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横机的成圈过程
横机编织时,通过机头内编织三角组的移动,其斜面作用于舌针的针踵上,使舌针在针床的针槽内作纵向有规律的升降运动,而旧线圈则在针杆上作相对运动,推动针舌开启或关闭,使喂入舌针针钩内的新纱线形成线圈或集圈,并与旧线圈串联起来,形成针织物。横机上完成编织的机件称为成圈机件,主要有舌针、三角装置、针床、导纱器等部分组成。
横机编织单面纬平针组织的成圈过程如图2-17所示。横机是用无分纱编织法顺序编织成圈的。在编织双面织物时,横机上的两个针床上工作的舌针同时到达退圈最高点并垫纱,弯纱时均直接从导纱器上获得毛纱而编织成圈,而且两个针床上的工作舌针成圈时是依次顺序完成的。这样成圈的特点是工作区域小,有利于缩短成圈时间,当一个针床退出工作时,另一个针床仍能正常单独编织。采用这种编织法编织时,纱线受的张力较大。
图2-17 横机的成圈过程
横机的成圈过程一般分为10个阶段,包括退圈、垫纱、带纱、闭口、套圈、连圈、脱圈、弯纱、成圈、牵拉。
一、退圈
退圈是将处于针钩中的旧线圈移到针杆上,为垫放新纱线、编织新线圈作准备。在横机成圈过程中,首先织针在起针三角的作用下沿其斜面上升,使针钩内的旧线圈在牵拉力的作用下相对滑移,打开针舌并滑移到针舌勺上,此高度称为第一退圈高度;之后在挺针三角的作用下,织针继续上升,达到退圈最高点,旧线圈从针舌上退到针杆上,完成退圈(图2-17中舌针1~6的位置)。
在退圈过程中,当旧线圈移至舌针尖时,舌针截面最大,线圈张力也最大,对舌针压迫产生的变形能最大,舌针的反弹力也最大。为了减小毛纱在此处的张力,一般在针杆背部针舌尖对应处挖一凹口,以减少针杆和针舌处的截面积,减少针舌的变形能(图2-18)。
图2-18 退圈在针舌尖的过程
当旧线圈从针舌尖滑到针杆的一瞬间,针舌在变形能的作用下产生反弹作用,出现关闭针口的现象,使舌针垫不上新纱从而产生漏针,可在机头上安装毛刷以防止针舌关闭和漏针的发生。
二、垫纱
垫纱(图2-19)是通过导纱器将毛纱垫放到针钩之下的过程(图2-17中舌针8的位置)。
图2-19 垫纱过程
从图2-19可知:
式中:B——喂纱梭嘴离针的水平距离,mm;
h——喂纱梭嘴离旧线圈的垂直(高度)距离,mm;
M——垫纱动程,mm;
T——针距,mm;
n——从喂纱梭嘴至线圈脱圈处的针数,枚;
α ——喂纱横角,度;
β ——喂纱纵角,度。
由此可见,喂纱横角α和喂纱纵角β的大小可通过M、n、B来调节。喂纱横角α和喂纱纵角β的大小与横机机号、三角的角度、织针针钩大小等有关。α和β过大或过小,会对垫纱工序产生不利影响。
三、带纱
舌针在压针三角的作用下下降,将垫放到针舌上的纱线引导到针钩内的过程称为带纱(图2-17中舌针9的位置),这一过程是通过舌针和纱线的相对运动来完成的。
带纱是以顺序式进行的,喂纱横角α和喂纱纵角β的正确与否,对带纱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另外,若在双针床上编织双面织物,如果相对应的两个三角装置不成轴对称,两个针床上的织针就无法交替地顺序进行成圈,其中一个针床上的舌针就会超前(或延缓)下降于另一个针床上的舌针,使针钩钩不到纱线从而产生漏针现象。因此,带纱过程在日常校车工作中尤为重要。
四、闭口
图2-20 闭口
闭口是将针口封闭,使新垫放的纱线与旧线圈被针舌隔开的过程(图2-17中舌针10的位置)。在横机成圈过程中,当纱线正确地被针钩钩住以后,舌针在导向三角的作用下继续下降,旧线圈沿针杆滑移,移到针舌的下面并与其接触(图2-20)。这时针舌在旧线圈的作用下向上翻转关闭针口,这一阶段称为闭口阶段。舌针闭口后,旧线圈和即将形成的新线圈则分隔在针舌内外两侧。
五、套圈
套圈是从旧线圈套到关闭的针舌上开始,沿着关闭的针舌移动,移向针钩处的过程(图2-17中舌针11的位置)。
图2-21 套圈
当针舌关闭后,织针由于受弯纱三角工作面的作用继续下降,旧线圈在牵拉力的作用下与舌针作相对运动,沿关闭的针舌上移而套在针舌上(图2-21)。
六、连圈
套圈结束后,舌针继续沿弯纱三角下降,当新纱线与旧线圈相接触时称为连圈。一般连圈之后,新线圈才开始形成。连圈时,旧线圈套在针头上处于即将脱下的位置,此时旧线圈张力较大。
七、脱圈
脱圈为旧线圈从针头上脱下,落到将要弯成圈状线段的新线圈上的过程(图2-17中舌针12的位置)。由于脱圈阶段旧线圈的张力最大,所以纱线的柔软性、针头的形状及光滑程度对脱圈过程产生较大影响。
八、弯纱
弯纱是脱圈后新纱线被迅速、大量地弯曲的过程。其实横机在编织过程中,没有单独弯纱阶段,弯纱始于连圈阶段,与脱圈、成圈同时进行。为了清晰地表明成圈过程,仍将其列为一个独立的过程。
九、成圈
成圈是在旧线圈从针头上脱下来之后,新垫放的纱线穿过旧线圈达到所要求的线圈长度的过程(图2-17中舌针13的位置)。
横机编织过程中,当旧线圈从针头上脱下后,织针沿着弯纱三角的工作面继续下降,新线圈逐渐增大,到达弯纱三角最低点时完成成圈阶段的工作。
线圈大小是由针头与针床口齿间的相对深度决定的。调节弯纱三角上、下的位置可改变针头与针床口齿的距离(弯纱深度),改变织物的线圈长度和密度。
十、牵拉
牵拉(图2-17中舌针14的位置)是将已形成的线圈横列拉向针背,引出编织区域,同时在下一个编织成圈循环的退圈时将旧线圈拉紧,使其不随织针的上升而浮出筒口线,保证连续成圈的顺利进行。
牵拉是由牵拉机构完成的,牵拉机构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定幅梳栉(也称穿线板)和重锤来完成;一种是采用罗拉卷取装置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