噶沿海延伸至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笼罩下的诺伊莫希。中心地带,也即坦噶尼喀干线,其终点最初是到达莫洛戈罗,在1914年2月竣工之日,其终点站改到了基戈马(临近乌吉吉)的坦噶尼喀湖。如预期所料,铁路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一个林业富饶、极具农业潜力,但缺乏矿产资源的国家的出口贸易。
◆ 威胁人畜安全的隐患
另一侧的英国属地,尽管早期乌干达铁路的修建,频频受到来自森林和河谷地带的野生动物的阻挠,但英国人也不畏艰险得以竣工,并早在1901年成功连接了维多利亚湖和蒙巴萨岛的海港。食人狮在夜间不畏惧炮火和枪声,私闯帐篷撕咬筑路工人,鳄鱼将其尖利的牙齿伸向那些倒霉的泳客和水面浮现的泳装。困难和阻碍无处不在,用印度人的话来说:“在岩石间、山脉处和茂密林间,有着许多狮子和猎豹,还有水牛、狼、鹿、犀牛、大象、骆驼和所有人类的敌人;袭击人类的有大猩猩、兽性的猴子、体形巨大的黑狒狒、野生马、野狗、黑蛇以及其他所有猎人和探险家渴望捕捉的动物。森林里到处蔓延着危险的气息,因此即使是最勇猛的战士,面临如此险境也会退缩。”
然而,尽管这样,仍无法说尽陆地所面临的险境。在维多利亚湖边当值的一位英国士兵也有过类似描述,他提到:“几乎所有昆虫,和一些对该湖泊较为陌生的某类昆虫,都在周围聚集。采采蝇、锥虫病,以及其他九类热病昆虫,每种都比之前带来的危害更为严重,疾病在该地带盛行。河马和鳄鱼的存在,也制止了人们下河游泳。”他还总结道:“如果邪恶势力企图摧毁这个国家,我想他们会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一方面的因素吧。”例如,我们所看到的官方报道说:“在1916年秋的两个月内,共损伤1万匹马、1万头骡、11000头牛和2500头驴,并且在一周时间内约有9000人生病住院。”
◆ 殖民地和军队的人口数
德属东非共约800万人口,其中约5000人为白种人。战争爆发伊始,由于中央铁路和坦噶尼喀铁轨的对外开放,境内出现一些非当地居民人士。德国的军队被迅速召集,其中包括这批非当地居民以及港口的汽船船员,但不包括德国工作人员、德国的适龄居住者(约有3000人次)、军队和警察,当地居民、新兵和阿拉伯人则被召入军队。阿拉伯人被德国当局唆使参加圣战,他们不得不由最初的态度转变为温和的中立态度。总之,德国人可以在1914年10月之前,按照德国习惯组建人数足够的军队,其中约3万名土著居民和4000名德国人,由陆军上校保罗·冯·雷托夫·福尔贝克担任指挥官,他从1914年春天开始就负责组织发展非洲当地军队。通过充足的原始机枪和其他武器供应,以及他所组建部队的强大力量,足以证明其杰出的个人才干,从而也使德属东非在战争开始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免受协约国的入侵,也使德军可以在这期间仍保持战争的进攻态势。
在德属东非毗邻英国属地的边境,当战争爆发这一震惊的消息传入,英国人迅速行动起来,警察和军事机构被迅速从边缘地带召回,新的军事力量得以组建以抵御危险,尤其是保卫临近边界而面临危险的乌干达铁路系统(德军的集中点在莫希,一个距离战场近且安全的地带)。半军事化的警察队伍有着稀有的作战武器,小而精干的作战部队——非洲王室步兵,大都致力于朱巴兰征伐战。这些都被召回到了德属边境,这一地带还召集了英国和印度的移民志愿者——两周内就召集了1000多名志愿者。两个新的兵团——东非步骑枪兵团和东非兵团得以迅速组建,其中,前者在作战中发挥了实际效用。布尔人(荷裔南非人)的志愿者团队成了一股特殊独立的作战势力。
在德属东非的边界地带,早期产生了边境冲突,英国入侵势力大都汇集于此。沙穆将军的势力分为两大主力,继包围乞力马扎罗山之后,又开始进攻中央铁路和鲁菲吉河;诺西将军当时在尼亚萨兰的东部和北部作战。英国这两股作战势力在马亨盖高原交会,由沿海基地往内陆推进,并在坦噶尼喀湖和维多利亚湖附近,与比利时军队协同作战。比利时人从东北部逼近坦桑尼亚,葡萄牙军队负责东南部。沙穆将军和诺西将军的进攻出发点相距500英里远,而比利时的进攻点距离两地有800英里。
◆ 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当地民众仍效忠于英国
至于当地人民的本能反应,首先是焦虑。他们中的一些人——马塞族和其他种族的精英战士,都被吸收进了德军作战部队,但是,其中处于英国殖民地的大多数,尤其是骁勇善战的马塞族人大部分,仍忠诚于英国。通过在英国部队服役,当地土著减少了心灵上的畏惧。在桑给巴尔和东部沿岸的阿拉伯人也一样,他们抵制德军发出的邀请和倡议,必要时随时给予英国财政和个人力量上的支持。曾经朝觐麦加的韦维尔中尉也是这类人中的一员,世人称其为“韦维尔的阿拉伯人”,他能够召集新兵,并在培训不久之后美其名为英勇的战士。
从当地人——穿梭丛林的猎人、官兵,他们熟知狩猎技能——到移民,大都骁勇善战,他们无一不知国家身陷水深火热之中,但同时他们也是对抗德军侵略的孤立势力。然而,在对战的前三周里,在东非捍卫英国殖民地领土的作战部队人数尚不足1200人,如果当时德军一鼓作气,那么英国自然会损伤惨重,在印度援军就位之前,动荡之势随时存在。
◆ 最初几周的连续战斗
早期,在大英帝国任何偏远的殖民地,战事都时有发生。他们的哨岗遭袭击,还不时有德军的小团体入侵,湖泊和海洋上的轮船沉没,港口遭查封。德军对东北部的主要进攻目标,是通往首都内罗比的蒙巴萨和乌干达铁路;而英国,除了捍卫自己的领土外,其首要目标,是试图征服达累斯萨拉姆并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在8月的第二个星期,一艘来自桑给巴尔的英国巡洋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炮击了达累斯萨拉姆(和平港),一时之间造成德军港口船只的混乱,击沉了浮船坞和一艘勘探船——“摩维号”,干扰了当地的无线站。与此同时,英国船只还摧毁了在尼亚萨湖唯一一艘德国轮船。然而,德军为达目标,采取的首要战略,是进攻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塔维塔和蒙巴萨以南约50英里外沿岸的万加。9月3日,第一批印度援军抵达,对英国人来讲可谓是雪中送炭。从东部率兵前往的陆军准将斯图尔特,随后掌控了整个英国军队的指挥权。
◆ “哥尼斯堡号”巡洋舰被迫在鲁菲吉河避难
在南部边境,义勇军和罗德西亚警卫时刻警惕着捍卫领土,以免被作战部队规模远超自己的德军钻空子;而在北部边境,德军在边境线弯弯曲曲的维多利亚湖东部海岸临时站稳了脚跟,而其核心作战力量和进攻方向,还是锁定在乞力马扎罗山和海洋之间的地带。事实上,在内陆地区,德军的巡洋舰——“哥尼斯堡号”,在遭印度空军中队袭击而不得不避难于鲁菲吉河,已在当地制造了巨大恐慌,其产生的破坏,是在9月20日对桑给巴尔海港的袭击,但同时,“哥尼斯堡号”也失去了参加征服蒙巴萨战役的机会。
德军对蒙巴萨的最初行动始于9月20日,在距离蒙巴萨约25英里的地方,德军遭遇韦维尔的阿拉伯战士抵抗,在加齐附近,抵抗部队一直坚守到援兵到达。之后,战争一直持续到10月的第二个星期,德军才撤退。尽管德军为了摧毁察沃大桥,誓言不抵达察沃的乌干达铁路绝不罢休,但也在对方的誓死抵抗面前屈服了。德军在不远处重振军队继续返回战场,进攻在乞力马扎罗山东北部的隆吉多,他们继续占据着塔维塔。
◆ 英国未能沿海路成功进攻坦噶
第二批印度远征军到达,在艾特肯少将的指挥下,对德属东非发起进攻。英军于11月2日抵达坦噶,敕令德军早日投降。在炮轰开展之前的几个小时里,德军增援部队赶往港口,登陆之后展开作战。在这场战斗中,由于屋顶暗藏的重型机枪火力,和隐藏在沙路中的缠绕混乱的绳索,加上德军着陆之后展开大肆的攻击,英国人损伤惨重。其伤亡人数达795人次,其中近150人都是英国官兵和居民,因此英国人不得不选择撤离蒙巴萨。
在年底之前,隆吉多已被德军攻克,但很快又被斯图尔特将军收复。第二次海上突袭,英国人进攻的是达累斯萨拉姆;同时,乌干达的土著居民巴干达人,在喀格拉河沿岸建立了一条战略防线。1915年,几乎所有边界地带都在进行同样的战斗。4月底,英军部队指挥权转移到迈克尔·约瑟夫·泰伊少将手中。新官上任三把火,泰伊少将刚接管指挥权,就采取了强势进攻的战略。7月作战最大的成果,是摧毁了德军“哥尼斯堡号”巡洋舰。该巡洋舰已占据鲁菲吉河海域,火炮装置已渐趋完善,火力范围覆盖附近海岸。当英国飞机发现其位置后,便派了两艘铁甲舰前往展开攻击。7月4日和11日,在猛烈的炮轰之后,最终“哥尼斯堡号”巡洋舰被摧毁,但约600名舰队人员,以及舰队火炮,都被转移到陆军上校冯·雷托夫·福尔贝克的陆上部队。
迈克尔·约瑟夫·泰伊少将
图中人物为迈克尔·约瑟夫·泰伊少将。在1915年4月到1916年2月期间,他接受在非洲的任命,为沙穆在乞力马扎罗山附近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德军进攻罗德西亚的企图受阻
在北罗得西亚地区,德军对法夫和赛斯的袭击遭到当地驻军顽强抵抗。尽管赛斯地区笼罩在一片灰暗之中,电报联系遭阻断,当地粮食供应不足,水源只能从河流中获取,但驻军仍未放弃抵抗。关于前线所面临的物资供应和运输的困难,巴克斯顿子爵说道:“1915年4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我们已派出2万辆货物车从遥远的基地装载100多万磅物资,又从邻近地区额外运送5000磅谷物到前线。”
1915年3月,英国保全了对维多利亚湖的管辖权,但是对坦噶尼喀湖的管控一度岌岌可危(由比利时和协约国其他成员来合作捍卫),但最后也得以坚守。两艘摩托艇——“米米”和“头头”,凭借着快速、武器装备完善的优势,使得从英格兰到开普敦、从开普敦到维多利亚湖的航行畅通无阻。除此之外,他们还严重破坏了德军船只。1916年2月之后,德军只有其中一只舰船得以生存下来,于维多利亚湖作战。这艘名为“格拉夫·冯·戈茨恩”的双螺旋桨船,在遭受比利时战机轰炸之后,最终也沉没了。德军不得不直接派摩托艇深入非洲腹部,可见协约国的行动确实打得德军措手不及,甚至当地居民一开始以为那些摩托飞艇只是空中飞翔的鸟。
◆ 两艘摩托艇历经的艰难旅程
运送摩托艇的路线从大陆南端开始,包括2300英里的火车路段,经过海拔起伏在2000到6000英尺的约150英里的崎岖路段,靠牵引前行,其他较短路段则借铁路货车运行;然后凭借自身漂浮能力,途经一条400英里长的河流,在暗礁浅滩路段则靠驳船拉行;最后阶段仍借助铁路前行。斯派瑟西姆森指挥官在报告中,赞扬了部下的官兵以及他们的辛勤付出。他说:“为了不耽误行程,战士们的洗漱、饮用用水,更多会让位于摩托艇的动力引擎用水。”
为了保卫乌干达前线,泰伊将军指挥部队轰炸了维多利亚湖的布科巴,破坏了当地的堡垒和无线电装置,但指挥官的重心还是更多放在攻克乞力马扎罗山地带。由于当地天然干旱的气候,因此有必要铺设输水管道,建造贮水池。泰伊将军为此所做的充分准备,使人非常敬佩,沙穆将军如是说。沙穆将军接管指挥权之后,在推动同一战线的基础上,却做了细微的调整。
◆ 沙穆将军接管主要的指挥权
1916年2月,南非新兴势力进驻蒙巴萨岛后,领导层职权就发生了转换。早期已被任命的贺拉斯·史密斯·多瑞恩,却因为身体欠佳而无法指挥英属东非作战部队,沙穆将军被劝接任这一职责。身负英国军队的中将头衔,沙穆将军于2月19日抵达东海岸,用他那鼓舞人心的、全身心投入的热情指挥作战部队,并倾其精英战士投入作战以战胜敌军。沙穆将军任职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重组英军,组建之后的作战部队中,印度和南非特遣队几乎由来自各个州的代表组成,使用着一种罕见的混合语言进行交流。他共成立了三个部门,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各司其职。
在历经18天对乞力马扎罗山边境的管控之后,一股作战目标明确的力量开始从四面八方碾压德军。通过查阅地图,作战士兵可清晰了解具体进攻方向。在近海岸地带,沙穆将军指挥的主要作战队(霍斯金斯少将第1师和布里茨少将第3师)进攻莫罗戈罗和鲁菲吉河;第2师在范·德文特指挥下,负责进攻乞力马廷代和基洛萨;来自罗德西亚和尼亚萨兰的增援部队,在新首领爱德华·诺西准将的率领下,已与诺伊·伊林加协同作战。掌管比属刚果地区的托姆布尔将军,为了准备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攻行动,将其作战部队划分成独立的作战部,其中由独立作战部对抗东部的坦噶尼喀,其他两个作战部与查理斯·克鲁指挥下的常驻维多利亚湖的英军部队协作,共同向东南方向对抗坦桑尼亚。在英军一系列的攻击下,德军常常在不经意间就消失于战地,用一些出其不意的方式逃离,即便是近在咫尺,他们也会依靠茂密的灌木树林掩藏起来。
为推动文明进步而建造的垂直高速公路
类似的建筑团队中,大部分劳工是通过铁路进入非洲的。在沙穆将军接管指挥权之前,泰伊为准备进攻乞力马扎罗山地区,特地将乌干达铁路的一条分支从沃伊延伸至德军聚集地塔维塔。
亨利·鲁斯钦 供图
◆ 德军遭驱逐,只能撤离各地
从1916年3月5日开始,对乞力马扎罗山的战役是由两支作战部队展开的包围战。一队从西北方向蜂拥而来,而另一队负责东南方向。后者,在范·德文特将军的指挥下向塔维塔进发,在同月9日攻克塔维塔,然后越过山区,向莫希挺进,并于同月13日将其攻克。过了几日,他们又攻占潘加尼河旁的喀和车站,进而向阿鲁沙进军,但是,德军设法向东逃离了。英军已赶在雨季来临之前,迅速在德军领土范围内建立了基地。这一铁路分支深入喀和内部,连接了乌干达和乌桑巴拉,从而促进了交通的发展。这项工作的推进,平均速度达到一天一英里,最后英军将作战总部迁至莫希。
尽管没有充足的物资,范·德文特将军率领的部队仍长途跋涉,穿过无数艰难险阻,为在多阿·伊兰吉打德国人一个措手不及创造了条件,最终在4月19日,他们攻占了多阿·伊兰吉。在那之后,他们终于得到了一丝喘息的空隙,因为无论是战士还是战马都已精疲力竭,需要时间来恢复体力和战斗力。这次行动达到了沙穆将军所预期的成效,同时也给雷托夫将军施加了压力,让其削弱在乌桑巴拉的兵力,并增派4000名援兵到多阿·伊兰吉附近加强自身兵力。因此,德军在5月间的最后一次进攻,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靠三只车轮和一根树干前行
在最好情况下,途经非洲东部崎岖不平、灌木丛生的地带,运输困难也是非常大的。这辆蹩足的马车,虽然只剩下三只车轮,在临时由树干搭建成的另一只“车轮”的协助下,在乞力马扎罗山区内艰难地前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牵涉其中。
◆ 将德军驱逐出乌桑巴拉山脉地区
沙穆将军乘胜追击,将剩下的德军势力一并驱逐出乌桑巴拉山脉地带。这次行动,沙穆将军率领的直属队,包括谢泼德和比维斯作战部队,穿越了难以跨越的潘加尼河左岸重重丛林,掩护着沿铁路线前行的汉宁顿作战队。7月中旬,已占领纳米比亚和科罗圭的汉宁顿作战队,选择了在汉德尼加入谢泼德作战队,双方均于6月20号抵达汉德尼。谢泼德作战队抵达后的一天,德军就向南撤退至恩古鲁山脉间的地带,重新集结兵力。汉德尼现在已成为英军总部所在地。
通过陆军和海军的联合作战,在7、8月期间,向南远至巴加莫约的沿海地带的德军作战势力被清除,这使得英国可将作战基地由蒙巴萨岛转移至坦噶。与此同时,陆军上校奥尔森指挥的在维多利亚湖东侧的比利时分队,早在8月第一周,就保全了中央铁路线西部终端的乌吉吉和基戈马,不久开始了东进计划。另一支队伍,沿湖前进,在前往塔波拉之前已占据了卡雷马。陆军上校莫利托在攻克基加利之后,协同其他作战部队前往塔波拉;查尔斯·克鲁防守住了靠近维多利亚湖在姆万扎的基地。
诺西将军于5月底率军向西南方向进发。尽管分出部分兵力为彻底清除在俾斯麦堡地区坚守作战的德军,但作战的重心已由尼亚萨湖沿岸向北转移,于5月30日占领诺伊·兰根堡。在康特·法尔肯施泰因上校率领的南部德军分遣队,为了阻止诺西作战队与范·德文特会合,选择梅兰加利为其首要的战后基地,但是德军(包括在哥尼斯堡得以幸存的人员)遭到了驱逐,并于7月24日不得已仓皇逃去。
回看范·德文特将军作战队,会发现他们在6月底继续执行任务,并且攻克了多多马(坦桑尼亚中部城市)。英军不同战线一同推进,只为占领辛吉达和乞力马廷代。由于乞力马廷代已由德军占领,英军转移目标至向东约15英里的多多马,由此,中央铁路沿线100英里范围的控制权都落入英军之手。
穿越丛林之路
途经没有铁轨和车道的地区,不得不借助成千上万的人工运输来运送物资。为了配合诺西将军战斗队,当地居民都成了物资运送者,横越非洲野生地带。他们穿越山丘、沟谷,越过丛林和荆棘,为军队送去给养。
◆ 德军指挥官逃离莫洛戈罗
沙穆将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将德军封锁在莫洛戈罗。那里有德国的行政总部,有施内总督和冯·雷托夫·福尔贝克上校。沙穆将军将重心放在南端,而范·德文特将军从西部席卷而来,于8月12日攻占马帕普,22日攻占基洛沙。德军认识到莫洛戈罗为不宜久留之地,于同月24日准备撤离。他们选择了一条南方的追击者无从得知的路线撤离,因此避开了追击者设下的弯道陷阱。8月26日,谢泼德和比维斯作战队进驻莫洛戈罗,并追击撤退的德军,与其展开激烈的后卫战。在抵达鲁菲吉河之前,追击战也面临重重艰难。与此同时,范·德文特战斗队已经穿越鲁阿哈;诺西战斗队也在前进途中,于8月29日抵达伊林加。
由于英国武装势力已抵达鲁菲吉河,便威胁到塔波拉——德国政府原本打算将其作为其在非洲殖民地的基地。9月19日,守军撤退,进而转向马亨盖地区,尽管他们必须经过范·德文特和诺西武装势力范围。查尔斯·克鲁爵士的作战队负责建设塔波拉和乞力马廷代之间的中央铁路,任务结束,这一战队也将不复存在。来自塔波拉的德国团体,在瓦赫勒将军的指挥下,与诺西将军战斗队进行多次交战,最后终于成功地会入了训练有素的马亨盖高原地区德军分遣队。
◆ 秋季期间整个海岸都被占领
9月3日,坦桑尼亚前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弃械投降。其他海岸城市——基尔瓦、米金达尼、林地也放下了武器。达累斯萨拉姆和基尔瓦进而成为英军新的进驻中心。之前德军在所到之处,无不进行惨烈的破坏,他们摧毁港口和铁路车站,把陆地机车淹没在海洋里,中央铁路轨道上铺设的许多桥梁也遭到毁坏。
1916年底,为了应对接下来战争中所面临的困难,尤其是在疟疾流行的国家,沙穆将军重组了作战部队,向南非派遣了大约1.2万名已饱受残酷战事伤害的白人士兵,并尽可能由适应气候及环境的当地人取代他们。由此,部队的指挥和组成发生了各种变化。
1917年1月,为了围捕德军而爆发了一场战役,协约国切断了德军在鲁菲吉的退路,阻止其各部在马亨盖联合,但这项任务最终以失败告终,范·德文特和诺西部队在丛林中错失猎物。此外,谢泼德作战队抵达鲁菲吉时,冯·雷托夫·福尔贝克已率军摧毁了桥梁,并将部队转移到河的沿岸地带。
◆ 沙穆将军被召唤回伦敦
在鲁菲吉之前爆发的战役中,英军多由最著名的非洲自然学家兼捕猎者塞卢斯上尉指挥,尽管他已经64岁高龄,但在第25届燧发枪手团中,仍以“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闻名。一年前,塞卢斯上尉和韦维尔中尉的离世,不仅对世界,也对其并肩作战的战友和下属是一大损失。
境内阴雨连绵,也阻断了大型作战活动的爆发。此外,沙穆将军于1月26日,被英方召回伦敦,在战时内阁代表南非发言。沙穆将军离开之后,他的继任者——霍斯金斯少将,之前是第1师的指挥官。5月,英军最高指挥权又移交给了范·德文特将军。
此时德军的兵力减少了,他们主要集中在两处:一处在马坦杜河谷,是冯·雷托夫·福尔贝克指挥下的四五千人;一处在马亨盖附近,是塔菲尔指挥下的二千至三千人。当德国的觅食或掠袭队伍离开时,却遭到英国骑兵队尾随。这一骑兵队在一位名叫瑙曼的军官的带领下,在全境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扫荡,然而几个月后,这支扫荡部队却被德国人消灭。
◆ 德军在葡萄牙领地的残余势力
在1916年3月9日之前,葡属东非(莫桑比克的旧称)对战事保持着中立态度,但是到了3月9日这一天,葡萄牙加入了协约国联盟,变成了交战国。葡萄牙人在非洲的任务是守住鲁伍马河通道,禁止任何企图借该通道逃离的敌对力量。葡萄牙人的防区甚至又多延续了河流北部的一段地带,收回了曾属其领土的一部分。
1917年的数月间,冯·雷托夫·福尔贝克被迫试图以和平方式从北部以及从基尔瓦和坦桑尼亚撤离至该地。在更远的西部,塔菲尔试图逃离诺西将军战斗队和比利时军队设置的重重包围。在1917年结束前,尽管葡萄牙武装力量徘徊在鲁伍马一带,但是在11月25、26日两天时间里,冯·雷托夫·福尔贝克上校携2000多名随从官兵仍潜入了莫桑比克。两天后,塔菲尔被困陌生地带,因无法提供粮物供士兵生存,他选择了无条件投降,放弃了“19名军官、92名欧洲官兵、1200名民兵(非洲土著兵)以及约2200名其他土著兵”。范·德文特将军在1917年12月1日的报道中说道:“德属东非已完全摆脱了德军的控制,德军在非洲的海外所有物资都归英国和比利时所有。”
◆ 英国见证了德军的反抗战
从范·德文特将军的语气和神态中,我们推断出德文特将军反对部分群体在东非大范围扩张并肆意开战。他说过:“敌军士气从未削减过,只有靠永不屈服的战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击垮敌军。对于英国、南非、印度以及西非和东非步兵团,都应该无条件给予感谢和表扬,尤其要感谢以身作则的团指挥官们。”比利时人值得为世人铭记,汤姆布尔将军一开始就在边界地带压制了德军,同时在罗德西亚和坦噶尼喀湖与英军联合作战。在后来的战役中,比利时分遣队(欧洲人领导下由本土人士组成)肩负了所有作战任务,他们伤亡惨重。
双方的损伤人数,几乎与投入的人员数量成正比,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死亡人数。报告显示,在1917年5月至11月期间,英国光在作战中就损伤了6000人次;同时,1618名德国人和5482名当地居民被杀害和俘虏。据估计,在德属东非领地战争平息之前,德军的兵力总共减少了90%。
◆ 德军在非洲领土作战的最后时光
由冯·雷托夫·福尔贝克率领的德军残余势力,快速向莫桑比克的中心——尼亚萨湖和入海口中间地带转移。英军则由范·德文特负责指挥,主力多为当地居民、英皇非洲步枪队和一支尼日利亚战队,在诺西将军等人指挥下进行了追击行动,其目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赶尽杀绝。尽管英军的追击战线遍布东西方向,但是德军在英国和葡萄牙武装力量就位之前,就已迅速撤离。当敌对势力汇集起来,战争势必会时常发生,而冯·雷托夫·福尔贝克深谙此道,他一面转移人力,一面在所经之处利用战利品给予当地居民丰厚的礼物来收买人心,以增加英军追击行动的难度。如此一来,他得到了民众提供的食物、住所。此外,受到恩惠的民众还会向打听德军部队行踪的英军武装力量提供虚假情报。冯·雷托夫·福尔贝克上校向南撤离,随后转向东部海岸,再由北向南,甚至穿过鲁伍马盆地回到之前作战的地方,进而转向北罗德西亚,袭击了边境菲费地区。到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议签订之日,他正潜逃至北罗德西亚的刚果盆地的河源地带。得知德军已签署停战协定,冯·雷托夫·福尔贝克迅速向地方法官投降,并于11月25日,在阿伯康举行了隆重而体面的投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