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大国崛起历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大纺织”上、中、下游即“化纤—棉、毛、麻、丝纺织各行各业及针织业—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普遍景气、先后起飞;以此为基础的中国纤维产业链之完整、强劲,独步当代世界

纺织工业的主体棉、毛、麻、丝纺织各行各业的普遍持续发展,上面已经说了。“大纺织”上游的化纤行业,下游的三大终端产品行业,同样是大发展局面。

借鉴日本“纺织业办化纤”的成功经验,中国纺织工业领导机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开始“自己动手”办化纤制造业了。20世纪50年代,从无到有形成年产1万吨的小格局。60年代,从1万吨发展到10万吨。70年代,纺织系统以巨大的魄力大规模建设以石油为起始原料的合成纤维工业。相继建成上海(金山)石化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四川(天然气)维尼纶厂、天津(大港)石油化纤总厂、仪征化纤、平顶山(轮胎)帘子布厂六个现代化大型化纤企业。当时在国务院主持全国经济工作的李先念副总理曾富于风趣地勉励钱之光老部长:“在把中国化纤生产能力搞到100万吨前,不能去见马克思。”老部长以“100万吨化纤”为目标,为之殚精竭虑十几年,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得到巨大收获,达成100万吨的目标。关键之战大捷。其后就相继出现了1995年320万吨、2000年695万吨、2005年1665万吨、2008年2405万吨等一连串令业界以至国人欢欣鼓舞的化纤年产量统计数字。

“后来居上”,当年的激励话语成为了事实。从1998年中国化纤制造业以年产510万吨首次超过美国(化纤工业主要发源地)居世界榜首后,到2008年已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2008年全国化纤制造业总产能达到2712万吨;这一年的化纤总产量(2405万吨),占全世界总量的57%。这就是说,中国化纤工业的产能、产量业已“半天下”。

“大纺织”下游三大终端产品行业,是在棉、毛、麻、丝纺织各行各业打下雄厚基础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定下发展战略并开始迅速起飞的。服装制造业和家纺行业的起飞,最令国人振奋,其效果也最大。

“大纺织”行业序列中的针织工业,实质上也是服装行业,但长期以来局限于针织内衣和袜子,对中国社会的消费结构影响有限。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休闲服装大流行带动下,曾长期被视为“小行业”的针织业不仅“起飞”了,而且发展的实力惊人。到2007年,仅规模以上针织企业就已多达6600多家,从业人员多达130多万。主营业务收入高达2400多亿元;同年,仅出口针织服装一项即达207亿件,548亿美元。

更大的变化,是原来长期处于手工业发展阶段的机织服装制造业。1986年,国务院121次会议在讨论纺织工业进一步发展出口创汇时,决定将服装制造由轻工业系统划归纺织系统,整合为上、中、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链。由此,服装制造业正式纳入大工业生产的轨道。在此之前的1985年,全国服装企业有2万多家,但服装产量仅16亿件(不含针织服装,下同)。实行这一新管理体制后五年间(1986~1990年),恰逢城乡人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服装出口激增的新形势,全国服装企业迅速增加到35000多家,服装年产量倍增,达到32亿件。

此后近20年间,这个新兴工业部门顺风顺水,出现了难以想象的发展速度。到2007年,将机织服装与针织服装整合在一起的一组统计数字是:全行业年产服装512亿件,其中机织服装178亿件,针织服装334亿件;全国服装出口976亿美元,其中机织服装427.7亿美元,针织服装548.3亿美元。

至于家用、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业的发展,可以从下面两组统计数字清楚地看出来:

2007年,全国家纺行业产值达到7900亿元,家纺产品出口总值达到215.6亿美元。

产业用纺织品总产量,由1988年的53万吨上升到2007的544.3万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纤维加工总量占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由1988年的8.2%上升为2007年的15.4%。

棉、毛、麻、丝纺织产品一应俱全,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终端产品门门叫得应,纤维原料供应方面有居世界首位的本国、本系统的化纤行业提供强大保障,新厂建设、老厂技术改造可以指望得到本系统直属的纺机制造业的支持、配合。正是这样的一条实力雄厚的产业链,使中国登上了“纺织大国”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由此造成的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纺织工业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确确实实成了纺织品和服装的“世界工厂”,出现了“衣被天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