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中华图纹的文化思考

综上所述,可以引发我们这么几点思考:

其一,原始图纹所展示的从具象到抽象的艺术思维,不只构筑了服饰图纹的世界,而且不自觉地创造和培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对线条的美感、对线条艺术情有独钟的文化心理结构便初步形成了。

其二,抽象图纹具有的二重性内涵,它既是有意味的形式又是纯点缀装饰性的形式。

一方面,如李泽厚《美的历程》所指出的,这些看似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深化而来,其内容已积淀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线条。高度的抽象中仍有浓郁的人生意味在。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感情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大量的观念、想象,却又不是用理知、逻辑、要领所能诠释清楚的,当它演化和积淀为感受时,便自然成为一种不可用语言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

另一方面,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无论线条是方形模式、圆形模式或是S形模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成为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了各种装饰美、形式美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了。

其三,稳定的对应与内蕴的抽象干缩。

比较说来,十二章纹、明清补子明显有着上层社会的等级格局,令人产生敬畏之感。或许它们从某种层面可调动人们的上进之心,激活整个社会的向往之感,因而带有神秘的意味。但无论如何,它们却不能如佛道意味的八吉祥、暗八仙以及民间吉祥图案那样更亲近平民百姓,更带有生活普泛的启示内涵,包容更多普通人的感受。但十二章纹着意烘托帝王威严,明清补子直接为公侯卿士大夫列珍排序,八吉祥以佛理为皈依,八宝由于以科举制度为背景,图案都有具体的祈愿目标,直接浅近的功利味似浓了点儿,不及暗八仙和有些民间吉祥图案那样宽泛而朦胧。

一般而言,服饰图纹的基本特征是心灵世界的自然化,如诗歌比兴那样。但在这里,无论是十二章纹、八吉祥、暗八仙、八宝还是民间吉祥图案,从形式上,它们的具象已不是原初的自然物象,而是抽象之后选择的理念对应物或抽象图纹,虽具装饰味,却成为直指理念本体的象征符号。在这里,种种自成系统的图案看似颇多差异,其实在思维方式上却不无共同之处,它们都把自然当成了人的象征,当成了人的一种言志抒情的象征。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里却不无直奔主题的图解意味。于是,看似人的社会性突出而自然的本体性却丧失了。情景对应是稳定了,但内蕴却干缩了。因为在这种种图纹中,表面看来自然只是一个外壳,内核是人的灵魂。深层看来,人也只是一个外壳,内核是几个抽象的政治伦理观念或宗教教条。原本内蕴丰厚的自然意象被相对单一色调的目光刷新一遍,虽然主题突出了,但自然形象和人的整体形象消失了,彼此的丰富性的特征都被忽略被悬置起来,突出的只是与某一抽象观念相对应的自然物的某一特征,并且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关系。这样就造成了双重抽象,既是对物的抽象,也是对人的抽象,物的某一特征与人的某一品行教义规范分别被作为一种人与物中分离的元素,而人与自然的真实性、丰富性、多元性都没有了,生命的灵动没有了,生命的内涵浅泛了。这也是后世图纹往往显得轻飘的原因之一。

其四,图纹内蕴的重新阅读:形象大于思想或思想大于形象。

对于传统的服饰图纹,用传统的方法去阅读,是知其所以然。但作为服饰文化的现代观照,我们对此应该保持思维的双重错位。

一方面是充分意识到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说那自成系统的十二章纹、明清补子、八吉祥、暗八仙、八宝以及民间吉祥图等服饰图纹的内蕴,应该大大超出了当初设计者的那几点僵硬的对应式的规定,而有着更为博大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意趣。而这些久久被束缚、被压抑、被视为审美盲区的地方,往往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阅读中更容易释放出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原初的形象内蕴本身就大于设计者所认知的范畴。如太阳不只代表帝王的光辉,莲花不只代表何仙姑或佛境的清纯,虎豹不只暗示了将军的威武,珍珠的内蕴远远大于吉祥的预兆,盘长也不仅仅象征佛法无穷无尽……显然,传统服饰图案的设计者或由于时代所限,或由于思维的惯性,或为了“短平快”的世俗目的,使其能指,即原本内蕴丰厚的“形象”束身于所指,即狭隘的一两点观念的框套之中。而有了形象大于思想的错位意识,就容易解其“思想”之套,恢复其形象之本意,增益其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思想大于形象,是说阅读者的思想框架和规模远远大于设计图像本身的内存,不断开发出有关美学、心理学、文艺学、文化学等多重角度的阐释与理解来,或许那图纹只是个触媒,成为新感受、新思想的生发点。这样一来,种种散点体系的传统服饰图纹与纹饰,就不只是一个个封闭的体系,而是生机勃发、新意迭出的开放性结构了。

思考与练习

1.原始图纹的审美变形规律是什么?

2.抽象纹样的思维模式是什么?

3.传统图纹三种结构模式并分别加以说明?

4.中华服饰图纹为散点体系有哪些?

注释

[1]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23-24。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185;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3);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考古》,1962(6)。

[3]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3)。

[4]牛克诚:《从写实到抽象——艺术品发生期的一个风格演进的基本走向》,《美术史论》,1992(1);转引自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6-47。

[5]何九盈,等:《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

[6]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54。

[7]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6。

[8]引自《吕氏春秋》。

[9]引自《淮南子》。

[10]引自《周髀算经》。

[11]赵联赏:《霓裳·锦衣·礼道》,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33。

[12]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3]王智敏:《龙袍》,艺术图书公司,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