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逐利要慎重
【原文】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译文】
【解析】
利益是人们生存之本,人人都需要,当利益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聪明之人就会适可而止,而那些利欲熏心的人就会想获取的更多,由此便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后果。知足之人选择了大局,收获利益的同时,还收获了名望,收获了感情;而利欲熏心的人,则不顾一切地追求金钱或地位,最终当他们真正拥有那些虚无的东西时,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主题延伸阅读】
嗜好金钱乃万恶之源
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通过这句话,我们十分明显地看到人们在金钱身上打下的道德烙印。但是,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潜台词,即与其说金钱是万恶之源,毋宁说人自身才是万恶之源。或许,正是看到了人自身的劣根性,基督教才有了“原罪”一说。
毋庸置疑,金钱确是导致人们走向罪恶的诱因之一。但是,我们绝不能如此武断地就将其判定为“万恶之源”。通过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论证,人们之所以对金钱有如此的渴望,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上帝的宠儿,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来洗刷自己一出生便带有的“原罪”,是为了得到上帝的救赎。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部名著中,韦伯充分论证了宗教在人们经济生活中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它是如何促成资本主义精神形成的。对于韦伯来说,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是诚实守信、勤奋工作、懂得感恩等优秀品质聚合在一起所铸就的。
由此可见,在韦伯的眼中,金钱不仅不是“万恶之源”,而且还有促使人们培养自己良好品质的重要推动作用。因为在这里,金钱将成为一个人获得救赎的确凿证据。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财富越多,越能证明他受到了上帝的宠爱,因为上帝只会让自己宠爱的子民得到幸福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金钱无疑成了人们进入天堂的阶梯。
所以,翻开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我们找不到“金钱是万恶之源”的论断,我们能够找到的是“嗜好金钱是万恶之源”。是的,正如前文所讲,金钱是中性的,不具备感情色彩,它并不必然导致人性的善或者恶。相反,人性的善或者恶会反作用于金钱之上,使它承载了本不该属于它承载的道德评价。
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物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那么他必然会对此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占有欲。而这种占有欲是如此强烈,往往会使一个人失去理性的判断,容易受到感性冲动的控制,从而做出罪恶的行为。在《伊索寓言》中就有一个关于下金蛋的鹅的故事。
是的,人类在贪欲的控制下,总是能够做出罪恶的事情。为了获得大量的财富,英国资本家实行了“圈地运动”,致使本国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成了无产者,最终不得不进入工厂,成为深受资产阶级剥削的“绵羊”。为了获得大量的黄金白银,欧洲国家开始走上殖民的道路,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将战火带到所到之处,肆意屠杀异国人民……金钱引发的欲望,一直没有停歇它肆虐的脚步。而人们在欲望的支配下,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杀戮的屠刀。
人类创造了金钱,然而金钱也塑造了人类。这不是说金钱是一种具有主观意识的道德上的物质,而是说人类在面对金钱时,往往无法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以至于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因此,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人类是可悲的,总是在欲望的控制下,义无反顾地走向毁灭的深渊。
是的,金钱会诱发我们的欲望。但是,这并不是金钱的错误。我们永远是自己的主人,因此如何对待金钱,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