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吴文英
20世纪下半叶的50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值得自豪的50年。
如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为历史分期,由此上溯到1840年,在中国近代史时期的整整110年间,纺织工业作为旧中国最先发展、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以棉纺织业500万纱锭、毛纺织业13万纱锭、棉纱最高年产量245万件(每件400英镑)、棉布最高年产量28亿米的总规模作了百年历史终结。
而在这以后的50年,即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情况又如何呢?
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等纺织加工各行各业,生产能力增长少则七八倍,多则二三十倍。棉纱年产量达到近3000万件。布的年产量达到二百几十亿米。
新兴的化学纤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年产四百几十万吨的巨大规模。
新兴的服装工业,达到了年产机织服装近百亿件的规模。
作为“大纺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纺织业逐步发展壮大的纺织机械工业,现在无论在制造能力还是科技水平上,都达到了可以保证纺织、服装、化纤等各行各业专用机器设备,基本立足国内。
由于纺织工业的大发展,结果是:50年间,在全国人口增长1.2倍左右的情况下,棉布“人均分得量”上升到20米以上。曾在许多年间困扰中国政府的“人民衣被甚少”,因而不得不用发布票的办法来保障供给、限制消费,已成了遥远的过去。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纺织加工各行各业都已面对买方市场。在以2/3的产品供国内消费的情况下,城乡市场纺织品供应都相当丰富,甚至出现供过于求的种种景象。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期望的“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在华夏大地实行社会主义四十几年之后,已成了世界公认的事实。在这同时,以1/3的纺织产品出口外销,它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品出口国。
中国许多经济统计数字往往经不起“按人口平均”的分析对比。然而在纺织业,即使论“人均”,许多数字(例如棉布年产量)也可以进入世界前列。
应该指出,这个巨大进展,来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使在成功地恢复国民经济、顺利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样的好形势下,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也不得不发布票实行计划供应限制消费。
20世纪50年代安排巨大基建投资建成西安—咸阳、郑州、石家庄—邯郸、北京等纺织工业新基地,建成几十个大中型纺织厂。在全国棉纺织业总规模扩大到1千万锭的情况下,1960年前后遭遇棉花减产的重大挫折,一度连保证全国人民每人每年购买七八尺棉布都成了问题。
直到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那句“要为人民衣被甚少着想”的名言,还在纺织工业系统作为政治动员口号经常在引用着。各级政府年复一年地提倡种棉、种麻、养蚕、养羊。纺织系统年复一年地在几百万职工中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和劳动竞赛。国家在百废俱兴、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拨发巨资先后建成上海金山石化、辽阳石化、天津化纤、四川维尼纶、仪征化纤等大型化纤企业。纺织工业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即使如此,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纺织工业部门还在为解决全国10多亿人民群众温饱问题而奋斗着。
20世纪最后20年间,由邓小平理论创造的中国社会大环境,使中国纺织工业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大批高素质、高竞争力的纺织企业、服装企业、化纤企业、纺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迅速崛起。
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大量海外资金注入中国纺织工业,并使中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大循环中迅速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理论的贯彻,科教兴国的国策在产业部门的落实,促使中国纺织工业以空前规模引进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并以空前规模自力更生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纺织工业的总体水平已令世人刮目相看。
社会对价值规律的普遍尊重,引导棉花等纺织原料生产与纺织业同步发展,连年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
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结构逐渐形成。乡镇纺织企业和股份制纺织企业迅速崛起,私营纺织企业有所发展,从而结束了纺织工业发展(及其充实、提高)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局面,开辟了纺织工业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现代企业制度的导入,逐步改变了政企不分的现象,广大纺织企业真正走向自主经营。结果是,一大批真正的企业家出现了,一大批超速成长的成功企业在这个传统产业部门涌现出来了。
还必须着重提及纺织系统的最终产品行业——服装业。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20世纪最后20年间,在“成衣工业化”的产业政策引导下,现代服装企业在“大纺织”格局中已居重要地位。结果是,不仅迅速改变了国民生活方式,使之跟上现代社会的节奏,而且催化出了一个年销售额(包括国内市场和出口总额)几千亿元的新兴行业。
新中国纺织工业50年的历史,是辉煌的。这一段辉煌历史,应该如实、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编纂《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纪录·纺织卷(1949~1999)》的客观需要和客观条件。
《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纪录·纺织卷(1949~1999)》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纺织工业50年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在这部历史文献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它的伟大成就,也可以看到它是如何从艰难曲折的历程中开拓奋进的,更可以看到它经过目前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进军的坚强步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们衷心希望奋斗在纺织工业战线上的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从这部历史文献记载的纺织工业发展业绩和成功企业的经验中,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走向成功之路。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