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30年:奠定“纺织大国”的基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末的50年间(1949~1999年),中国纺织工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了大发展,到后来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纺织大国”。如果以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1978年为历史分期,那么,前30年的总清单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按部就班进行调整和建设,整个纺织工业的规模大体增加了四倍,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温饱生活水平的衣被供应问题。
前30年,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轨迹是:经过三年恢复时期和四个五年计划,采取计划经济的办法,尽全力扩大棉、毛、麻、丝纺织各行各业的生产规模,增加各类纺织品的产量,努力保障全国人民对衣被的基本需要,并挤出一些高中档产品投入世界市场换取外汇。同时,强调通过发展纺织工业,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提高城镇居民的就业水平。在这30年间,尽管曾遭受“大跃进”和十年“文革”的消极影响,历尽坎坷,终究还是大踏步地前进了。特别是在纺织工业总规模扩大四倍的情况下,全国穿着类商品零售额由新中国成立初的50亿元上升为280亿元左右。虽然在用布票进行计划供应、限量消费,到后来终究基本上解决了“人民衣被甚少”的大问题,并奠定了“纺织大国”的基础(各项主要数字见表1)。
表1 1949~1978年纺织工业各主要经济指标对照表
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纺织工业的重大进展还反映在:
1.基本解决了纺织工业合理布局的问题 旧中国的纺织工业从发生、发展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70年间,畸形集中在沿海三省(江苏、山东、辽宁)、二市(上海、天津)。1949年,全国500万棉纺锭中,84.4%集中在这三省二市,仅上海一地就集中了236万锭。毛纺织工业,90%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几个沿海城市。针织工业,80%的机器设备集中在上海、广州二市。这一很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不仅对纺织工业的发展不利,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都会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就针对这一情况明确提出,棉纺织工业要向内地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在“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同时,大规模地开展了中西部省、区的纺织工业建设。棉纺织工业,集中力量在原料资源、交通运输、工业协作条件较好的关中、中原、冀中平原建成了西安—咸阳、郑州、石家庄、邯郸、北京等总规模达200万锭左右的新基地。并先后在武汉、太原、合肥、芜湖、南昌、南京、杭州、成都、黄石、沙市、洛阳、安阳、乌鲁木齐、济南、潍坊等地建设了一大批颇具规模的棉纺织、印染工厂。这些地区后来都形成了中小型纺织工业基地。到70年代后期,北方五省(鲁、冀、豫、晋、陕)拥有的棉纺锭已占全国的一半。在工业布局作如此重大调整的情况下,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的杭州、宁波,辽宁的大连、营口,山东的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的纺织印染业,充分发挥技术和经营优势,同样发展得红红火火。
在有计划的安排下,毛纺织工业着重在中西部羊毛产区建设新厂,逐步形成了兰州、呼和浩特、西宁、咸阳和新疆北部等毛纺织新基地。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毛纺织工业已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分布最广泛的一个行业;沿海地区和内地省、区毛纺锭的比例调整为2∶1左右。麻纺织工业,先后在黄麻产区的杭州、蚌埠,苎麻产区的株洲、益阳、都匀、铜陵,亚麻产区的哈尔滨等地建成现代化麻纺织工厂,形成了以“就原料”为特征的麻纺织工业布局。丝绸工业,从高度集中在江苏(苏南)、浙江、广东、辽宁、上海四省一市,逐步演变为四川、浙江、江苏、辽宁、广东、山东、上海“七雄”竞争的格局(七省市蚕丝产量占全国90%以上,丝绸产量占80%左右)。至于针织工厂和中小型棉织厂,由于投资少、产品易于就地销售,到后来更是形成了全国各地星罗棋布的格局。总的来说,经过二三十年的“在发展中逐步调整”,到70年代后期,中国纺织工业已基本做到了合理布局。
2.逐步完善了纺织工业的行业结构,造成了在世界各国纺织业中行业最齐全的优势 中国纺织工业这一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状况,也反映了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它包括:
(1)在丰富、发展纺织工业的原料资源方面,跟上世界范围的大趋势,着手发展化学纤维工业,并初步奠定基础。
(2)适应纺织工业大发展的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实力可观的纺织机械工业和纺织器材工业。
(3)棉纺织印染工业作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主导行业发展很快,但在纺织工业部门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87.8%降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75%以下,而毛、麻、丝纺织和针织的比重则显著上升。
(4)纺织系统各个行业内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派生出许多小行业如毛巾、被单、绗缝被、羊毛衫、拉舍尔毛毯等。
产业结构的这些调整,不仅使中国纺织工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产业部门,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建立了几十个科研院所和颇具规模的高等院校,形成了相当雄厚的科技开发力量和人才培养体系
4.在纺织工厂的管理方面,特别是技术管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制度 中国纺织工厂的运转管理、工艺管理、操作管理、设备管理、原料管理、质量管理等,都在这个时期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