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大国崛起历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国人民纺织品消费正由“温饱型”走向“小康型”

成稿于1986年7月。发表于1986年7月18日《中国纺织报》。

当时,《中国纺织报》刚刚正式创刊。作为总编辑,职责所在,组织了一整版文稿,歌颂结束“十年动乱”后10年间纺织工业的新发展。除执笔起草社论外,还以记者名义并以笔名撰写新闻稿。

与此文配套发表的还有社论《纺织工业新起飞的启示》。两文配合起来,全面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纺织工业欣欣向荣的状况。

当你漫步在祖国各地繁华的大街上,人们那款式新颖、绚丽多彩的衣着,会使你赏心悦目,会使你联想到近十年来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纺织工业的可喜进展。

人们当还记忆犹新,十年动乱时期,我国城乡人民的服饰曾是多么单调!由蓝、灰和军绿这“老三色”构成的群众场合画面,几乎成了那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当然,还得加上由布票和纺织品统购统销构成的“低消费”状态的延续。

粉碎“四人帮”将近十年。这十年,跟十年动乱时期对比,纺织生产和我国人民纺织品消费水平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就这个问题,与纺织部有关司局广泛交换了意见,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得出的总概念是:“文革”后的十年,我国城乡人民的衣着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正在由“温饱型”稳步走向“小康型”。尤其是1983年末以来,全国取消布票,棉布敞开供应,标志着大宗纺织品长期以来供不应求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纺织品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十年来,纺织纤维的年人均耗用量从2.56千克提高到4.03千克,增长57%。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消费档次也在提高。

在纺织纤维消费总量中,化学纤维的比重从9.4%提高到27%,羊毛从2.7%提高到4%,棉花从88%下降到66.7%。

主要纺织品人均消费量:棉布从7.86米增加到11.67米,增长48%;呢绒从0.06米增加到0.29米,增长3.83倍;毛线从0.02千克增加到0.09千克,增长3.5倍;针织内衣裤从0.66件增加到1.38件,增长109%。各种纺织品在“文革”后十年内增加的人均消费量,都远远超过了“文革”十年间的增加量。

适应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纺织工业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1976~1985年,纺织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2%。在总产值中,毛纺织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从6.2%提高到8.8%,棉纺织工业产值比重从79.6%下降到67.6%。各种中高档纺织品的产量都以较大的速度增长。一些中高档产品的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为:涤纶混纺布24%,针织绒28%,粗纺呢绒22%,毛毯16.6%,苎麻布20%。中长纤维织物、化纤针织品、合纤长丝织物、装饰织物、服装的产量和消费量,增长幅度更大。

纺织生产的迅速发展,为四化建设和美化人民生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