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艺上的昆曲:昆曲艺术视觉符号在家纺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妆面视觉元素

昆曲的妆面是指各行当的面部化妆。昆曲的行当分旦角、生角及净丑角三大类,其妆面也分生、旦的化妆与净、丑的化妆。

生、旦的化妆表现为肤色白净、红润,面貌端正俊秀的人,同一演员扮演不同角色或不同演员扮演相同角色时,其装扮规律相同,略施粉彩,以肉色、黑色、红色为主,突出眉、眼、唇、腮各部位的视觉色彩,较其他行当而言,相对素淡,属于俊扮。

净、丑的化妆,与俊扮相对,属于丑扮,是以变形、传神、写意的手法,用油彩勾出特定造型的角色,统称花脸。净、丑的化妆,具有明确地表现忠、奸、善、恶的指代作用,别具特色。

一、旦角妆面

昆曲旦角行当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又称四旦)、闺门旦(又称旦、五旦)、贴旦(又称六旦)和武旦。

(一)旦角妆面的造型特征

旦角妆面基本都是粉白的皮肤、提高细长的柳叶眉、由眉下至两颊晕染的红晕和红艳的嘴唇,并描绘眼线,统一用网巾把双眼微微向上吊起,成凤眼形状,额上与两腮贴片子,一共分为额上七个小片子和两腮两个大片子,并依据角色佩戴的头饰以达到装饰效果(表2-1)。这其中,旦角妆面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处境不同,在化妆上有一定的区别。以昆曲《牡丹亭》中的旦角形象为例,六旦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或是小丫鬟,因此,春香的妆面浓艳,眼睛较圆,眉心施一红点,展现出伶俐活泼的性格;闺门旦是富贵人家少女,为显示杜丽娘大家闺秀的大气,妆面素雅一些,眼睛更加细长;过去老旦的角色完全不施脂粉,称“清水脸”,现在老旦也做粉黛面妆,但用色最淡,且眉眼不多做修饰。昆剧对脂粉的使用比较严格,甚至同一剧本中的同一人物,因在不同场次中心情处境不同,也要求有不同的处理。

表2-1 昆曲旦角妆面的分类与造型特征


图2-2《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旦角戏以闺门旦(五旦)的戏更受关注一些,这类角色是昆曲表演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大都扮演美貌、含蓄又饱富情感的深闺少女或年轻妇人,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图2-2)、《玉簪记》中的陈妙常、《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等。这类角色形容艳丽、面色柔美,妆面以粉白为底,配以黛青色的柳眉、凤眼形细长眼线以及能很好修饰脸型的大小片子,加之层次渐染的玫红色腮红,表情含蓄、宁静,呈现出大家闺秀的优雅和淡定;在情感戏中,眼神婉转而略带羞涩,善极眉目传情,加之美轮美奂、随舞而微颤的头饰,呈现出极具特色而大美的视觉形象,是非常适合表现昆曲韵味、展现设计底蕴、契合受众情感的视觉元素。

旦角妆面的色彩使用红、白、黑三色的最纯净色,通过红、白主色调的对比来体现立体感,借乌黑的颜料画眉眼,鲜红的颜色画口唇来描绘五官的轮廓,把面部重要部位的色彩、线条归结在一定的图案中,白净的脸是对原本肤色的美化,用黛色描眉画眼改变了原本的眉形和眼形,黛色额饰强调人物表情,最终通过白色、黑色、红色之间的鲜明对比来呈现强烈的舞台效果和装饰意味。

(二)旦角妆面的符号语义

昆曲旦角妆面图形化的装饰形式,是中国古典女性美标准的体现。玉白的肌底上,花瓣状的鲜红唇妆,古典墨彩的黛色细眉,沿上眼边勾画的黛色眼线,以及结尾处的弧线上挑,都对眼型有很好的修饰作用,使眼睛看似变大的同时又平添妩媚之感,眼线与自下而上逐渐变浓的腮红相呼应,产生桃花媚眼的朦胧意味。眉眼整体向太阳穴方向上斜,勾勒出细长上翘的、极具中国古典美的凤眼造型。片子最早是古代中国贵族小姐生活中的装扮,后经简化被昆曲沿用,如今的旦角头妆是经清朝魏长生改良后的“梳水头”,在假发之外添加了珠翠头面,使旦角妆面更加美艳,成为极尽昆曲意味的符号。

旦角造型中的色彩凝聚了最具中国审美意蕴的文化内涵,妆面底色为白的主色调,黛色的眉眼、额饰,由白到桃红的粉彩渐变,既讲求鲜明的对比,也追求笔情墨韵、淡彩雅致,产生强烈的古雅气质,形成昆曲中旦角人物如玉、如瓷、如水般迷人的视觉美感。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是在深层意义上,达到了含蓄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风貌、气质、性格等内在素养的效果。

二、生角妆面

昆曲的生角妆面也属于“俊扮”,其行当分为官生(大官生、小官生)、小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和武生。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包括昆剧)将“末”行也逐渐归入“生”行,所以,生角行当又包括了老生、末、外三个家门。

(一)生角妆面的造型特征

生角妆面基本都是白底的皮肤、斜上入鬓的剑眉、统一用网巾把双眼微微向上吊起,成凤眼形状并适当描绘眼线,由眉下至两颊略染红晕,额部印堂有一抹呈“人”字形红彩,被称为“元宝”或“通天”,依据角色佩戴帽饰,帽饰之外,在额部露出一圈中心最窄、逐渐向两边加宽过渡的弧形黑色假发,与帽饰、妆面的白色底面形成对比,起到修饰五官、刻画表情的装饰效果(表2-2)。老生、末、外因扮演年龄较大者,其妆面略敷脂粉,不施或淡施印堂红彩,并根据角色年龄分别挂黑髯、参髯、白髯。

从视觉形象来看,昆剧生角最具表现力的角色是大官生(属官生行当)、巾生(属小生行当)、雉尾生(属小生行当)。官生是有权位功名的男性,大官生多为帝王、高官,非青年,妆面特点是玉白面色、剑眉、眉下至两颊红晕,印堂红彩较淡,是在两眉之间画一个连接的小桥,不要太高,因上部呈圆形,因此俗称“元宝”,带黑色髯口,配凤冠霞帔头饰,视觉形象具有很强的装饰与象征性。巾生多是风流潇洒的文士,是昆剧男角最受关注的行当,通常担任情感戏中的主角,皮肤白皙,齿白唇红,剑眉凤眼,画黛青色眼线,眉下至两颊略染红晕,印堂一抹红彩极其浅淡,配巾生帽,文雅谦和,一般与闺门旦搭档表演情感戏,丝丝入扣,缠绵悱恻。在家纺产品设计中,常常利用受众对生、旦角色形象的认知归属,将小生、闺门旦视觉元素结合来表现婚庆、情感类的主题。雉尾生头戴插有雉尾的紫金冠,面如冠玉,英姿勃勃,印堂的红粉重且长,被称为“通天”,能起到很好的提神作用,给人以阳刚之美。其表演不重武功而重气质,在做功和身段中显出英武之气,有一套过硬的耍翎子功,整体妆面形象和紫金冠帽饰等局部元素都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生角妆面的色彩与旦角妆面一样,使用红、白、黑三色的最纯净色,通过勾画形成图形化的妆面形式。白色为底,对原本肤色进行美化,黑色描绘眉毛、眼线,改变了原本的眉型、眼型,使其更具美感。眉下至两颊略染的红晕、印堂一抹红彩与白色主色形成对比,而红色的面积、位置、渐变浓淡则用来塑造妆面的立体感,帽饰下露出的黑色假发进一步提亮人物表情,使生角的整体妆面造型呈现出强烈的舞台效果和装饰意味。

表2-2 昆曲生角妆面的分类与造型特征

(二)生角妆面的符号语义

昆曲生角妆面图形化的装饰形式,是中国古典男性美标准的体现,玉白的肌肤底色。黛色剑眉,使角色英气十足;沿上眼边勾画的黛色眼线结尾处弧线上挑,对眼型有更好的修饰作用,使眼睛看起来更大,眉眼整体向太阳穴方向上斜,勾勒出细长上翘的凤眼造型,使人物增添儒雅、俊秀的气息;“通天”“元宝”的勾画,既具有装饰作用,也对角色身份做指示说明,雉尾生、武生画“通天”,以示其阳刚的品格;官生、巾生画“元宝”,以示其儒雅的风韵;穷生不做勾画,以示其落魄潦倒;佩戴的帽饰,平稳方正,额部露出的黑色假发,更好地衬托了角色的五官与表情,使生角妆面极尽昆曲意味。

生角妆面讲求鲜明的色彩对比与笔情墨韵,白色主色调,黛色眉眼和额饰,眉下至两颊、印堂处的红彩淡染,随口型而画的红唇,既赋予角色以血色活力,又呈现出淡彩雅致的古雅气韵,形成昆曲生角人物面如冠玉、风流倜傥、儒雅而阳刚的视觉美感。这种美感不仅体现为视觉上的形式美,更是含蓄地表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风貌等内在素养。

三、净角妆面

昆曲净角妆面与俊扮相对,属于丑扮。净角是指以油彩勾出特定造型的角色,统称花脸。昆曲的净角行当分为大面、二面、白面和邋遢白面,见表2-3。

表2-3 昆曲净角妆面的分类与造型特征

(一)净角妆面的造型特征

昆曲净角妆面由于满脸敷彩,故称花脸,装扮遵循“因人设谱,一人一谱”的规则,所以妆面造型极为丰富。净角勾睑要先勾眉,后勾眼窝,然后勾鼻窝嘴角,再添勾花纹,讲究构图匀称,色泽鲜明而线条流畅。

净角妆面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色彩及其语义的运用,妆面造型包括红、黑、花、白、紫、蓝、黄等各种色彩为底的脸谱,以红、黑二色为主,被称为红脸、黑脸。著名的“七红、八黑、四白、三和尚”之说,即是指昆曲净角的典型角色。七红是指如《风云会》中的赵匡胤、《三国志》中的关羽等七个红脸人物;八黑是指如《千金记》中的项羽、《三国志》中的张飞等八个黑脸人物;四白是指如《虎囊弹》中的鲁智深、《水浒记》中的刘唐等四个白面人物;三和尚是指包括《祝发记》中的达摩和尚、《西厢记·下书》中的惠明和尚、《昊天塔·五台》中的杨五郎和尚的净角重头戏,见表2-4。

表2-4 典型昆曲净角的角色与相关曲名、曲目

净角妆面(脸谱)用色极为讲究,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褒贬意义,指代人物及其品格特征。红色象征着豪爽、忠勇、稳健、耿直;黑色象征着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勇猛忠正;白色象征着阴险狡诈、专横毒辣;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绿色一般寓意为鲁莽,如占山为王的草寇类人物都使用绿色脸;黄色寓意人物骁勇剽悍或凶暴残忍;金银等颜色多用于神仙精灵或煞神鬼怪,象征着灵仙之气(图2-3),或是具有阴森恐怖之意。


图2-3《九莲灯·火判》中的火德星君

从妆面的图案形式来分,昆剧净角脸谱主要包括整脸、三块瓦脸、和尚脸、番王脸和象形脸等,见表2-5。这些脸谱依据人物个性特点而设置形象,底色具有一定的褒贬语义,细节刻画也都有一定的性格指向。如净角脸谱中的整脸,代表人物为《千金记》中的项羽,整张脸用红色涂面,是标准的整脸脸谱,仅用黑色勾勒眉毛、眼睛和鼻窝。用黑色勾勒出单凤眼、卧蚕眉,这样可以展示出项羽紧缩双眉的样貌,塑造他忧心忡忡的人物形象。额头上有两道弯的纹,是为了将“锁眉”这个动作深化,脸中间从脑门而下的那一道纹,在两眼之间的部位折了一下,也是为了深化“锁眉”这个动作。鼻窝处用黑色从鼻孔往下勾勒,使红脸显得更加得大,给人以更加震撼的感觉。

表2-5 昆曲净角脸谱造型特征

(二)净角妆面的符号语义

昆曲净角化妆是通过使用强烈鲜明的色彩与离形取形的造型夸张手法,在演员面部勾勒出各种不同的人物面貌,形成寓意深刻的图案样式,不仅对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有帮助,还具有揭示人物内心思想和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功能。如周仓额上画虾,表明他能识水性;钟馗脸上画蝙蝠,说明他昼伏夜出;赵匡胤头上抽象的“王”字,代表了天子的尊贵与权威;刻画《八仙过海》中的八仙形象,即把角色使用的法器作为代表刻画在面部,汉钟离的芭蕉扇,吕洞宾的长剑,何仙姑的莲花等,通过简单符号所表达的抽象意义来完成最终人物性格、身份的刻画(图2-4)。同时,净角妆面的色彩具有明确的指示和象征性,能够强化角色或威严刚直、或诡谲奸诈、或勇猛粗率的性格特征,使观众可以通过观察色彩来辨善恶,明吉凶,分出角色的忠奸好坏;色彩还可以指示人物的健康状态,如苍白蜡黄色是病态的典型代表。昆曲净角妆面是昆曲角色的性格与心理的图案化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符号意义。


图2-4 昆剧《千里送京娘》

在此要特别提一下京剧脸谱。虽然京剧脸谱最早源于昆剧脸谱,但是从近代至现代,随着京剧的发展,京剧脸谱获得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当代昆剧舞台上的很多净角脸谱需要向京剧借鉴。当然,昆剧表演一般还是以“三小戏为主”,“三小”就是小生、小旦和小花脸,在大多剧目中,净角是以配角的形式出现的。

四、丑角妆面

丑角即小花脸,包括昆曲中擅长正面人物的“小丑”和主攻反面人物的“付丑”两个家门。在现代,根据小花脸的技法手段,人们又将丑角分为“文丑”和“武丑”,前者以文戏为主,后者以武戏见长。

(一)丑角妆面的造型特征

昆曲丑角妆面的勾画特点区别于净角妆面的整体性,只在五官之间的一块较小部位用黑白两色勾画脸面,以白为底,用黑为边。基本形式以“腰子脸”(椭圆形、两端微向下)、“豆腐块”为主。其中,付丑的面部白块画过两边眼梢,小丑的面部白块只画到眼的中部,比付丑的小。从人物性格、品德来说,付丑大多是表里不一的坏人,常穿褶子、宫衣、袍,道貌岸然;而小丑则多是好人,在舞台上,有的以风趣可爱的姿态、率真的念白来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有的以矫健而不乏幽默的身手赢得满堂喝彩。小丑多短衣打扮(表2-6)。

表2-6 昆曲丑角妆面的分类与造型特征

(二)丑角表演的五毒戏

丑角行当所扮演的人物形象,往往都具有独特的表演要求,最具代表性的是小丑的五毒戏。关于五毒戏,一般是指昆曲丑角演员通过表演,形象地模拟五种有毒动物的形态,如《连环计·问探》中的探子模拟的蜈蚣,《雁翎甲·盗甲》中的时迁模仿的壁虎,《孽海记·下山》中的小和尚本无形似蛤蟆,《六月雪·羊肚》中张母的表演源于游蛇,而《义侠记·游街》中武大郎的原型则是蜘蛛。《义侠记·游街》中的武大郎以丑角应工,演员为了模仿其矮小身型,需双腿蜷缩,束缚身子在裙内作“矮子步”,完成“矮子拳”“矮飞脚”“矮虎跳”“双拌袖”“双折袖”等特殊的表演程式,以利于塑造独具特色的舞台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如图2-5所示。


图2-5《义侠记·游街》中的武大郎

(三)丑角妆面的符号语义

中国戏曲有“丑角无谱”之说。与净角相比,昆曲丑角妆面的确更为简单,化妆重点是在演员面部勾勒大小不同的白色豆腐块,但即便如此,丑角妆面依然具有塑造人物外部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功能。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妆面豆腐块画成一只老鼠的造型,与角色的名字、剧情都有关联,加之黑色的点缀烘托,塑造出人物獐头鼠目的外形,同时也对人物嗜赌、偷窃、不务正业的品性具有指示性(图2-6)。


图2-6《十五贯》中的娄阿鼠

昆曲丑角演员在不表演、不化妆的时候大多眉目端正,甚至非常俊朗,但是只要上好妆,开始表演,立刻五官移位,呈现出奇丑的面貌与丰富的表情,加之插科打诨的对白、风趣可爱的姿态、灵活而不乏幽默的身手,使丑角最终成为整个剧目的点睛之笔,所谓“无丑不成戏”,正是说明丑角在昆曲表演中的地位和作用。丑角妆面的白色豆腐块集中于五官部位,使用黑白两色烘托,刻意把角色变丑,提示观众这样的人物非高高在上的正面或反派人物,而是小人物,化妆本身就采用漫画式的造型手法,折射出幽默的色彩。同时,通过豆腐块的大小(是否过眼角),明确地告知观众角色是正面的小丑还是反面的付丑,化妆即具有人物识别的作用。丑角表演亲切而贴近大众,刻画的多半是幽默、机灵、滑稽、俏皮、猥琐、奸诈的人物形象,性格十分鲜明,在舞台上,与生、旦、净的表演相辅相成,产生雅与俗、美与丑相互交错的节奏感,使观众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