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修订本自序
1987年,也就是11年前,我在为我院任教时自编的讲义基础上,整理成《中国服装史》一书。先送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田自秉先生审阅,而后交给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发行。当时未曾想,这部书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各大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好评,并被许多院校选定为教材。国外也不断有大学图书馆收藏与全译精装本发行,各新闻媒体更是陆续刊发了专家学者对此书的肯定与推荐。出版社自然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一年一次重版印刷,至今已印行了九次。我想,这不仅对于出版社说明了慧眼独具,对于作者来说更是感到莫大的欣慰。
算起来,那本书是我正式出版的处女作。尽管今日看来有许多遗憾之处,但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筚路蓝缕,为新建立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写出《中国服装史》一书,与老前辈们(他们有的已先后辞世)多少还是起着开先河作用的。在这出版后的9年中,全国六百家出版社,达到年出书十余万种的惊人规模,仅中国服装史类书籍就出版了多种版本。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中国服装史》能够连续九次印刷,不能不说是得到热心这一事业的人们的厚爱,并说明这一事业受到必然的关注。
为感谢大家对此书的关心,我这次应出版社之邀修订《中国服装史》,决心全力以赴,采用考古新发现的文化遗存,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科研新成果,文字力求翔实、简朴,附图务须造型准确、清晰,以短篇幅倾述高含金量和新水平,并重新构建框架,增添必要章节,来回报读者。
首先,书名中“服装”两字本拟改为“服饰”,因为我提出的“人类服饰文化学”理论中论断服饰由四部分组成,即衣服(主服、首服、足服)、佩饰、化妆和服装随件。这本书的内容显然用服饰更合适。但后来考虑到,这本《中国服装史》是按教育部教学大纲成书,且在读者心目中已经约定俗成,书名已被读者认同,有了较深的印象,加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课名,所以舍去“饰”字而仍就“服装”两字来命题。
本书前言和结语都是这次修订时重写的。其中第八章和第九章题目作了适当的调整。考虑到现在已是1998年,基本上属于世纪末,不能忽视“跨世纪工程”的需要。而原书只写到1948年,即新中国建立以前。这之后又足足有半个世纪的历程,因此有必要再写一章20世纪后半叶的服装。巧合的是,这正是我前半生的经历(我出生于1951年),系“亲历者”,写这段历史,具有当然的便利条件。这50年服装发展情况的叙述,还未在其他同类书中出现,当然我限于篇幅也只能写出一个梗概,举出要端。但我想,这毕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就近说可以使青年人了解20世纪整个时代中国服装演变的脉络。从远处说那将是以一个服饰理论工作者的身份为人们剖示一段真实的历史。
在《中国服装史》出版后的9年中,我一边忙于硕士生和本、专科生的教学工作,一边忙于搞科研。陆续出版了《中外服饰演化》《华夏五千年艺术·工巧集》《中国服装史音像教材》和百万言的《人类服饰文化学》等专、译著;即将出版的还有《服饰与风采》《西方服饰欣赏》以及《新编中国工艺美术史》。其中《人类服饰文化学》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提名奖、全国服装图书最佳奖、十五省市社科图书奖、天津市优秀图书特等奖,并以此为中心获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设《衣饰文化》专栏,已刊发文章6年,近二百篇;在《人民中国》上设《中国服饰文化漫话》专栏两年半,三十篇文章正分别由中、日两国出版两种文字的版本。而我眼下应国家人民出版社之约,在撰写《服饰与中国文化》,属文化新论类著作……回过头来再拿起《中国服装史》,感到非常亲切。11年后,我的学养较前自有很大变化,或说是积蓄的能量,用来修订这本书,相信会比以前要好一些。只是考虑到这本书的功能仍主要作为教材使用,所以未过多增加篇幅,但愿广大读者能够喜欢这本书。
时光荏苒,人事有代谢。当年我撰写此书时给过我帮助的老师,如今可谓是老成凋谢,但读我书的人却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趋势,涌上前列。我重新修订此书,就希望从事服饰研究和服装设计的人,在一个队列中互相砥砺,有新的创造,而不是满足现状,因循守旧,从而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新高度。这也正是我的初衷。
1998年5月2日
于天津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