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历程
基于对我国服装业发展过程的了解,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服装企业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产业形成期(1949~1978)
计划经济时期。服装企业自主权不大,产供销靠上级部门的统一计划与分配,服装行业没有形成活跃的市场,人们的穿着欲求被压抑到最低限度。
产业形成期以个体裁缝和小作坊为代表,1954年改造为集体所有制的缝纫社或合作社,再进一步演变为较大规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还有约4%为地方国营企业;计划经济体制下服装未被列入国家计划,企业分配不到布料,得不到国家投资;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工艺落后。
(二)第一次产业升级期(1978~2000)
市场经济初级时期,也可称为短缺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人们追求美的心态刚刚复苏,对衣着的需求量非常大。服装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供不应求,一时形成非常火爆的销售态势。因此,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一窝蜂地上马不会带来持续繁荣,当时的产品品种单一,易使市场饱和。经过两年市场饱和时期的考验,有些企业被淘汰。幸存的服装企业居安思危,不再满足于产品数量的单纯增长,积极调整经营思路,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次产业升级期的服装行业平均年递增速度达14%;服装产量从1978年的6.7亿件增长到2000年的100亿件,增长了15倍;我国服装在世界服装市场上占有1/5的份额,遍布世界220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的服装出口是1978年的50倍;1994年开始连续6年保持服装生产和出口世界第一,确立世界服装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三资服装企业发展迅速;1992年之后民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快速发展;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和企业。十余家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几百家超过亿元。
(三)第二次产业升级期(2000年至今)
完全市场经济时期。服装企业经历了市场的考验,渐渐成熟起来,尤其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服装市场化程度增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服装企业不仅面临自身结构、组织形式的变化,还要面对国内外服装品牌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只靠硬件设备的投入已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各企业纷纷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而调整产业结构;抓住入世机遇,提高出口服装设计水平,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强服装面料的开发研究;引入服装信息业,建立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从世界服装大国转向世界服装强国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