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木并序
【原文】
荣木[1],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2]。总角[3]闻道[4],白首无成。
采采[5]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6],夕已丧之。人生若寄[7],顦顇[8]有时。静言孔念[9],中心怅而[10]。
采采荣木,于兹讬根。繁华朝起,慨暮不存。贞脆[11]由人,祸福无门[12]。匪道曷依[13],匪善奚敦[14]?
嗟予小子[15],禀兹固陋[16]。徂年[17]既流,业不增旧。志彼不舍,安此日富[18]。我之怀矣,怛[19]焉内疚。
先师[20]遗训,余岂之坠[21]?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22],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注释】
【译文】
【赏析】
这首诗也作于公元404年,诗作不久后,作者即投奔刘裕麾下。
这是一首儒家意味很浓的诗,而在《论语》中,“道”往往是有为的、积极的。本诗表达了对于积极向上的大道的向往。
第一章,前四句起到起兴的作用。“采采”两句为下文两句“晨耀其华,夕已丧之”的转折做铺垫。在第一章中,作者的感情是悲伤的,后四句写憔悴,前后形成对比。
第二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和第一段前四句基本一致,后四句貌似更为阴郁实则绝处逢生。正是因为时日无多,所以更要遵循正道,敦促善行,如此才可无愧于心。结尾两句都是反问的语气,加强了语气,颇有儒家取义成仁的精神。
第三章,作者的笔调再度低沉下来,与序言相呼应:原本立志追求的真理愈发遥不可及。因而“我之怀矣,怛焉内疚”,我原本立志追求真理,怎料想随着岁月年华推移却沉溺于酒中。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会心痛,为空掷的年华感到忧愁伤悲。我不能对不起我那些空过的年华。这就为第四章做好了铺垫。
第四章,具体表现出作者心里蓬勃着的激扬的进取之心——取得功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一开始就说“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陶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不少学者都认为这几句表达了陶渊明想在刘裕帐下建功立业的愿望,但结合不久后的归隐,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作一种精神的回归。而结尾的“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呼应了这种魂归一朝心亦乡的理想。
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与《归去来兮辞》中,我们看到的陶渊明似乎都是不食人间烟火、超然物外的,但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入世的、进取的陶渊明。
这首诗提出了一个世间恒常的主题:人生苦短。陶渊明把“荣木”这一意象赋予新的含义——人生美丽却很短暂。他忧虑于人生短暂,认为如果不勤奋,就会一事无成,这是人生的悲哀。他告诫人们,人生就像匆匆过客,人的寿命、祸福取决于自己;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成就,没有什么好名声,这并不需要羞愧和心虚。他自信自己一定能出人头地,无论前路要经历什么艰难困苦,需要多么长久的时间,都没有任何理由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