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中华服饰图纹散点体系

在后来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更多的带有浓重命运气息而宽泛多义的图腾纹饰,虽沿着方形、圆形及S形的模式不断抽象与简化,但并没有直奔而下变为失落意义的纯形式图纹,而是沿着政治化、伦理化和世俗生活化的多重渠道铺展开来。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增益了相对而固定的一些意味。这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承传中形成了具有散点格局的中华服饰图纹。主要有“十二章纹”、“八吉祥”、“暗八仙”、“八宝”以及民间吉祥图纹等。

(一)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来自远古时代的传说。据说史前时代的虞舜就以十二章纹为衣饰图纹(图4-7)。《尚书·益稷》记载道:

图4-7 十二章纹

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同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帝即舜帝。说明远古至少在舜帝时代就起用十二章纹为衣饰图纹。此后经历代帝王沿袭下来,数千年而不曾改易。这一系列图纹有具体的象征意义:

日,红色圆形内有三足乌,象征君权上天阳德照耀,赐人间以光明,哺育万物生长;

月,白色圆形内的玉兔象征上天赐人间以安宁;

星辰为勺状分布的三星,代表上天星辰,象征以天象昭示经纬,四季节令,使天下知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七政;

山为三峰并峙的峰峦,能兴风雨,象征阴阳交会、万物起源之地,具有崇高、持久、永恒的禀赋,代表稳定昌明的仁政;

龙能灵变,意寓帝王具有神龙般上可凌云、下可入渊,变化无穷,上下无时的灵异;

华虫即雉鸡,寓意华丽多彩,象征文治教化昌隆;

宗彝即古代杯形祭器,一只喻义威猛,绘百兽之王虎,一只喻义智慧,绘灵长类动物之首长尾猴,表示不忘祖先威猛智慧之德,以大智大勇保护宗庙社稷,转注为尽忠尽孝;

藻为水中浮萍,质地洁净,生命力旺盛,象征随遇而安,求得兴旺发达;

火即燃烧的火焰,象征百业兴旺,蒸蒸日上;

粉米,白色颗粒及粉末状物堆积成圆形,寓民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黼即白刃铁斧,象征施政明敏机智,果敢善断、雷厉风行;

黻形两弓相背,一黑一白,如繁体亚字,象征君臣离合及善恶相悖的情状以及明辨是非的智慧。

这本是严格的等级符号,后来在演变中越加严格而严谨,龙图案几乎成为皇族的象征。例如历代皇帝冕服可用十二章纹为饰,诸侯许用龙以下八章,卿准用藻以下六章,大夫用藻、火、粉米三章,士只用粉米一章。上可以兼下,下却不得潜上。平民穿衣不得使用图纹,因此被称为白衣。

有人认为十二章纹几乎汇集了中华民族全部的文化价值观:自然观(日、月、星辰、山)、神圣观[龙、华虫(即雉鸡,凤凰的原形之一)]、生存观(粉米呈现以农为本观、藻的洁净、火的光明)、政治观(黼的决断、黻的明辨)等。在文化意味上是有道理的。但这一切都聚拢在天子人君的服饰点缀之中,为其所垄断,以宣扬皇权的崇高伟大、神圣英明,诱导人们顶礼膜拜、归顺服从。对此,有学者作了中肯的分析:“由此可见,这十二纹章的图案,具有极其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意识。作为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它们既是天地万物之间主宰一切、凌驾其上的最高权力的象征,亦是帝王们特定的服饰文化心态(赏用性)和价值取向(追求政治上的‘威慑效应’、‘轰动效应’,政治需求高于生理需求)的形象化反映”。[11]

(二)明清文武官员补子

补子又称“背胸”或“胸背”,是明清官员章服上区别品级的特征与标志。

补子,就其原型而言,广义上,它可上溯自十二章纹;狭义上,它可追溯唐代的异文袍。所谓异文袍,只不过是在一般常服上加一些图纹而已,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似有走向制度化的趋向,遂成为补服的直接源头。武则天天授元年,赐都督刺史袍皆绣有山形,山周围铭文十六字:“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此后凡新任命的都督刺史,都赐此袍。两年后,武则天又赐给诸文武三品以上者此袍,且各自都绣上动物图案,如诸王是盘龙和鹿,宰相是凤,尚书是对雁,十六卫将军是对麒麟、对虎、对牛、对豹等。玄宗时将这种绣有动物图纹的袍服扩大到诸卫郎将。德宗时又扩大到节度观察使,规定凡赐节度使袍,所绣图案为鹘衔绶带,赐观察使袍所绣图案为雁衔瑞草。此后鹘衔绶带的紫袍与雁衔瑞草的绯袍在文官中普及。到文宗时将异文袍的服用超出赏赐范围,将异文袍制度化为三品以上依官职不同可服鹘衔瑞草或雁衔绶带或对孔雀绫,四品、五品可服地黄交枝绫,六品以下可服小团窠绫。大约唐五代时期异文袍始终没有完全形成制度,但它却直接引发了明清袍服的补子制度的形成。[12]

补子制度化的核心内容与外在显现,就是作为区分各类人物政治、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在前襟上方和后背上方,按不同官阶施以不同的刺绣或织造的图案纹饰。所谓补子,就是按级别补缀于袍服之上的绣着不同图案的方形丝织品(一般边长为35~45厘米)。据《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朝廷规定,常服的补子如下:

公、侯、伯、驸马的补子,饰以麒麟、白泽的图案;

朝廷官员分成文武两个系统,并按品位分别施以不同图案的补子。文官的补子是以各类飞禽为饰,有温文尔雅之喻义(图4-8);武官则以各类猛兽为补饰,象征勇猛、强悍(图4-9)。

图4-8 明代文官补子系列图纹

图4-9 明代武官补子系列图纹

在官服款项上,清代直接承袭了明代补子的图纹形式,只是做了少许改动。官服的前襟后背各有一块方补,唯皇家宗族的补服上采用圆形的补子(看来,天圆地方的观念似坐实在这里了:皇族天子的亲族故圆补以象天,而文武朝臣乃大地上的英雄豪杰故方补以象地)。补子中的图案纹饰亦有皇家宗族与文武官员的区别。据《大清会典图》描绘,不同类属的补子图纹如图4-10、图4-11所示。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补子图纹恰也是远古流传至今的鸟(凤为众鸟图腾的糅合)兽(龙为众兽图腾的糅合,闻一多先生等均主张此说)图腾观念的世俗化与秩序化。

图4-10 清代文官补子系列图纹

图4-11 清代武官补子系列图纹

(三)八吉祥图纹

不只是远古的神话泽被服饰,后来的种种宗教也以多样的直觉造型渗入服饰领域。佛教的八吉祥图纹就是醒目的一例(图4-12)。

图4-12 八吉祥图纹

八吉祥又称佛教八宝,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在佛教的文化视野中,它们是由八种识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的感悟显现。这些法物为神佛所佩饰,或为供斋醮神,以祈福免灾,因之寓有吉祥之意。描绘成八种图案纹饰,清代又将其制成立体造型的陈设品,常在寺庙中供奉。由于佛教的巨大影响,八吉祥也多见于服饰图纹之中。八吉祥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雍和宫法物说明册》对此有具体而玄远的解说:

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谓;法轮,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之谓;宝伞,佛说张弛自如曲覆众生之谓;白盖,佛说遍覆三千净一切药之谓;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谓;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所漏之谓;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坏劫之谓;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谓。

在八吉祥中,法轮又简称轮,即象征佛法具有传之久远的法力,能辗转相传弘扬光大;法螺为佛事活动使用的乐器之一,简称螺,又称梵贝。象征佛法所传之法音妙音吉祥响彻世间;

宝伞简称伞,喻佛法运转传播张弛自如,贯通无碍;

白盖简称盖,形容佛法如神圣的华盖,遍覆大千世界,广施慈悲,普惠众生。

莲花简称花,喻佛法圣洁如莲之清新芳蕙,以沁心馨香,引导众生脱离垢污;

宝瓶简称瓶或罐,喻佛法深厚坚强,聚福智圆满充足,如宝瓶般无散无漏;

金鱼简称鱼,喻佛法具有无限生机,如鱼游水中,自由自在,解脱劫难,游刃有余;

盘长,简称长,又称无穷结,喻佛法的强大生命力,如无穷结般延绵往环,长久承传,无尽无休。

(四)暗八仙图纹

暗八仙图纹是以道教八位神仙所执法物组成的图纹(图4-13),通常出现在服饰、面料上。

图4-13 暗八仙图纹

葫芦,代指铁拐李。这位身不离拐的神仙,虽自身残疾,却是位妙手回春的神医。奥秘就在他所背的宝葫芦里,那宝葫芦装的是王母娘娘亲传秘方配制的药液。它能医治百病,并能使人长生不老。据传铁拐李是白蝙蝠化身,所以以葫芦作图案,常有蝙蝠飞翔。

扇子,代表汉钟离。这是一位精通化学的神仙,传说他是炼丹术的发明人,能将汞炼成黄金白银。他炼的金丹,与铁拐李的药液一样有着起死回生的神力。这位有着超智慧的发明家全无学者风度,时常混迹在市肆中,喝得酩酊大醉、口干舌燥,因此不得不袒胸露腹而不停摇着棕扇。说来却不知为何如此佯装,便留下了真人不露相的典故。

竹简或渔鼓、桃、凤羽,象征为洞察真情而永远倒骑驴的张果老。张果老之所以有着八仙中最年长的形象,是因为吕洞宾在度化他成仙时,他已是一位坐骑代步的老翁。一日他倒骑驴过桥时,吕洞宾看出他的不同凡俗,赠他可以使死鱼复活的泥丸,深受渔民欢迎。一次风灾后,鱼汛遭危,渔民们纷纷向张果老争抢泥丸,情急中张果老将泥丸藏在口中,一不小心吞咽下去,从而成仙。坐骑白驴也能随之一日千里,夜宿时可折叠而代枕,次日晓行只需一口水,依旧健步如飞。因他年长,桃和凤羽象征长寿。

剑或拂尘,代指吕洞宾。他在八仙中享位最高,道行最深。曾度化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等人位列仙籍。可传说中的吕洞宾,全无仙风道骨、伟岸尊严。竟是狂放不羁的落第书生。他精通诸子百家而屡试不第,遁入深山学仙修道,得“上真秘诀”等,身怀文武全才云游天下。到处除暴安良、解民倒悬,活得轰轰烈烈、潇潇洒洒。入肆沽酒而有画鹤抵债、债还鹤飞的趣事,因而兼有诗仙、剑仙、酒仙和爱神的荣膺;大约是风流倜傥的吕祖有副美仪容,以致古代的美容业理发业将他奉为行业神。

荷花,代指何仙姑。她自幼丧母,苦难童年使她学步时便学会了挑野菜,十三岁那年上山采野菜时吃了仙果,从此不觉饥渴。又梦食云母,更兼身轻如燕。经吕洞宾度化成仙。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她国色天香,青春永驻,像她手中所持荷花一样鲜嫩清雅,成为圣洁美的化身。

花篮或响板、笛、碗,代指能歌善舞的蓝采和。他专以歌唱喻示未来,使人见微知著,趋吉避凶。这位身列仙班的歌唱家少年英俊而不修边幅,跛着一只脚,是流浪艺人的保护神。

笏、节杖或云阳板,象征曹国舅。这是八仙中唯一广有资财的富翁,但他视荣华富贵为粪土,以出身显贵、家财万贯为耻。慷慨地资助贫困的人求学,被尊为艺术保护神。

箫,韩湘子手执的法物。传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之侄,擅长吹箫,每当紫箫吹动千波渡,能令世间百花放。

八仙的形象,已被人们看做福寿、正气与美好的化身。图案纹饰中直接描绘八仙形象者为“八仙图”。如果只表现八仙各自执掌的器物,就称为暗八仙,但它的含义与描绘仙人是相通的。

当然,有些意象的内涵也并不限于暗八仙所指。例如葫芦(莲花也是)就有更宽泛的文化底蕴:彝族、怒族、白族、苗族等都崇拜葫芦图腾,以之为民族保护神。不少学者认为盘古的盘字本意即葫芦,所谓盘古意即从葫芦开始人类的繁衍。又据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记述,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亦为葫芦。可见从古以来,葫芦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庄严神圣的位置,自周以来,祭器(如香炉)都为葫芦形,《通考》解释说:“以象天地之性,报本返始也”。古今结婚行“合卺”礼,卺即葫芦。道家亦视葫芦为法器,将理想境地视为壶天,甚至海上仙山也形同壶器。因此,葫芦不仅成为张果老、铁拐李及一般道士的灵物,就是太上老君出门也要拄系着葫芦的龙头拐杖……可见在中华民族更大范畴的文化观照中,葫芦均为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

(五)八宝图纹

八宝图纹(图4-14)又称杂宝或儒学八宝。其文化内涵主要以科举考试优胜、学业有成、建功立业方面的祝福为主。

图4-14 八宝图纹

珍珠:古代以珍珠为稀世珍宝,其经济价值和文化品位都超过金玉,寓获最高吉兆。

玉磬:形状如矩的以金玉为质的古乐器,《尚书禹贡》:“泗滨浮磬”,磬为五瑞之一。象征吉祥,且“磬”、“庆”谐音。

方胜:古代以为驱邪瑞符。宋代以“同心”相压的菱方为龙图、天章、宝文阁学士服饰的图案。以菱方象征获得正统地位和权威。

犀角:象征执牛耳,寓科举考试夺魁。

书画宝卷:喻学有所成。

金银锭:象征财富,传统儒家本视宝贵如浮云的,可世俗追求中却以书为敲门砖,获取功名利禄。赤裸的说法即“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里的金银锭便是不加掩饰的图纹。

卐字:远古时期太阳、神和火的古老标记。远古时期世界各地都曾盛行的一种符号,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都沿用它以为象征。据说佛教徒一见到这个符号,内心就升腾起一种幸运、吉祥、宁静、妙好的宗教感情。佛教传入我国后,取释迦牟尼胸纹所呈瑞相,称为吉祥结。武则天命其读如“万”字,而寓意万福吉祥。

因现代德国纳粹党徽曾用此纹饰,重提它会引起一些困惑。我觉得需要简单谈一下这个纹饰的来龙去脉。万字纹饰原是远古人类普遍启用的文化符号。大量的出土文物说明,早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1000年间,在人类先民生存的几大文明区域,已普遍出现了卐形纹饰。就是在今天可见的文物文献中,仍可清楚地看到它的形象:在埃及第十二朝时期域外的塞浦路斯和卡里亚陶器残片上;在古希腊与爱琴海诸岛的青铜或金器上;在日耳曼的青铜带饰上,斯塔的纳维亚半岛的武器、化妆品和衣饰上,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石雕上,在英格兰、法兰西和伊特鲁利亚别针之类的青铜小饰物上;在美索不达米亚史前的陶碗上;在印度的银币和图章上;在我国辽宁小河沿出土的陶器上……可见它是人类在地老天荒时代就创造出来的祥瑞的文化符号,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稍后的一些宗教引入了这一符号,但仍未改变其吉祥符号的本质特征,且有将这一内涵发扬光大之势。至于法西斯党徒利用这一瑞符,只能是对它的利用和亵渎。在八宝纹饰体系中谈及它,就是恢复其本来面目(图4-15)。事实上,在今日藏族同胞的服饰与帐篷等处,在各地寺庙和古建筑上,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万字纹饰的坦然运用。

图4-15 《皇清职贡图》中裙装上有卐纹的苗族女子

艾叶:由端午节取此草祛病驱邪物,演绎出崇贤嫉恶、正直高尚的道德追求的寄寓。又《尔雅》“艾,长也”,古来以五十或七十为艾,故以艾寓尊师敬老[13]

(六)民间吉祥图纹

作为一种衣物纹饰,当朝廷衙门将某些样式垄断起来时,更多的样式会在民间滋长与发展着。因为人在与天地万物的交汇中,在千万年的生活历程中,总会有所感、有所悟,而集体无意识的渗透与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制约与取舍,使得民间服饰图纹逐渐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某些方面,建立起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应关系。这便构成了传递千万年覆盖千万里的种种图式,使之成为一种民族心理的体现。

民间服饰图纹的传承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约定俗成的。往往前人创新的格局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个别性在不断的模仿认同中就转化为普遍性了。人们因之认为似乎只有如此才足以表现自己所拥有的世界和心灵,只有这种图案纹饰反映出来的生命信息才是深厚丰润的,能带来充分的诗意联想和美感愉悦。随之不断地繁衍滋生出新的图式,仿佛小麦蘖生的根苗、诗歌派生的意象。如龙凤、麒麟、松竹梅兰、秋月、春水、鸳鸯、鹦鹉、高山流水、清水芙蓉等,它们都是首先在前人特别是上流社会的经典服饰中出现,在前人的作品中出现,因其借景抒情、凭图表意,展示美好的人生祈愿却又含蓄得体,恰到好处,便在普遍直接或变形的模仿中成为典型纹饰,成为某种人格的象征和某种人生经验的共鸣。民间服饰图纹艺术中的图式大抵都是这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许多吉祥图纹,又称瑞应图或吉祥画,是风行于我国古今民间、表现喜庆福善的图纹。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社会性发展与历史演变,其间又复合了远古图腾、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重文化因素。就其生成方式而言,有取物之声韵、物之形状、物之属性、物之意蕴等。例如,蝙蝠、绶鸟、百合、柿子等都是取其谐音——“蝠”与“福”谐音,“绶”与“寿”谐音,百合、柿子与“百事如意”谐音。再如,灵芝以其形似便喻义为“如意”;月饼圆形便喻“团圆”;葫芦结实众多、藤蔓绵长,便以其喻子孙众多,绵延万代;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便为君子的象征;竹梅清气袭人傲霜斗雪,被誉为“双清”;四季花四季常开,便用来比喻“四季常春”;菊花历霜而更艳,世称“寿客”;石头历久而坚硬如故,乃长寿的象征;牡丹雍容华贵,便取其意蕴象征富贵……其思维方式有着民间的直率、单纯与天真。

民间吉祥图纹亦多汉字。汉字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纹饰,更是一种经验图式。汉字的六书无论是象形、形声,还是指事会意,都是对反映对象主要特征的简化或暗示性的描述。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汉字图纹就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喜、福、禄、寿”纹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