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本概念
人类最早的衣着原料不是丝、棉、麻,而是动物毛皮。在英文中,毛皮被称为“Fur”,而在汉语中则可称作“裘皮”“毛皮”或“皮草”,不一而足。追根溯源,“裘皮”“毛皮”“皮草”是人们对动物毛皮的不同称谓,不过个中典故颇多。
一、裘皮
在“裘皮”“毛皮”“皮草”这三个概念中,裘皮是更加传统、正规和准确的称谓。《汉语大词典》这样释义“裘皮”:“羊、兔、狐、貂等动物的皮经过带毛鞣制而成的革。轻软保暖,用以制御寒服装。”而《四库全书精华》史部第四卷《天工开物》这样定义“裘”:“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由此可知,裘皮是由狐、貉、貂、羊等兽皮,经过硝皮鞣制而成。
二、毛皮
近代旧上海的殖民地,很多意大利商人开设毛皮店,最初用英文“Fur”来标注,但又怕中国人看不懂,于是直译过来就叫“毛皮”,指带有毛的动物皮,这种称法也一直沿用到现在。动物的毛皮在南北方叫法上有所不同,北方以北京为中心称之为“裘皮”,南方以上海为中心称之为“毛皮”,统称带有毛的动物皮。
三、皮草
“皮草”是现代人们普遍认同,对“裘皮”“毛皮”的另一种称谓。对于这种叫法可谓众说纷纭:有说法认为是由于动物身上长出的优质毛皮,像草一样密集而得名。还有关于“皮草”一词诞生的一个典故:旧上海俄罗斯犹太人开设的毛皮店以售卖价格昂贵的野生动物毛皮为主,到了夏天就经销草席卖,而这种两全其美的商店就被称为“皮草行”[1]。1949年前后,很多皮草公司都搬到香港,并逐渐不再卖草席。但是给犹太皮草商打工的学徒,仍然仿照原来的犹太老板,称专卖皮衣的店叫“皮草公司”。就这样,皮草的叫法从上海传到中国香港,后来又从香港传回到中国内地。
然而,将“裘皮”“毛皮”称为“皮草”还有更为久远的渊源。清代黄世仲《廿载繁华梦》第二十六回中记载:“统共计木料、锡器、瓷器、金银炕盅、房内物件及床铺被褥、顾绣垫搭,以至皮草衣服、帐轴……”[2]从文献的记录来看,广东地区在晚清时便有“皮草”一词,其义为毛皮。因此,便有人质疑上述“皮草”一词来源的说法,认为“草”是方言中对某类东西的称谓,“皮草”即“皮类”。
不过,我们在这里也无需争论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因为现代人已将“皮草”与“裘皮”“毛皮”的概念等同。
四、皮革
在《汉语大词典》中对“皮革”一词有三种释义:其一是指带毛的兽皮和去毛的兽皮。这里的“皮”和“革”分别意为带毛的兽皮(图1-1)和去毛的兽皮(图1-2)。其二是指牛、羊、猪等动物皮去毛加工的熟皮。具有柔韧和透气等性能,广泛用于机器轮带、皮鞋、皮箱等。其三是指人体的皮肤。可以看出,“皮革”既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带毛的“皮”和去毛的“革”,同时也可以狭义地专指去毛的“革”,在我国裘皮行业里,通常“皮革”为第二种释义,将其等同于“革”,即指去毛的动物熟皮。
图1-1 芬迪(Fendi)裘皮服饰设计作品《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