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大崩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鏖战维斯瓦河

1.追击与强渡

眼见德军损兵折将,战线破裂,苏联人决心趁热打铁,继续扩张战果。7月27日,斯大林向科涅夫下达了新任务。这次的重点目标是西面的维斯瓦河。为此,科涅夫应把兵力集中到右翼,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一道发起高速追击,剥夺德军沿河建立防线的机会,同时强渡该河并建立登陆场。

与此同时,科涅夫的左翼也要继续前进,以占领德罗戈贝奇石油区,同时夺取喀尔巴阡山各山口。但这意味着科涅夫要同时兼顾两个相距遥远的战役方向:既要在北面夺取登陆场,又要在南面进攻地形复杂的山区。苏联统帅部担心他没有精力应付,稍后决定把科涅夫的左翼(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加上空军第8集团军)交给富于山地战经验的彼得罗夫指挥,由此重新组建起乌克兰第4方面军。8月3日,命运坎坷的彼得罗夫上将获得了正式任命。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军事委员是由令人头疼的“政治动物”梅赫利斯担任。彼得罗夫到任后没几天,第1近卫集团军攻占了德罗戈贝奇石油区。但喀尔巴阡山却不那么容易穿越。为了不徒增损失,8月29日,斯大林命令彼得罗夫转入防御《统帅》,第359—360页。。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还是让我们回过头来,了解科涅夫的作战行动。

科涅夫在7月27日接到斯大林的命令后,立刻命令右翼大军在“向维斯瓦河挺进”的口号下向新目标发起追击——尽管一些部队连桑河都还没渡过;尽管漫长的战线已令苏军的后勤困难重重,推进依然快得异乎寻常: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在7月28日前进了90公里,冲在最前面的是第6近卫摩托车团,紧随其后的是第1、44近卫坦克旅。坦克集团军面前的道路几乎畅通无阻,只有德第24装甲师分成小股从南侧实施“打了就跑”的袭击战;另一个从罗马尼亚驰援过来的第23装甲师还在向北开进途中。至于哈佩原有的4个德国装甲师,早就被打得七零八落,加起来只剩134辆战车(可用61辆),而且大都被牵制在两侧,保护撤退中的德军主力,对向西推进的苏军根本使不上劲。总之一句话,哈佩已无法阻止科涅夫饮水维斯瓦河。


7月31日德军4个装甲师实力统计(不包括新增装甲师)

第1装甲师:41辆战车(18辆可动),9辆自行反坦克炮(4辆可动)

第8装甲师:8辆战车(5辆可动),9辆自行反坦克炮(7辆可动)

第16装甲师:47辆战车(14辆可动)

第17装甲师:4辆战车(9辆可动),6辆自行反坦克炮(4辆可动)

第506重坦克营:0辆


科涅夫的机械“铁马”很快就达到了目的。7月29日,苏第13集团军与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先头部队兵临维斯瓦河(桑多梅日以南巴拉努夫地区)。当天黄昏,先头摩托车团拿下巴拉努夫,随即开始强渡宽250米,深2米多的大河。陆续渡河的还有第350、162步兵师,第44近卫坦克旅摩步营等部队。到第二天(7月30日)早晨,对岸出现了2个纵深2~3公里的桥头堡。此时在东岸,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第一梯队各军主力也已抵达,只是因为渡河器材尚未送到,坦克和大炮还无法过河。但苏联步兵仍在不断进入对岸,将巴拉努夫桥头堡扩大为12公里宽,8公里深。

7月31日3时,红军急切盼望的第一个50吨门桥终于送到了,坦克开始过河。但他们又遭到了德国飞机的干扰。由于机场没有及时跟上,只有少量苏联战斗机可以掩护渡河,而且还缺乏油料。科涅夫当机立断,下令从轰炸机和强击机的油箱里抽出燃料给战斗机使用,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8月1日,已有24个门桥投入使用,其中2座为50~60吨。大量坦克和大炮被送进对岸。这天,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也在此地段渡河。第二天中午,其所辖第6、7近卫坦克军已进入对岸,只留下第9机械化军在东岸掩护后方交通。就在桑多梅日以南登陆场不断扩大之际,7月30—31日,在桑多梅日以北,第3近卫集团军先头部队也渡过了维斯瓦河,建立了几个小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