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艺上的昆曲:昆曲艺术视觉符号在家纺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初见昆曲

昆曲,也称昆剧,是我国现存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最能表现民族传统的剧种之一,2001年5月8日被载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张世界级非遗标签。就表演层面来说,昆曲艺术唱腔华丽、念白儒雅、演艺细腻、舞蹈飘逸、置景完美,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戏曲表演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极具意蕴的艺术瑰宝;从文化层面来看,昆曲艺术集诗词歌赋、散文小品、小说戏剧于一身,融文学、歌曲、舞蹈、美术、表演于一体,拥有多元而深厚的文化意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尤其是2004年以来,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策划、编排的青春版《牡丹亭》的世界巡演,以及2009年集全国七大昆剧院之力着力打造的青春版《红楼梦》的世界公演,使昆曲艺术更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文化情结,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其象征意义已远远大于它自身了。

昆曲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成化至嘉靖年间(1465~1566年)。一般认为,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钻研创造出了融南北曲诸腔于一体,并加以提炼的清丽细腻的水磨腔,即昆曲别具一格的声腔艺术。这种艺术,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而著称,在诞生之初就博得了文人雅士、贵族阶层的喜爱,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之一,并在其从繁盛到逐渐式微的过程中,对很多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作为戏曲表演艺术,昆曲自身由许多元素组成,包括唱腔、剧本、表演、音乐、化妆、服饰、砌末等。

昆曲的唱腔被称为“水磨调”,继承发展了南曲的唱腔风格与艺术成就,而且吸收融合了北曲宫调、平仄的严谨结构,节奏上出现了扩充音乐布局空间的赠板,演唱技巧细腻丰富,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发音的清准,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极为突出,形成了昆曲如江南水磨般细腻柔情、清丽悠远的风格特征。

昆曲的剧本是南戏的传奇和昆曲剧作家创作的,大多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剧本中的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艺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如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渔等,他们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表演,“歌舞合一,唱做并重”是昆曲的表演体系,是在唱段中伴以舞蹈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使演唱与身段巧妙、和谐地结合。

昆曲形成了以笛、管、笙、琵按节而唱、管弦相协的音乐体制,将弦索、箫管、板鼓三类乐器融合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承载力与表现力,创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为戏曲舞台组织调度及虚拟场景的气氛营造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根据不同的角色家门,昆剧的化妆方式、发型、头面佩戴都有特定的规范,妆面更要遵循严格的造型程式。昆曲传统化妆一般分生、旦妆与净、丑妆。生、旦化妆表现为肤色白净、红润,面貌端正俊秀,为“俊扮”;净、丑化妆也称涂面化妆,表现为用黑、红、白等色彩将原来的面目涂去,画上规定谱式的夸张图案,为丑扮,丰富的昆曲妆面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昆曲的服饰是以明代服饰为原型并经艺术加工而自成一体的艺用类服饰,主要包括有蠎、帔、靠、褶、衣五大类。不同类别在造型、色彩、图案、材质、款式等方面都表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色,最为突出的是舞台上白色水袖与演员舞蹈的完美结合,在一张一弛的线条美中诠释角色的喜怒哀乐。

砌末即昆曲演出时的道具布景,如潘必正所用的折扇、陈妙常所弹的古琴、关云长的大刀、杨贵妃宴饮的杯盏和出行的仪仗,包括用以表现特定环境的大帐、旌旗、高台等。昆曲砌末的使用秉承写意手法,以虚当实,在意蕴上与昆曲的传统雅致风格相一致。

可以说,昆剧是用演唱、舞蹈来视觉呈现的高雅艺术,恰如文学中的《红楼梦》、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国画中的《姑苏繁华图》、书法中的《兰亭集序》、建筑中的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