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使上海的收藏事业面临市场化、国际化和开放性的广阔前景,面临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经济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形势。文物、艺术品收藏在恢复后有了更大发展,呈现了盛世收藏的大好局面。
改革开放时期,文物和艺术品收藏空前活跃,政府的政策更加开放,收藏家和艺术家两个主体形成互动力量,艺术品经营也更加多元化,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繁荣发展局面,为增值人民财富、传播文化艺术、提高市民的文化艺术素养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订《宪法》,明确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修改了《文物保护法》以及发布新的鼓励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品市场繁荣发展的政策法规,颁发了《拍卖法》,开放民间经营文物和民营进入拍卖业的政策。上海市政府设立文物局,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政策。2017年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文创50条”),把艺术品收藏产业列为上海四大文化创意支柱产业。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藏宝于国与藏宝于民的政策并举,恢复和促进了私家收藏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收藏家队伍青黄不接,晚清民国时期形成的那一代收藏家逐步退出,新一代的收藏家尚未成长起来。
随着上海以及全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位居第二,上海以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批超高净值人士和高净值人士。超高净值人士为家有富裕可流动现金3 000万美元,高净值人士为家有可流通现金100万美元。依照人类需求的特点规律,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进入收藏以及艺术投资领域。其中最有名的是刘益谦、王薇夫妇,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全球著名拍卖行大量购藏顶级的艺术品和文物,包括陈逸飞《踱步》在内的一大批新中国红色油画,包括明代成化鸡缸杯、永乐唐卡在内的一大批古董,包括王羲之《平安帖》、明代《十八应真图》在内的古代珍稀书画,包括意大利莫迪尼亚《侧卧的裸女》在内的西洋美术品,多次被国际知名的Artnew机构评选为影响世界的收藏家。刘益谦现象的出现,说明当代海派收藏家已具有超越历史的趋势,展现出勃勃生机和时代气息。
韩天衡美术馆外景
韩天衡美术馆内景
代表传统书画家等专业收藏人士的如韩天衡、童衍方、徐云叔、徐伟达、许四海、王克勤、季崇建先生等人。他们都从事艺术创作和学术活动,眼光独到,通过专题研究将收藏与创作相联系,走出了一条以艺养藏的道路,成为海派收藏的佼佼者。其中韩天衡先生以在嘉定创办美术馆而闻名。制壶名家许四海也以收藏古旧名壶称雄收藏界,1992年办有上海最早的私立博物馆。
继承老一代收藏后来居上的有王时驷、钱道明、吴元京、汪禀、汪顶先生等人,他们耳濡目染有了浓厚的兴趣,在原有家藏基础上添砖加瓦,形成自己的特色,继续活跃在收藏舞台上。
新一代企业家蜕变收藏家而知名的还有红树白云馆陆氏父子,他们介入收藏较早,又有正确的方法,占据先机,在古书画和铜胎掐丝珐琅的收藏方面获得成功,出版了画册,以量多质优而出名。秦森集团的秦同千先生、荟珍屋主人赵文龙先生以及闻道园主人王卫先生等以收藏古建筑、建筑构件、珍稀家具而知名,开辟了收藏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冯毅先生以收藏青铜镜、天物馆柳志伟先生以收藏陶瓷古玉、嘉定李家明先生以收藏瓷器和竹刻为特色,在沪上颇具格局和名气。
在发展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一批特色收藏。如赵宝培先生在非洲经营企业以后,从20世纪90年代起收藏了非洲20余国的近千件非洲雕塑,涵盖石雕、木雕、铜雕、陶雕等多种质材、多元风格的藏品,开创了收藏的新领域。于善明先生以收藏历代名人绘竹画而自显特色,樊克勤先生以收藏历代佛教人士创作的书画独具一格,都形成了专题特色。以上挂一漏万,恕不一一。
民间收藏组织的兴起也属时代特征。一方面满足了民众的收藏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培养高端收藏家建立了平台。1986年10月,吴少华先生创立上海收藏协会,目前拥有会员5 000余人。他们分设13个专业委员会,开展收藏展览、鉴赏学习活动,成为上海收藏的活跃力量。
在市文联领导下,上海收藏鉴赏家协会也于2005年成立,现任会长陈鹏举,目前有会员250余人。这是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收藏社团,积聚了一批专业人才,也有品位较高的收藏,成为上海收藏界很重要的一支力量。
(二)文物经营主体的变化,国有、民营共同发展
上海原来仅有的几家经营机构朵云轩、文物商店、古籍书店、友谊商店古玩分店在这一时期都还在继续经营,其中除了朵云轩等机构在90年代初创办艺术品拍卖行发展较快以外,文物商店大多维持原有业务,与鼎盛时期不可相比。另有一些工艺品经营机构随着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方针,转制为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如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豫园华宝楼等。
发展比较快的是非公经营体的出现。1980年前后在上海东台路、会稽路一带出现了自发的旧货、古玩集市,几起几落,到1990年后尘埃落定。上海市出台政策,允许150余个古玩摊位正常对外营业。1995年春,豫园商场华宝楼旧工艺品市场也改名为古玩市场,受到中外客户的欢迎。此后古玩市场发展到10余家。
除民营外,90年代初上海出现了外资画廊,如香格纳画廊,以经营油画和当代美术品为主。到了2015年,外资拍卖行在上海正式营业,如上海佳士得注册成立,举办了每年春秋两季的国际拍卖。
到了90年代,经营主体出现了国有、民营、外资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文物艺术品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从民国到新中国时期,上海的文物和艺术品经营一直以门店零售为主体,方式相当单调。改革开放初期则是门店加展览会的经营模式,即集中一段时间的货源举办藏品展销会或画家作品展览会,有的还印制图录,吸引远方的客户来看展和购物。
进入90年代,上海的经营者去海外考察,看到国际上的经营方式比较多元,受到启发,加以模仿、创新,形成了今日上海多渠道的经营方式,使卖出和买进都更为便捷。
1.拍卖行
1992年4月,香港永成与朵云轩合作拍卖会现场
1992年4月26日,朵云轩与香港永成公司首次合作拍卖的图录
1993年6月20日,朵云轩首届艺术品拍卖会在静安希尔顿成功举行,被业界和媒体称为敲响了中国拍卖第一槌
朵云轩首届拍卖会精品任伯年《花鸟草虫册》,成交价104.5万元人民币
1992年4月,起朵云轩率先去香港与当地永成拍卖公司合作,举办了四场拍卖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一幅张大千画作拍到77万港币,一幅吴昌硕花卉拍到46万港币。完成了学习取得了经验,又积累了张宗宪、罗仲荣、王仲方、陈德曦、许祥杰、杨启霖等一大批客户资源。1992年8月,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在上海成立,也是全国第一家冠名艺术品的专业拍卖行。1993年6月20日,在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举办首场拍卖会,总成交830余万港币,成交率74.5%。张大千《晚山看云图》以143万元、任伯年《花鸟草虫册》以104.5万元成交,成为1949年以来首次单件破百万元的艺术品。现场座无虚席。此场拍卖被誉为敲响了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第一槌。此后,上海先后有德康、上海拍卖行、上海国际、上海东方国际、敬华、崇源、上海工美、泓盛、天衡、城隍庙、嘉泰、道明、嘉禾、上海保利、上海荣宝、上海匡时、上海明轩、上海佳士得等拍卖公司成立。最多时经营文物艺术品的拍卖行有60余家之多。
朵云轩首届拍卖会封面张大千《晚山看云图》(作于1946年),成交价143万元人民币
拍卖行以中介形式出现,以拍卖师主持、价高者得为交易方式,印制精美的图录,在豪华酒店举办展览和拍卖,这种新颖的方式很快受到收藏家、委托人和竞标人的欢迎。上海成为仅次于北京的拍卖中心,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拍卖行比传统门店更有竞争优势,尤其是拓宽了时间和空间,使远程的客户也能在当地竞投艺术品,这大大提升了交易机会和价位。这使上海市场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拍卖行以及大批非公拍卖行的出现,也促使传统国有文物店面临竞争和转型,起到了促进改革的作用。随之,在90年代中后期,上海也成立了拍卖协会以及艺术品专委会。
大剧院画廊
2.现代画廊
荣宝斋、朵云轩是中国传统的书画店。自明清以来延续三百多年。于是,有人引进了西式画廊。西式画廊以简洁明亮的空间、现代的陈展方式、代理人制度、策展人方式进行艺术推广,经营的画家少,但有选择性,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上海西式画廊有华氏画廊、逸飞画廊、民生画廊、大剧院画廊、奥赛画廊、香格纳画廊、卡赛画廊、东画廊等,曾经经营得比较成功和长久。国画(水墨)画廊曾经做得比较好的有路画廊、朵云画廊(朵云轩二楼)、煌杰画廊、敬华空间、海艺画廊、集古斋、景云斋,也有一些画廊持续时间比较短,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3.画廊集聚区
上海比较有影响成规模的画廊聚集区有莫干山画廊区、红坊画廊区。画廊聚集区以画廊多、集约化程度高、交易量大、位居市中心而受到业界人士欢迎。除了商业作用外,也成为传播艺术的渠道之一,许多初出茅庐的画家在此被推向市场,所以具有活力。近年由于房地产开发,这两处场地已改作他用,原有业务日渐衰败。
4.古玩店和古玩城
东台路、华宝楼都由街边摊逐步走向室内古玩城,这是上海也是全国性的趋势。更早的20世纪60年代,香港已出现荷李活道古玩店,店铺沿街两侧展开,游人如织,至今经久不衰。
上海中福古玩城是比较成功的一家,有店铺二百多家,以品格较高、位置居于市中心福州路而具发展优势。近20年相对趋于稳定,没有大起大落。另一处云洲古玩城由肇嘉浜路的钱币、邮票地摊改建而成,由街入户,成为一大经营特色。21世纪以来,虹桥古玩城异军突起,最多时有店铺七八百家,超大规模。近年也已衰退。其他如大同古玩城、天山古玩城、静安古玩城、上海古玩城(普陀)、多宝古玩城、有方古玩城,模式大同小异。
5.艺术博览会
1)上海艺术博览会
1997年创办。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成为固定的艺术画廊、画家、经纪人的作品交易平台。创办以来,有来自法国、德国、俄罗斯、瑞典、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挪威、冰岛、瑞士、英国、奥地利、西班牙、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40多个国家和地区1 000多家画廊或艺术经纪机构参展。众多名家大师在这一平台上亮相,诸如毕加索、马蒂斯、伦勃朗、马塔、达利、雷诺阿、莫奈、夏加尔、朱德群、赵无极、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每年总计有40多万人次观看展览。其中法国沙耶格画廊携来参展的罗丹雕塑《思想者》以100万美元成交,恺撒的雕塑名作《大拇指》以260万元成交,张大千《重嶂千人图》以550万元成交。上海后来由这个艺博会分化出多个不同类型的艺博会。
2)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ART 021)
创办于2013年,由应青蓝、包一峰、周大为联合创办。前两年展览选取“小而精”的概念,以展示当代艺术为特色,在外滩源举办。2015年托马斯·韦斯特哈根(Thomas Wuestenhagen)及柴成炜加入主创团队,博览会移师上海展览中心。每次三个板块。一是主画廊单元。以经营21世纪当代艺术画廊为主,一般有80—100家来自全球的画廊参与。二是Approach单元。参展画廊以策展的形式呈现其代理艺术家的个展,或不多于三位艺术家的群展。三是特别节目。如2017由李小山策划的“永远的绘画”展示几位在年龄、阅历和作品面貌上差距很大的艺术家的作品。ART 021作为年轻的团队,有着时尚跨界视野下对经典的创新,已成为国内代表性的年轻博览会品牌。
3)西岸艺术博览会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创办于2014年,每年在黄浦江边的西岸艺术中心举办。博览会邀请亚洲、欧洲及美洲逾百家画廊参加,主要展出全球现当代绘画、雕塑、影像及装置作品。2018年扩大规模,首次以“双馆”亮相,在2万多平方米的空间内汇聚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43个城市115家国际重要画廊。经过时间的沉淀,西岸艺博会已成为徐汇滨江一个重要的艺术品牌活动。随着徐汇滨江周边文化设施的连带效应,如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油罐艺术馆、香格纳画廊等众多知名文化艺术机构入驻此地,上海西岸聚集的人气,也间接给西岸艺博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6.互联网展示和交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有机构在上海寻求传统艺术品交易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目前尚在尝试中。泓盛在线钱币、邮票等的交易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朵云轩等机构也已开设艺术网店,作为主渠道的补充。
7.艺术投资基金
一种用金融手段投资艺术品的方式逐渐出现。在2010年、2011年、2012年时达到高峰,先后由民生美术馆等多家机构尝试。以固定的时段、固定的回报率向私人募集资金,用于购入和卖出艺术品,以差价盈利及还本付息。此种模式存在风险,尚无成熟的经营模式和监管方式。
余德耀美术馆外景
余德耀美术馆内景
8.上海自贸区艺术品保税区
艺术品保税仓库设在上海自贸区内。藏品和艺术品在此入境可以暂存,免交高额的税收,是一种保存、展示和促进交易的辅助方式。
以上是在现有《文物保护法》《拍卖法》等制度框架下,上海已经进行的交易方式。从中看到已由传统单一零售店发展到今天展示、拍卖、交流、经营的多种方式,总体上是一种更开放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