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织系统自己造专用机器设备,而且是造棉、毛、麻、丝纺织和印染、针织、化纤等“大纺织”一应行业的成套机器设备。成套地研制,成套地实现国产化,成套地一次又一次升级换代。从而在根本上取得了纺织工业生产、建设的主动权
18世纪由棉纺织工业引发的英国产业革命,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一系列纺纱机、织布机、针织机的发展、推广和应用。旧中国纺织工业在20世纪前、中期已发展到一定规模,但70年时间仅发展到500万棉纺锭,只相当于当时立国不久的美国棉纺织工业四分之一的规模。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吃亏在中国不能造纺织机器。从英、美、比利时、瑞士、日本买纺织机器,不但建厂费用高昂,还往往很费周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要大规模建设纺织工业,如果依赖进口机器设备,纺织工业限于基建投资只能放慢发展步子。不仅如此,在国内机械工业制造能力还很薄弱而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如果依赖机械工业提供纺织工业的机器设备,势必也会影响纺织工业发展速度。正是基于这些考虑,纺织工业部毅然作出了本系统自己造成套纺织染设备的战略决策。将纺织系统一些小机械厂和一批大型纺织厂的机修力量组织起来,适当进行一点工业重组和填平补齐,迅速形成了制造成套棉纺织设备的初步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初显身手,造出五套棉纺织设备,用于武汉、郑州、咸阳、邯郸、乌鲁木齐等地一批中型棉纺织厂的建设。“一五”“二五”时期大显身手,造出300多万锭成套纺织设备,用于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咸阳、北京等“纺织城”的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赞许、支持下,纺织工业部这个颇为“另类”的大战略,从此成为了定论,一直实行至今。
纵论“纺织大国崛起”。
在其后的岁月里,纺织机械制造业成为“大纺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纺织系统每年都进口一些新型纺织、染整设备和服装、化纤设备。实事求是,从来不把引进新型设备、技术与自力更生为主解决纺织、染整、服装、化纤设备问题对立起来。而是学创结合,不断地实现国产设备的升级换代,使之适应纺织工业现代化进程。正是这一业已实行了60年的发展战略,造成了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到1亿棉纺锭、近400万毛纺锭和3000吨化纤产能的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