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美学(第5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美感的心理构成

美感的产生受心理学规律的制约,同时美感的形成,又是通过一定的心理过程来实现的。美感的心理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联想、想象、情感、意志、理解等方面。

一、审美感知与表象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在大脑中的反映。感觉是审美的初级阶段。我们每天都要观看、倾听、品尝、触摸外物,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感觉就是我们进行理解、想象和情感活动的基础。例如,当我们观察一件服装时,最先感觉到的是色彩、款式、材料的质感、做工以及长短与宽窄等,这些都是服装的个别属性。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正如列宁所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世界的第一道门坎。

2.知觉形成印象

人们通过一定的感觉产生对审美对象全面的了解,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产生完整的认识。这时,就达到了知觉阶段。知觉是通过实践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大脑对客观审美对象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审美知觉通常有以下四个特点。

(1)知觉的整体性。审美知觉不是审美对象个别属性相加的总和,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例如,我们欣赏一幅服装画时,若只看到一块色彩、一根根画线,而不能知觉色彩和形体所构成的完整形象及构图所表达的意境,则不能欣赏到它的美。

(2)知觉的选择性。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人不能同时接受所有的可感要素,而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接受少数因素,这样知觉才会鲜明和清晰,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大家都在观看服装表演,有人看到了造型的美,有人在想哪一件适合自己穿,而商人可能会想他能赚多少钱。

(3)浓郁的情绪和感情色彩。这也是审美知觉不同于一般知觉的主要特点。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人在高兴时会觉得阳光灿烂,在愁苦时会觉得天昏地暗。睹物伤感,触景生情,咏物言志,即说明审美知觉中渗透着浓厚的感情色调。

(4)知觉的通觉作用。感觉是相互作用的,一种感觉能够唤起另一种感觉的作用。通觉是一种感觉同时具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费尔巴哈说过:“绘画家也是音乐家,因为他不仅描绘出可见的对象物给他的眼睛所造成的印象,而且也描绘出给他的耳朵所造成的印象。我们不仅观赏其景色,而且也听到牧人在吹奏,听见泉水在流,听到树叶在颤动。”这种知觉中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现象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说“某某女子长得很甜美”等。

服装设计师如果具备一定的设计经验,闭上眼睛听音乐,很可能会“听出”形象来,一组绝妙的构思便会款款而来,这种设计方法就叫作“通觉构思法”。

3.表象与艺术

表象就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当形象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通过知觉,转化为主观印象,并保存在记忆里,经过许多年以后,这些物体的形象仍有可能在大脑中重新出现,这些在头脑记忆中保留的生动的形象就叫表象。表象是对感觉、知觉的重组和加工,接近于理性认识。表象与知觉不同。知觉是当前事物的反映,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又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或是因为一件事,或是因为一句话,或是看到了什么而引起记忆的再现。表象有三个特征:

(1)直观性。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表象的材料来自过去知觉过的内容。因此表象是直观的感性反映,表象所反映的形象比较暗淡、模糊,不如知觉反映的鲜明、生动。表象又与知觉不同,它只是知觉的概略再现。与知觉比较,表象不如知觉完整,不能反映客体的详尽特征,表象所反映的形象,比较片段而且流动多变,不如知觉反映的完整、稳定,它反映的仅是客体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

(2)概括性。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它有感知的原型,却不局限于特定的原型。表象虽不如知觉反映事物清晰、完整,但却比知觉反映事物更为丰富,更能接近特征。因此,表象具有对某一类对象的表面感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表象既接近知觉,又高于知觉,因为它可以离开具体对象而产生,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表象的发生处于知觉和思维之间。

(3)多种感觉共同作用。表象可以是视觉、听觉以及嗅觉、味觉和触觉、动觉等各种感觉的映像。对事物整体印象也是表象的特征。由于视觉的重要性,大多数人都有比较鲜明的和经常发生的视觉表象。很多事例说明,科学家和艺术家通过视觉的形象思维能完成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艺术和审美离不开表象活动。例如,中国山水画常以实写山,以虚写天,以实写船,以虚写水。但我们在看到山时会感到天的存在,看到船时会感到水的存在。这是因为我们借助以往观山、观水时表象的帮助,补充和丰富了我们的审美活动。上述服装设计的通觉构思法,也正是对表象心理的一种开发、应用。

二、注意

在审美活动中注意占有重要地位。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知觉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人们的知觉受到的外界刺激有很多,但由于人的目的性,人们不可能毫无目标地对所有刺激做出反应。例如,设计师在为一家酒店设计职业服装时,他首先需要到现场去了解必要的设计依据,或进行现场工作的体验。这种情况下,他只会去选择与设计及造型相关的因素,如经营规模、经营环境、服务对象及企业所要求的价位等,而不管其他方面的因素,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1.注意的两种类型

(1)无意注意。这是一种不期而遇的现象,它不需要人进行任何努力,往往是因意外的刺激、事物的突然变化、个人兴趣和新奇事物的出现而产生的。无意注意的出现,为预定目的实现提供了意外的方便。

(2)有意注意。它是指在意志的控制下,注意力对客体的集中。有意注意在人们的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是一种重要的注意方式。这种注意的集中需要意志的努力来维持,它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注意,服从于人们特定的活动目的和任务。生活中所说的“干什么工作操什么心”,就是这个道理。有意注意是为了实现人们预定的目的和要求,而且需要尽心尽力,开动脑筋,挖掘素材。

服装设计师创作阶段的灵感产生,包含着一定的无意注意,但在了解消费者的要求和市场的条件时,大量的是有意注意,甚至是事先列出调查提纲,强制自己没有遗漏地把握设计所需要的素材。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相互转化。例如,某服装企业的业务员,在“六一”儿童节前放假回家,在火车上无意看到一对双胞胎所穿的童装非常别致,色彩也非常美观,这是一种无意注意。进而他又俯身开始研究童装的结构和加工方法,他认为,其生产工艺也符合本厂的加工条件,就立即拍出照片,写出说明,传真到服装厂,这是有意注意。另外,从有意注意向无意注意的过渡情况也经常存在。例如,当你满怀希望去参观一个美术展览时,对于寻找艺术美感的你来说这是一种有意注意。可是看了半天,感觉作品平平,于是带着遗憾的心理走出展览馆,却意外地见到了一位著名画家,经过一番切磋,结果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收获不少,这就是有意注意向无意注意的过渡。

2.注意心理的特征

注意有以下两个基本的心理特征。

(1)注意具有一定的范围性。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的范围就较大。注意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序,就越能把它们当做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知觉。这样注意的范围就被扩大。例如,在选美比赛中,十人一组,排列整齐地展示,可使观众能在比较中更好地评判。

(2)注意具有一定的分配性。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的现象。例如,在大街上观察服装时,一方面要注意行走的安全,一方面又要观察来往的人流,“众里寻她千百度”,寻找新颖的穿着等。人们能够把较多的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事物上,相对不容易把注意分配到熟悉的事物上。注意不是平均分配,经常有主次之分。

3.注意心理的影响因素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职业性质的不同对注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状态下注意力集中的强度、稳定性、转向速度、分布广度等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在服装加工企业,对于质量检验员、校对审核员等以观察和监督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员,注意力的稳定性的要求就比较高。因为注意的特性与神经活动的灵活性有关,所以年龄的增长会使注意的转向速度减慢。人在兴奋时,容易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集中。

注意特征还依赖于外部因素。如单调会影响注意的稳定性,而内容丰富则能提高注意的稳定性。“熟视无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等,是说对熟悉的事物不容易保持注意。另外,对于认为重要的对象比之不重要的对象能够给予更多的注意。在审美和创作过程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联想与想象

联想和想象都是审美心理的高级形式。

1.联想

联想是由于一事物的存在而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既可以由感知到的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也可以是在回忆某一事物时,想到另一事物。图3-3所示为遭遇不幸者的联想。


图3-3 遭遇不幸者的联想

(1)接近联想。它是A、B两物由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非常接近,看到A便联想到B或看到B就联想到A的一种联想。例如,从儿童服装想到其父母的需求,从职业女性的上班服想到其下班后要穿什么。

(2)类似联想。它是由于A、B两物在某一方面上有类同之处,因而在想到A时又想到B的一种联想。例如,商场营业员穿上要卖的服装或广告模特穿着的服装,常常引起消费者的类似联想,使消费者误认为自己穿上也是如此漂亮。《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是用比喻手法,用雎鸠的鸟叫声来比喻窈窕淑女。在古代诗歌中,常运用自然事物的特点或特征来比喻人的生活实践,从而使人产生丰富的美感。

(3)对比联想。杨万里的千古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碧和红这两种强烈的对比色,将“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鲜明地描画出来,使夏日的西湖美景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在这里,对比联想创造出了美轮美奂的诗境。服装造型构思中的逆向思维就属于对比联想。看到一款领型,即想到再大一些,甚至大到极限是什么效果,或再小一点,甚至小到极限又是什么效果。对比联想往往能产生突破性造型效果。


图3-4 艺术作品中的想象

2.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感知,还是复杂的思维,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发展规划,没有想象就没有科技攻关,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服装设计,也就没有服饰审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图3-4所示为艺术作品中的想象。

(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这种心理过程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大量存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也可以再造一幅图画。再造想象并非“依样画葫芦”,其中有着创造成分。在绘画写生时,绘画者也并非是对模特做照相式的描绘,而是通过想象取其神而借其形,才能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

(2)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与再造性想象都必须以表象为材料,都是对原有表象进行重新加工改造,重新构成组合的结果。创造性想象虽然是一次性出现的、独特的、新颖的,但它必须依靠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必须受到类似事物的启发才能形成。

创造想象的心理活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实践的要求和创造的需要;原型的启发;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过程。三者缺一不可。创造想象以积极实践为前提,游手好闲、浮躁懒惰、故步自封、怕动脑筋则与创造无缘。

想象力能使人的审美能力插上翅膀。想象力越丰富,审美能力就越强。浮想联翩能使审美主体的思维跨越时空的局限,在想象和联想中,对审美对象进行再创造,从而也丰富了审美对象的内涵。图3-5所示为想象中的情侣烟斗。

四、情绪和情感

任何职业都需要情怀,情怀中必然会产生情绪和情感。

1.艺术起源于冲动

情绪和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纽带,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它们不同于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和情感是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和情感是通过态度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俗话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广泛的兴趣能够促使人们获得更为渊博的知识。对于发生兴趣的事物,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感情。在学习服装方面的各门知识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培养兴趣与情感,这样才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服装专业容易使人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所谓“实惠、实用”常使艺术训练受阻,或使原有的艺术感觉发生滞化,只有强烈的爱好和兴趣,才能使艺术之树常青。

2.情感两极性


图3-5 想象中的情侣烟斗

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态度。审美情感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包含主体对审美对象理性的、社会的评价,是高级的情感类型。

(1)肯定和否定。肯定的情感是一种愉快性的,这种情感是和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肯定的情感,如满意、快乐、热爱、高兴、爱慕、欢喜、兴奋、轻松等。肯定的情感是积极的,可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否定的情感是不愉快的,人们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则产生否定的情感,如不满意、悲哀、憎恨、忧愁、烦闷、烦恼、沉重等。否定的情感是消极的、减力的,会降低人们的活动能力。它们虽彼此相反,但并不彼此相斥。同一事件的刺激作用,可能使人既产生肯定的体验,也产生否定的体验。

(2)紧张和轻松。紧张和轻松是人处在活动的紧要关头或所处情景是最有意义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两极性。一般来说,紧张与活动的积极状态相联系,引起人的应激活动,紧张决定于环境情景的影响的行动、任务的性质,也决定于人的心理状态等。事后往往出现紧张的解除和轻松的体验。有时过度紧张也可能引起抑制,使情绪疲惫。

(3)程度的强和弱。人的任何情感都有强弱变化的不同等级。从强度上看,各类情感的强弱是不一样的。例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怒到狂怒,从担心到恐惧,从好感到酷爱等。情感的强度决定于引起情感的事件对人的意义的大小。意义越大,引起的情感就越强烈。情感的强度也和个人的既定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有关。一般来说,强的情感体验是激动的体验,弱的情感是较平静的体验。

(4)激动和平静。激动的情感是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体验,如激怒、狂喜、极度恐惧、绝望等。激动情绪的产生往往与人在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起重要作用的事件的出现有关,同时又出乎原来的意料,违反原来的愿望和意志,并且超出了意志的控制能力。平静的情感是平静状态下的体验,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平静的情绪使人在多数情景下,处在安静的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场合,人们能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

(5)积极和消极。凡是和积极的态度联系着的情感是积极性的,如振奋、紧张、热忱、英勇等,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和行动。凡是和消极的态度联系着的情感是消极性的。消极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同一种情感既具有积极性质,也可能具有消极性质,如悲哀既可是减力性的,使人灰心丧气;也可能是增力性的,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3.情绪的三种状态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可以表现为肯定与否定的对立性质,快乐、激动、热爱、兴奋等属于积极的情绪,而悲伤、忧郁、沮丧等属于消极的情绪。

情绪的两极性存在着辩证的关系,没有爱就没有憎,没有喜乐也就无所谓悲伤,两极性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如“乐极生悲”“破涕为笑”等。情感与情绪密切相关联,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

(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弥散和持久的情绪,即平时说的心情,它是指比较长时间的微弱情绪的状态。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心境的好坏是由某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的,它所带来的愉快或不愉快会保持较长的时段,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良好的心境让人精神抖擞,感知敏锐,思维活跃,待人宽容,使人有万事如意的感觉。而不愉快的心境让人萎靡不振,感知和思维麻木、多疑,看到的、听到的全是不顺心的事物,感到世界一片黑暗、事事都不如意。

(2)激情。它是一种猛烈、迅疾、强烈的、短暂的甚至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类似于平时说的激动。它是因外界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突然发生重大变化而引起的。激情分为肯定性和否定性两种,肯定性激情如狂喜、激昂、热情奔放等,否定性激情如愤怒、暴跳如雷、恐惧等。激情通过激烈的言语爆发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平衡有益。但过激的情绪也会产生可能的危险。当激情表现为惊恐、狂怒而又爆发不出来时,发觉全身发抖、手脚冰凉、小便失禁、浑身瘫软,就要赶快送医。

(3)应激。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它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与危险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在应激状态下,有的人思维会变得异常敏捷,动作迅速,整个大脑处于高度激化状态。所谓“急中生智”就是指的这种应激反应。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对健康是不利的,它会破坏一个人的生物保护机制,使人产生病患。

五、理解

1.理解与审美

理解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根据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理解分为两部分,即对事物外部的理解和对事物内部的理解。这两种理解在审美活动中都不是依靠逻辑思维,而是与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的,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和直接的领悟性。在审美感受中包含着比较、推敲、品味、鉴赏等思维和理解的理性活动。

审美理解如同美感一样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在审美欣赏中,人们一边感受一边理解,使美感不断向前发展。感受和理解等心理因素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融合,不着痕迹地推动着美感的发生。例如,当我们走进时装街,看到五彩缤纷的款式,也能感受到服装的色彩、质地、档次的浅层次的美感。如果通过学习,加深对服装的理解,再去逛时装街就能得到更为深刻和广泛的美感。

2.理解在美感中的作用

理解在美感活动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审美理解的非功利性。在美感中对理解的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自觉地理解到自己是在欣赏,理解到自己是处于一种非实用的审美状态之中,不必对所见所闻做出功利性的反映。例如,普通观众在看高级时装表演时,总是在受“这件衣服我能不能穿”功利性的心理影响,美丽的色彩、洒脱的风格、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很难打动他们的审美情感。

(2)对审美对象的来历、背景、意义、题材、典故、技法、程式等各类艺术特点和规律的理解,没有这些理解就没有深入的欣赏。例如,在观看西方绘画时,如果看到低俗卑鄙的人被穿上黄色的衣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时,就很难产生相应的美感。实际上,是因为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所描绘的犹大穿了黄色的衣服(图3-6)。


图3-6《最后的晚餐》

(3)审美理解渗透和积淀于感知、想象等心理因素中,并与之合为一体,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潜在的理解融入审美感受中去,并转化为想象和情感,升华为生动的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感受中的理解。能产生“弦外之音”“心领神会”“妙不可言”的境界,才是最重要的审美理解。

总结

1.美感是人的一种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

2.审美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是辩证关系。

3.各种审美心理对现实工作的影响。

思考题

1.什么是审美的差异性?

2.如何理解美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3.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举例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4.如何对服装进行审美评价?

美学基础理论——

艺术与艺术流派

课题名称:艺术与艺术流派

课题内容:1.艺术分类与属性

2.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3.艺术与构思

4.服装艺术主题美

5.美学艺术的流派

课题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艺术的分类和特点,认识艺术的核心问题是创作,结合专业学习深入了解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熟练掌握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和以鲁道夫·阿恩海姆为代表的格式塔学说,为服装设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1.教学方式——根据教学条件,以图片分析为主要形式。

2.问题互动——复习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总结性问题。

3.课堂练习——组织学生上台分析时装设计作品。

教学准备:教师示范准备,请学生准备好所用的时装图片及其他艺术种类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