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赏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茶艺的萌芽期

茶艺是饮茶活动的提升,也就是说,有了饮茶活动以后,茶艺就有可能出现了。从汉代至南北朝是中国茶艺的萌芽时期,在此之前,关于茶的确切的记载尚未发现,而到了南北朝时,饮茶在江南已蔚然成风。这一时期,中国茶艺的风格、形式及文化特征基本形成,也就决定了此后中国茶艺的发展方向。考察萌芽期的茶艺有四个问题需要解答: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开始了饮茶活动的?中国人又为什么会选择茶叶作为饮料?

一、传说——茶艺起源

茶的起源迄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陆羽在《茶经》里说:“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现在看来这个说法没有切实的依据。但陆羽的这一说法却碰巧给中国古代的茶艺定下了基调,神农氏让茶艺与医药与宗教联系起来,而周公则把茶艺与礼联系起来。

神农氏也就是炎帝,是传说中的农耕之神、医药之神,是中华民族的祖宗神,远古时代,炎帝与黄帝的融合,开创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进入文字时代以后,有许多著作都托名为神农氏或黄帝所著,陆羽所说的“茶发乎神农氏”依据的就是这样一本书——《神农食经》。《神农食经》里说:“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神农食经》失传已久,目前能见到的以“神农”为名的是清代黄爽辑的《神农本草经》。虽然《神农食经》及《神农本草经》并不是真的出于神农氏之手,也不是出于神农氏的那个时期,但由于神农氏是农耕、医药之神,把茶的起源和神农氏联系在一起还是合情合理的。

神农氏(图1-1)主要活动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而茶正是从这一区域开始流传全国的。传说神农氏尝百草,人们才得以知道什么样的植物是可食的,由此开始了中国的农耕文明,茶会不会就在那个时候被人们所认识呢?完全有可能。由于神农氏的特殊地位,后来人们在研究饮茶的起源时,普遍地认为人们是为了茶的药用价值而饮茶的,这就是关于饮茶起源假说中的药用起源说。医药是保证生命健康的必需品,先秦时的原始宗教里,健康被无限放大为“长生久视”,人们期望能像神仙一样,而神农氏就是众多神仙中的一员,还是相当重要的一员。在方士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中,把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修炼的药品,进而饮茶成为一种修炼途径,在后来的道教与佛教中受到极高的推崇。

图1-1 神农氏像

周公是另一种代表,他代表的是儒家礼教的正统。周成王迁都洛邑(现在的洛阳)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的庆典。在新都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项典章制度,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制礼作乐”。陆羽所说的茶“闻于鲁周公”是出于另一本书《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传说这本书是周公所著。后人说:“《尔雅》注虫鱼”,《尔雅》说:“檟,苦荼。”这里的“苦荼”,后人多认为是指茶。周公有没有喝过茶是无法考证的,但作为礼的化身,周公对于后来茶艺礼仪、制度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一点,从陆羽的《茶经》以及明代朱权的《茶谱》中可以看出。

二、巴蜀——茶艺之乡

晋代常璩所作的《华阳国志》,说周“武王既克殷,封姬姓生于巴,爵之”,封蜀侯为子爵,蜀地则以茶、蜜、丹漆、灵龟等特产进贡。常璩距离武王伐纣时隔千年,他所记述的事现在也找不到什么证据,但学者们一般都认为蜀地在先秦时期已经普遍地饮茶了。巴蜀是个神秘的地方,这里四面环山,与世隔绝,文化如何形成,土人又来自何处,一直都是个迷,随着近些年来三星堆等遗址的发掘,这个迷不仅没有解开,反而更加扑朔迷离了。李白在《蜀道难》诗里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在秦吞巴蜀之前,茶是不为外人所知的。清代大学者顾炎武认为:“秦人取蜀,始知有茗饮之事。”从现存史料上来看,基本如此。唐朝以前“茶”“荼”通假,先秦时期,没有“茶”字,只有“荼”字。“荼”在《诗经》里多次出现,如“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采荼,薪樗,饿农夫”等,但《诗经》里的“荼”一般都认为是指苦菜,只有少数茶人认为这里的“荼”是指茶。除了《诗经》,先秦时期未见有关于茶的记载。

资料:

茶的异名

茶的称呼有多种,如:茶、荼、檟、榎、蔎、荈、茗、诧、荈诧、瓜芦、皋芦等等。其中有些是方言,只在一个地方流传,如“荈诧”,似是巴蜀方言,四川的葭萌一地,在方言中也是茶的意思。有些是特殊品种,如“瓜芦、皋芦”。普遍使用的名称是“茶、荼、荈、茗”四种,其中“茶”与“荼”是通假字,直到中唐以后,“茶”才成为通用字。

从现有资料来看,关于巴蜀地区饮茶活动较早的记载是在汉代。西汉宣帝时期,王褒有一篇文章,叫《僮约》,大意是说,“蜀郡王子渊”去朋友杨惠家作客,杨家的仆人“便了”不愿为王子渊去酤酒,还顶撞主人。王子渊于是决定将这仆人买下好好教训一番,“便了”说:“欲使皆上券,不上券,便了不能为也。”王子渊于是将“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等写进了契约里。从《僮约》来看,当时的武阳应是一个茶叶的集散地,茶叶的生产与消费应是有一定规模的;“烹荼尽具”则说明当时的茶具可能也开始成形。在王褒之前,司马相如也是一个嗜茶的人,他有一《凡将篇》将茶(荈诧)与其他药品同列,估计他嗜茶可能与生病有关。由上述的两条资料来看,西汉时,蜀地饮茶在民间已有一定规模了。

资料:

《广雅》里的汉代茶

《广雅》是东汉末年人张揖所撰,其中有一条汉代茶饮的资料:荆巴间采荼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东汉时,茶叶与饮茶活动已经流传到长江中游地区,据汉代张揖的《广雅》记载,茶叶主要产于“荆巴之间”,当时的茶叶已经被制作成饼状,饮用前要先上火炙烤到微焦,然后再捣成末放入瓷器中,饮用时冲入沸水,还要再放上葱姜。从汉朝直至明朝初年,中国的茶基本上是以团饼茶为主的,饮用方法也是在汉代的方法上加以改进的。《广雅》所记载的是中国最早的茶艺形式,古代团饼茶茶艺的两个要素——炙茶、碾茶都已经出现,这成为团饼茶茶艺的基本形式,因此,在这一点上来说,巴蜀作为古代茶艺的源头是很确切的。

三、汉晋——茶艺初显

秦人取蜀后,巴蜀的茶文化始为天下人所知,但当时天下战乱,茶业很难得到推广与发展。两汉时,河清海晏,茶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茶走出了巴蜀,沿着长江流域向东传播,逐渐形成一种产业,一种文化,一种民俗,这一时期是早期茶艺的黄金时期。

到汉朝时,长江中游已经出现以茶为名的地名——“荼陵”,今名为“茶陵”,这是一个与江西、湖南和广东三省接壤的地方,相传发现茶叶的神农氏就葬在这里。20世纪湖南长沙曾出土一枚滑石印,印面为阴文“荼陵”(图1-2)。据考证,此印刻于汉武帝时期。从字面上来理解,所谓荼陵,就是长满茶树的山,由此可见当地的茶业的规模。至南北朝时,茶业生产已经普及到江浙一带。南北朝时志怪小说《广陵耆老传》记录了一个故事,说晋元帝时,南方广陵城里有一个老奶奶,每天早上提着一桶茶到集市上去卖,很受欢迎,集市上的人竞相去买。从早到晚,老奶奶桶里的茶始终不见少,还把所得钱财拿去周济路过的穷人。老奶奶的奇异的行止引起了广陵城里执法者的注意,将她关进了牢里,结果至半夜时,老奶奶带着她的茶器一起从窗子飞走了。小说虽是志怪,但由此可知,当时的南方,民间饮茶已经较为常见了。

图1-2 荼陵印

在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中有两件关于茶的竹简与木牌,而这一汉墓群为汉初贵族的墓葬,这说明了当时的长江中游地区贵族饮茶已成为较常见的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晋人干宝在《搜神记》中的一则故事很能说明当时的贵族对茶的迷恋程度,据说当时有个叫夏侯恺的人病死以后,他的鬼魂还经常赖在家里不走,坐在平日里常坐的地方,向家里人索茶饮。嗜茶到了这个地步的还真是不多见。贵族是有闲又有钱的阶层,他们饮茶不止于解渴,还有娱乐的成分。晋朝文学家左思在《娇女诗》里描写他的女儿“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镉”,可见时人已将饮茶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来看了。茶艺作为一种休闲的文化和技艺,也只有在贵族参与之后,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关于这一点,在下面关于茶艺的介绍中可以清楚地体现。

四、功效——茶饮之用

晋代张华在献给晋武帝的《博物志》一书中还将茶当作一种稀罕物,其后很快茶就在中原的贵族中间流行开来,这与人们对茶的功效的认识有关。汉末张楫在《广雅》里说茶有醒酒和提神的功效,张华在《博物志》里也特地介绍茶的功效“饮真荼,令人少眠”。这一功效对于嗜酒的魏晋时人来说真是莫大的福音。同时,人们发现常喝茶可以消烦解忧。东晋北伐名将刘琨守并州时,因水土不服及精神压力太大而身体不适,就是靠饮茶来调理的,但并州在北方,不产茶,由于战争的原因,也很难买到茶,只有让他的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给他寄过去。任昉在《述异记》里则认为茶可以增强记忆力,使人读书时过目不忘。修炼的道士们又提出茶可以强身健体,甚至可以使人延年益寿,这些道士中有不少还是医生,他们的观点对于茶的普及有着很大的影响。

除了药用功能之外,茶在社交方面和修身方面的功能也开始被发掘出来。有记载的将茶引入社交活动的可能是三国时东吴的皇帝孙皓,这是一个荒淫残暴的君主,他每次宴请大臣时,都以把大伙喝醉为乐事,但他对不善饮酒的韦曜却优待有加,悄悄地让他以茶代酒,这或许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了。魏晋时,以茶代酒的情况更多一些,以至于有人将茶称为“无酒茶”。这一时期,在士人的印象里,喝酒是放诞的、奢靡的,而喝茶则是清雅的,俭朴的。东晋权臣桓温守扬州时,“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被认为是俭朴的象征,估计他的下属也会受其影响的。另一个节俭的故事也与茶有关,东晋时吴兴太守陆纳请当时的名士谢安作客,只准备了茶和一些果品,他的侄子想,谢氏是当时的旺族,谢安又是大名士,叔父这样会不会过于简慢呢?于是就悄悄备下了酒菜,等谢安来时捧了出来。陆纳很不高兴,等客人走后,他让家人把侄子打了一顿,说:“你不能为叔父脸上增光就罢了,怎么又来败坏我的素业清修呢?”崇俭是东晋人对西晋灭亡的反思之后的举动,他们认为西晋的灭亡与统治者自身的奢靡有关。

五、宗教——茶饮之盛

茶文化的兴起与中国宗教的发展踩在了一个节奏上。汉晋时期,也正是道教与佛教蓬勃发展的时期。道教以个人的长生久视为追求,在饮食上也向神仙靠拢,那么神仙的饮食是什么样的呢?《庄子·逍遥游》说神仙“吸风饮露”,这样的饮食是常人无法实行的,于是就退而求其次,找一些清淡的食物来食用,同时还要服用一些丹药,茶是清淡的,又有一定的药效,于是茶就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茶在宗教中的作用是渐进的。功能上首先被认识到的茶的药用功能,由此引伸出茶的保健功能,再进而被认为是长生的良药。当茶刚传到长江中下游时,它神奇的作用与神秘的来历被人们加上了神话色彩。传说茶被发现是神农氏的功劳,而这位神农氏除了是中国的农耕之神,也是医药之神。开始时,茶还不是太神奇,《搜神记》说:“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忽遇一人,身长丈余,遍体皆毛,从山北来。精见之,大怖,自谓必死。毛人径牵其臂,将至山曲,入大丛茗处,放之使去。精因采茗。须臾复来,及控怀中二十枚橘与精,甘美异常。精甚怪,负茗而归。”在这个故事里,茶只是与山中的精灵有那么一点点联系,其后就更进一层了。《壶居士食忌》说:“苦荼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南朝道士陶弘景在《杂录》里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所谓“羽化”,所谓“轻身换骨”,就是成仙的意思,茶居然成了修仙的灵药。

佛教传入后,在修行方式上借鉴了道教的许多内容,其中也包括茶。佛教对茶的接纳首先是从其“不眠”的需求出发的,佛教徒要打坐参禅,长时间坐下来人容易打瞌睡,这时就需要有茶来提神。另外,茶清淡的味觉体验也与佛法之间有相通的地方,这也是佛教徒爱喝茶的原因。南朝的王子鸾与王子尚到八公山去拜访昙济道人(和尚),道人端出了茶,王子尚品味再三,感叹道:“这是甘露啊,怎么说是茶呢?”茶与佛教的结合,为后来的茶艺的发展打下了一个理论基础,当茶叶传到日本后,更是发扬了中国茶艺里的茶禅一味的理论,形成了日本的茶道。

佛教在南北朝时甚为流行,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道出了当时的盛况。南齐武帝在一次病重时下诏,在他死后,不要用动物来献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这一举动是佛教的影响所致。以茶献祭并不是从佛教开始的,但以前并不普遍,在佛教不杀生的教诲下,又有崇佛的齐武帝作榜样,以茶献祭遂逐渐流行开来。

在茶业迅速发展的南北朝时,佛教的发展无疑对茶俗、茶艺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说汉晋南北朝时是茶艺的萌芽期,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茶艺还没有成体系;另一方面,茶艺还是局限在一定的地域,没有在全国形成风气。西晋灭亡,北方的士族纷纷南渡,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他们习惯于饮酒,喝乳酪,对茶几乎一无所知,看到汉族的士人饮茶往往加以讥讽,这种情况到了大一统的唐朝时得到了彻底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