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全鉴(典藏诵读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0.懂得掩智是大智

【原文】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

有智慧的人说话智慧,愚蠢的人说话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使用智慧知道适可而止,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解析】

做人难,人难做,这一切往往离不开“糊涂”与“聪明”两者的关系。人们总是想做聪明一方,而不愿成为糊涂之人,总是刻意表现出自己方方面面的聪明,却不知,很多时候,糊涂也正是聪明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大智慧的聪明。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总是过于表现自己的聪明,不妨适当地糊涂些。所谓“愚蠢”其实是放弃心中的欲望、权力以及钩心斗角,认真做事,认真做人,往往这样成功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

【主题延伸阅读】

装疯卖傻是处世的策略

“装傻”是一种临危之时,隐其锋芒,韬晦待机的应变战术。运用这种战术的分寸在于“装假”必须“成真”,必须做到天衣无缝,才能真正起到欺瞒对方,保护自己的作用。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将困境之中的应变之术运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恶势力欲置他于死地的紧急关头,他干脆就装起疯卖起傻来。

孙膑少年时期聪明过人,心智灵犀,后拜名师学习文韬武略,颇受老师的喜爱。他有一名同学名叫庞涓,此人心计诡谲,阴险狡诈。他自知才能不如孙膑,就想法迫害孙膑。

后来,庞涓到魏国被召为驸马,深得魏王的信任。他深知孙膑的存在早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就写信邀请孙膑到魏国共事。等到孙膑来了魏国,他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魏王信以为真,下令要处斩孙膑。庞涓又在魏王面前替孙膑求情,建议将处斩改为“膑刑”,即砍去双腿的膝盖骨。表面上是救了孙膑,实质上却是“一箭双雕”,既迫害了孙膑,又可把其留在身边,为他所用。他把已成残废的孙膑接到自己府中,假装殷勤照顾,并要孙膑将平生所学写成兵书。

孙膑在惨痛的血的教训面前,终于认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深知兵书著成之时,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孙膑心计周密,知道自己现在掌握在庞涓手中,稍有反抗,就会遭受更深的迫害,他决定深藏仇恨,等待时机,为了不给庞涓著书,他佯装疯癫,整日在街上爬来爬去,夜晚则睡在茅厕、牛栏、猪圈等处。虽然庞涓没有看出孙膑是装疯,但他仍派人暗中监视孙膑,一旦发现破绽,就派人暗杀孙膑。孙膑只得整日整夜露宿街头,忍受种种苦难。

齐国大将田忌出使到魏国,见到孙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带他到齐国做了他的谋士,后来在庞陵之战中打败了魏军,杀死了庞涓,终于报仇雪恨。

在这则故事中,孙膑巧妙地运用了装疯卖傻的策略,既保护了自己,又消灭了仇人,一举两得,不失为恰得分寸的应变招法。

明成祖朱棣也是一位精通此道的智者。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基业之后,为了加强宗族势力,他把自己的十四个儿子全部加封为王。明太祖驾崩后,因皇太子朱标早死,就由长孙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建文帝一登基,即感到了十多位皇叔的威胁。于是他开始了大规模的“削藩运动”,把各位皇叔的羽翼一个个剪除,有的流放,有的借机杀掉。最后只剩下燕王和宁王两个,因他们环境特殊,又因一时尚未找到借口,便暂时存留下来。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为人骁勇善战。他也颇感自危,决意伺机行动,只是力量不足,只好暂时忍耐。建文帝也顾虑朱棣拥兵在外,又勇悍多谋,也不敢轻易下手。

朱棣为使皇帝不疑他有变,便装癫扮傻,甚至溜出王府,在街市上奔走呼号,抢夺酒食,说话颠三倒四,有时竟仰卧街头,整日不醒。建文帝派遣谢贵前去探病,当时,正逢盛夏天气,只见朱棣穿起皮袄,围炉而坐,还直喊天气太冷。但葛诚却密报朝廷,说燕王实是诈病,切勿被他瞒过。于是建文帝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密令燕京守将张信下手捉拿朱棣。

张信一直是燕王的亲信,接到密令后十分为难。他的母亲知道底细后,则劝他不可忘恩负义。张信就去见朱棣,朱棣仍在装疯。张信说:“殿下快不要这样。有什么,便对老臣直说无妨。”朱棣说:“我已经病得不行了。”张信便把建文帝的手谕拿出,以实相告。

于是,燕王急召军师道衍入室,共商救急之计。当晚设宴,预作埋伏,将内奸谢贵及葛诚一并擒住。燕王朱棣忿忿地说:“如今在籍的普通百姓,尚且知道兄弟、宗族互相体恤;我身为皇叔,性命却朝不保夕。朝官如此待我,遍天下还有何事干不出来?”他扔掉手中拐杖,长叹一口气说:“我哪里有病,都是你们这帮奸臣逼出来的!”于是令人把谢贵等人斩首。朱棣随即起兵,直向南京讨伐建文帝。经过四年征战,终于获胜,登上皇位,定都北平。这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对于精明的做人高手而言,他们能以掩饰真相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怎样才能给别人制造一番假象呢?那就要看你对自己境况的估算,并采取什么样的方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