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工业经济管理辞典》有关纺织工业的条目
成稿于1984年,轻工业出版社《实用工业经济管理辞典》特约稿。无甚高论,仅是作较为科学的解释而已。
【纺织工业】以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和各种化学纤维为原料,加工制造纱、丝、线和各种织物的纺织工业部门。它主要包括棉纺织工业、毛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丝纺织工业、针织工业、纺织复制工业、非织造布工业和印染工业。
广义的纺织工业,还包括地毯、制毡、绳带的加工。但它不包括轧棉、洗毛、烘茧、麻类脱胶等纺织工业原料的初步加工。纺织工业各行业一般以织物及其染整制品为最终产品,但针织工业传统上延伸到服装等复制加工。
【棉纺织工业】以棉花或棉型化学纤维为原料,采用纺纱、织布设备,加工制造棉纱、棉线和经纬交织的棉型织物的工业。
棉纺织工业的纺部生产工序一般为: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在细纱工序之后,按产品用途再设置络筒、并线、捻线、摇纱、成包等工序。如果是纺制精梳棉纱,还需在梳棉和并条工序之间设置精梳工序。
棉纺织工业的织部生产工序一般为:络经—整经—穿筘—浆纱—织造—整理。如果是采用间接纬纱(不是由细纱工序向织部提供“直接纬纱”),在织造之前尚需设置“卷纬”工序。织造之前的制备经纱、纬纱的工序,统称为“准备”工序。
棉纺织工业的生产组织,可以是纺纱、织布分别设厂,也可以设置纺与织的全能厂。由于用纱行业多,棉纺织工业纺与织的生产能力,在一个工厂范围内不一定要平衡。棉纺织工业的规模,以细纱锭数为标志。至于工厂规模,一般在3万~10万锭的范围内,在我国,一般把5万锭以上、10万锭以下视为中型厂,10万锭以上为大型厂,5万锭以下为小型厂。
棉纺织工业是纺织工业最大的一个行业。我国现代棉纺织工业发端于清末“洋务运动”。19世纪80~90年代,先后出现李鸿章、张之洞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张謇在江苏南通县办的大生纱厂等。到1913年,已形成82万锭的总规模;到1925年,扩大为334万锭;1935年后,一直保持在500万~550万锭的总规模,是早期中国最大的产业部门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到80年代初设备规模已达1800万锭。
【印染工业】对纺织品进行漂白、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的工业。
狭义的印染工业,仅指棉布印染行业;因为棉布印染是印染工业的主体行业。棉布印染一般都是单独设厂,自成系统。而其他纺织品的印染大都不单独设厂,在习惯上不算作印染工业的一部分。
印染工业也称为染整工业。以棉布印染为例,最主要的工序是:烧毛、煮炼、漂白、丝光、染色、印花、整理及包装。棉布经过染色或印花之后,视需要采用化学、物理、机械等方法,进行防缩、防皱、阻燃、防水、柔软、凸凹花纹以至仿毛、仿麻、仿丝绸等“后整理”,这也属于印染工业的范围。
【毛纺织工业】以绵羊毛、山羊绒、兔毛、驼绒等动物毛或毛型化学纤维为原料,加工制造呢绒、毛毯、驼绒、长毛绒、毛线等毛纺织品的工业。
毛纺织工业的产品,分为粗梳毛织品和精梳毛织品两大类。毛纺织工业的设备、工艺,可分为粗梳毛纺和精梳毛纺两大系统。粗梳毛纺织厂和精梳毛纺织厂,从纺、织到染整,设备、工艺都有很大区别,一般都分别设厂。
毛纺织厂的工序配置,一般是纺织染全能厂,但也可采取纺纱集中设厂、织造和染整按产品专业化分散设厂的配置方法。
【麻纺织工业】以黄麻、苎麻、亚麻、大麻等韧皮纤维和剑麻等叶纤维原料,采用纺纱、织造、染整设备加工制造经纬交织的麻织物的工业。它包括三个主要行业:黄麻纺织业、亚麻纺织业及苎麻纺织业。这三个行业,工艺过程一般为:软麻、梳理、成条、并条、粗纱、细纱、捻线。这三个行业的设备、工艺有所不同,原料、产品也有所不同。
【丝纺织工业】又称丝绸工业,指以桑蚕茧、柞蚕茧为基础原料,生产蚕丝、绢丝、䌷丝和丝织品的纺织工业。它包括缫丝、绢纺、丝织、丝绸染整等四个行业。
手工丝绸生产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现代机器缫丝工业、绢纺工业和丝织工业、丝绸染整工业,最早兴起于18世纪的西欧。19世纪中叶之后,日本、中国的手工缫丝业逐渐为机器缫丝业取代。但丝织业和丝绸染整业由手工业转为现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则是20世纪20~30年代以后。
缫丝业,又称制丝工业,是指把桑蚕茧或柞蚕茧加工缫制蚕丝的行业。缫丝,一般单独设厂。制丝过程,包括混茧(并庄)、剥茧、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等工序。
绢纺业,指以下脚茧和缫丝业、丝织业产生的下脚为原料,经精练(脱胶)和一系列纺织机械加工,生产绢丝的行业。生产过程包括精练、梳绵(制绵)、前纺、精纺、合丝、捻丝、烧毛、摇纱(成绞)等工序。绢纺过程中的落绵,尚可利用来制成䌷丝,织制成“绵绸”。
丝织业,指以生丝、绢丝或丝型化学纤维为原料,采取经纬交织的方法生产丝织品的行业。生产过程包括织造准备、织造和织物整理。
【纺织复制行业】 指生产衣着以外的日常生活用纺织品的加工行业。
复制行业的产品品种,有各种毛巾、枕巾、浴巾、餐巾、毛巾被、床单、床罩、线毯、绒毯、童毯、手帕、头巾、帆布腰带、背包带、袜带、鞋带、松紧绳带、木纱团、宝塔线、绣花线等。
【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包括人造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两大类。
人造纤维的主要原料是木材或棉短绒,主要品种是黏胶纤维。其产品形态有人造丝、人造棉及人造毛等三类。用黏胶纤维制成的纺织品,其服用性能(吸湿性、透气性等)与天然纤维相仿,而且染色性能很好;但强度低于天然纤维纺织品。
合成纤维由于所用原料的化学成分、纤维结构的不同,可以衍化出许多品种。进行大批量工业生产的主要品种有:
(1)聚酯纤维。我国商品名为涤纶。国外商品名称有达克隆、特丽纶等。
(2)聚酰胺纤维。我国商品名为锦纶。国外商品名称有尼龙(耐纶)、卡普纶等。
(3)聚丙烯腈纤维。我国商品名为腈纶。国外商品名称有奥纶、开司米纶、爱克斯兰等。
(4)聚乙烯醇纤维。我国商品名为维纶。国外商品名称有维尼纶、可乐纶等。
(5)聚丙烯纤维。我国商品名为丙纶。其中涤纶、锦纶、腈纶是生产规模最大的三大合成纤维品种。按合成纤维的产品形态分则有长丝和短纤维两类。合成纤维的强力、弹力较好,不仅是优良的服用材料,而且广泛用于工、农业和国防、科学事业。
【化学纤维工业】采用化学方法,将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加工聚合制成纺织纤维的工业部门。它又分为人造纤维工业和合成纤维工业两大系统。前者,利用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作原料,制造黏胶纤维、醋酸纤维、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素纤维,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人造纤维工业,沿用至今。后者,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基本原料,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将乙烯、丙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化工原料加工制成化学纤维,称为合成纤维工业。20世纪50年代以来,化学纤维工业在世界范围高速发展。化纤在世界纺织纤维总产量(不包括麻)中的比重,到70年代末已接近50%。
【纺织机械工业】从事纺织、印染、针织机械制造的工业部门。由于化纤工业与纺织工业的关系密切,而且化纤抽丝设备在工艺技术上与纺织机械有某些共性,一般都把化纤抽丝设备制造也列入纺织机械工业。
纺织原料有短纤维和长丝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纺织机械工业生产的设备也有短纤维加工系统(棉纺、毛纺、麻纺、绢纺)和长丝加工系统(缫丝、化纤抽丝及加捻)两大类。织造设备(机织、针织)一般是通用的,既可以加工短纤维纱线织物,也可以加工长丝织物。
棉纺织、毛纺织、黄麻纺织、苎麻纺织、亚麻纺织、缫丝、丝织、绢纺等纺织行业,都采用专门的机械设备。苎麻纺和绢纺的机械设备比较接近,可通用。不同纤维制品的印染和织物后整理设备,有所区别;棉布染整、呢绒染整、丝绸染整、针织品染整,都有专门的设备系统。
【纺织染全能厂与单纺、单织厂】指纺织厂工序配置的若干基本类型。
纺织工厂,特别是棉纺织业、毛纺织业的工厂,其工序配置可以有如下六种组合方式。
(1)纺织染全能厂。它把纺纱、织造、染整这三大工序配置在一个工厂范围内。即包括从原料(棉花、羊毛)进厂到最终产品(印染布、成品呢绒)的全部加工过程。但纺、织、染的生产能力不一定匹配,一般是纺纱能力大于织造能力;染整能力的配置,更是比较灵活。我国毛纺行业的多数工厂,采取这样的配置方式。棉纺织行业,则仅是少数大中型厂采取这种配置方式。
(2)纺织厂。把纺纱、织造两大工序配置在一个工厂内,其纺纱能力多数大于织造能力。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多数工厂,采取这样的配置方式。
(3)织染厂。把织造、染整两大工序配置在一个工厂内,我国纺织复制行业的许多工厂,采取这种配置方式。
(4)单纺厂。无论棉纺、毛纺,都可以作这样的配置。生产针棉织品专用棉纱和针织毛线的工厂,更宜于采取这种配置方式。
(5)单织厂。几百台织机的色织布厂,几十台织机的毛织厂,最适宜于采取这样的配置。
(6)印染(染整)专业厂。棉布印染,一般采取这样的配置。色织布整理,呢绒染整,也可以采取这种配置方式。
纺织工业这六种工序配置方式,可以适应各行各业的不同特点和各类产品生产的不同需要,做到生产组织经济合理。
【前纺与后纺】指棉纺厂的前道工序和后道工序。棉纺厂从开清棉、梳棉、精梳、并条到粗纺工序出粗纱,统称为前纺。它的作用,是把原棉开松、除杂,混合均匀,把纤维梳理平直,制成棉条,并把棉条抽细(牵伸)和适当加捻,纺成粗纱提供给后纺。大中型棉纺织厂的前纺部分,一般都分设二三个车间。小型或中型偏小的棉纺织厂,或是设置几个纺部的大中型棉纺织厂,前纺往往也就是一个大车间。
后纺,主要是指细纱,也可以广义地统称从细纱开始的纺纱的后半部工序。它的作用,是把粗纱进一步牵伸、加捻并把纱线卷绕在筒管上。然后,按棉纱的用途,或是以单纱形态做成绞纱或筒子纱,或是加工成双股(或三股)的合股线。
【棉纺锭年产量】指每个棉纺锭子(环锭)一年的生产总量,单位为英制的件。可以是一个工厂、一个地区的统计平均数,可以是全国的统计平均数。锭年产量,可以求混合数或折合数(折合到公制29号即英制20支棉纱的生产水平)。混合锭年产量用以估算全年生产棉纱的产量,折合锭年产量用以比较年与年、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水平。所谓混合数的锭年产量,是指不分棉纱号(支)数,而是简单的以各种棉纱的混合总产量,除以开工运转的纺锭总数。但在进行统计分析时,也应联系平均纱支以求可比性。锭年产量不是国家的考核指标,计算也不甚精密,但能集中反映棉纺工业的设备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对于纺织工业生产能力与产量计划的综合平衡的匡算,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上一年在1000万纺锭,平均纱支为公制22号(英制26支)的情况下,锭年产量为0.9件,而产品质量比较稳定。这样,在规划下一年度1100万纺锭的产量指标时,如果平均纱支变动不大,就可以有把握地安排为990万件左右;而如果平均纱支有所提高或降低,就相应地调低或调高锭年产量匡算数。
影响棉纺织工业统扯锭年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细纱千锭时产量,每年开工天数,每天开工班次和实际运转时间。
世界各国棉纺织工业的锭年产量水平相差很大。我国纺织工业部门比较重视设备生产率,且开工率很高,多年来在平均纱支为25~27英支[1]的情况下,锭年产纱量(混合数)统扯达0.9件左右。这在世界各主要国家棉纺织业中是最高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棉纺织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锭年产量一般在0.4~0.6件的范围内。
【棉纺每万锭需梳棉机台数】指每一万纺锭所需配备的梳棉机台数,即棉纺织厂细纱机与梳棉机的配比。这是棉纺织工业一个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梳棉是前纺的关键性工序,需要配备的机台多了,不仅投资多,而且占地面积大。决定梳棉机配备量的因素是:梳棉机本身的生产率(台时产量),生产的棉纱纱支粗细(平均纱支)和对棉纱的质量要求。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在梳棉机台时产量(20支左右的中支纱)一般为4~5千克的情况下,每一万棉纺锭一般需配置梳棉机50台以上。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我国新建的棉纺织厂或经过技术改造的棉纺织厂,梳棉机台时产量(中支纱)已提高到20~25千克。相应地,每一万纺锭需配置的梳棉机,减少到18~25台。从而,大大节省了基建投资,并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节约用电。但梳棉机的配台数并不是越低越好;把配比卡得太紧,会影响棉纱、棉布的质量,同时,会使一个厂在安排生产时对棉纱品种没有必要的机动余地。
【纺织纤维】指具有一定的强度、长度和细度,柔软而有弹性,化学、物理性能稳定,适合于制造纺织品的各种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就纤维的长度分类,有短纤维和长丝两大类。如果是短纤维,作为纺织纤维,长度(主体长度,平均长度)一般在20~200毫米的范围内,并要求有一定的抱合力。适合于纺织的天然纤维,有棉花、黄洋麻、亚麻、苎麻、剑麻等植物性纤维,以及绵羊毛、山羊绒、驼绒、兔毛、桑蚕丝、柞蚕丝、绢丝等动物性纤维。适合于纺织的化学纤维,主要有再生纤维素类的黏胶纤维,以及化学合成类的涤纶(聚酯纤维)、腈纶(聚丙烯腈纤维)、锦纶(聚酰胺纤维)、维纶(聚乙烯醇纤维)等。
世界主要纺织纤维(化纤、棉花、羊毛)年产量,70年代末已接近3000万吨。其中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之比为52∶48。70年代,世界棉花总产量为1300万~1400万吨,主要生产国为苏联、美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巴西、埃及、墨西哥等。羊毛总产量(净毛)为150万吨左右,主要生产国为澳大利亚、苏联、新西兰、阿根廷、中国、南非等。蚕茧总产量为40万吨左右,主要生产国为中国、日本、印度、苏联、南朝鲜。50年代以来,化学纤维在纺织原料构成中的比重迅速上升,70年代后期年产量已达到1400万吨左右。
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统计,对“纺织纤维”总产量往往只统计“服装用纺织纤维”,而不包括其制成品主要用于工业、运输业的黄洋麻纤维和聚烯烃纤维。
[1] 1英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