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的那些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0章 村里最有出息的年轻人三

村里的王莹,今年快三十岁了。她是九零后生人,她是村里后趟街王二家的二女儿。

提起村里的王老二,王玉祁,他是投奔他的姐姐这里来的。他的姐夫就是村里徐粉匠的大儿子,他的姐姐王玉琴把他和他的大哥从绥化农村老家迁到了我们浩良河村,他家就住在后趟街,那里靠后大道,离村边的公路很近。

王老二和王老大都会瓦工手艺,来我们村里时,也靠瓦工的手艺挣钱。刚搬到我们村里时,租小谷家的房子住,与我母亲家成了邻居。

那时候,我也常去母亲家,王二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王老二刚搬进村子时,家里条件不好,王老二的媳妇又有肺炎病,很少看见她出门,王老二的媳妇我见过她几次,都没有机会与她说话的。王莹的妈妈大个儿,瘦瘦的,长相一般,她过日子很仔细,在家里看着她的几个孩子,那年她的小儿子才满周岁多,刚学会走路。她的几个孩子都挨肩,大女儿与二女儿王莹差两岁,她们家刚搬进村子时,也没有地,吃菜都是她姐家管着,有时她家的房东也把种的菜给她家吃些。王老二与王老大就在水泥厂找点瓦工的活干。

王莹妈妈一到冬天就犯肺病,有时,气喘困难,她每次嗑肺都半天喘不过气来,脸憋得通红,脖子也通红,看她的样子真的是很难受又遭罪啊。

王二家在我们村里属于外来人口,那时都是暂住户。王二当时很年轻,也就三十多岁,村里人有一些小伙找他帮忙,他都是很热心的去干的。为了赢的村里人的好评,他在村里,帮村民们忙这忙那的。都不闲着,村里人为感谢他,就把家里的菜送给他,所以,他家的吃菜都是大伙公着呢,

我母亲家里要盖砖房,在自己家里的庭院里,那是准备给两个弟弟娶媳妇用的。父母亲商量着就雇佣了王二和他的大哥,他们在母亲家的院落里盖起了四大间的房子。我母亲院里的四大间砖房现在由我们住着呢,我的弟弟后来在水泥厂买了楼房。可两个弟弟当时结婚时都住在那里,他们在那里住四五年呢。

王二家最小的儿子四岁时,王二的媳妇就离开了他们,王莹的妈妈去世那时,留下了三个长不大的儿女,王二难过得要死。一度消沉,整日买酒醉,事隔好长一段时间,他的情绪才好些了,三个可怜的孩子没有了妈妈,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啊。

王二的母亲,王莹的奶奶来家里经管这三个孩子。王莹的爷爷早就去世了。王莹的奶奶也是个头矮的女人。可她很能干,她的二儿媳妇去世后,老太太就到他儿子身边,帮他看护孩子。

这三个孩子也很听话,都开始念书了。大姐王丽没有念完小学就不念了,而王莹也就念了四年级,也不念了。属大胜子念书多,刚好把初中读下来了。

王莹是很懂事的孩子。她像她的奶奶,个头矮,瘦瘦的,小刀条脸,王莹虽然瘦小,可身体还好,我们常常看见她去地里挖野菜,她的大姐在镇上的饭店干了几年,而王莹就在家里帮她奶奶干家务活,

王莹性格稳重,说话慢声细语的,声音可细了,而王丽长得团团脸,又比王莹白净,个头也比王莹高,

老王太太功劳不小啊,她的孙女,孙子在她的看护下,都长大了,都出息成大姑娘和小伙子模样了,

王二家里的生活和日子也渐渐的好起来了,在我们村里分了房号,盖了四间大砖房,王二又娶了一个带孩子的媳妇,那个媳妇带来一个十多岁的大姑娘,后来与王莹她们相处得很好,王莹的后妈,她们都叫她婶,她的这个婶子是死了丈夫的女人,也是绥化老家的,与王二很合心也很合脾气。

王丽和她婶带来的那个女孩后来都嫁到木良村了,那里离我们村就隔条河,很近的。

而王莹嫁给了村里大于子家的二小子,大于子死后,媳妇改嫁了,大儿子在村里买了房子,结婚后分家自己过了,王莹和二小子住他老妈的三间草房。

王莹虽是九零后生人,今年才不到三十岁,她现在已经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了,当姑娘时,她就知道干活,在家里默默无闻的干活,成家以后,更是能干了,为了自己的小日子能过得越来越好,她与二小子,拼命的干活,种着家里的地,她家有旱天地有水田地。都在村子的西边挨化肥成水库很近,种水田,取水很方便,

家里有水泵,可以浇地,给水田地灌水,王莹与老于二小子起早贪黑的在地里滚打滚爬的,种稻田地是很麻烦的,春天育苗,插秧,施肥,除草,打药,割地,打稻子,收稻子,都是一道工序连一道工序的,王莹本来瘦弱,个头又矮,可为了自己家业,为了让日子过得有钱,有条件,她与二小子努力的干着,年轻一代人中,这小两口子可是真能干活啊,王莹家里生个女孩,两个人商量不要二胎了。自己的孩子由王莹的婶子看着,种地时,就去地里干活,王莹很勤快,我们在村子里有时就看见她们两口子上地,有时很晚才回家的,

二小子比王莹大几岁,体质很好,他也特别疼王莹,对王莹很关心,村里的年轻人,像她们大小的,有的还没有结婚,还在外面混日子呢,而王莹与于二小子那可是能干啊,如今,她的女儿都念幼儿园了。王莹与二小子结婚快十年了,王莹会过日子,不舍得吃穿,她自己说,每天种地,也穿不上好衣服的,身上有穿的就行了。她与二小子就知道存钱攒钱。

这两年,我们的镇上又盖了好多大楼,二小子为了孩子念书方便,就在街里买了楼房,冬天在楼房里住,因为冬天取暖方便。住平房,在村里冬天还得烧炉子,现在去山里坎柴禾很费劲,林场都不让进山,所以,我们农户捡点烧火棍都很难,家里有钱的人家,也都在街上买楼了,种地时再回来种,王莹两口子就是这个想法,春天到秋天都在村里住,冬天去楼房住,

年轻一代人,像她们这样的苦干,吃辛苦,懂得过日子的很少,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还有没成家结婚的,每月在外瞎胡混,挣的钱不够花的,有时还管老人要钱花,这样的孩子在我们村里有的,比起王莹来,真是天地之差啊。

羡慕别人的日子过得好,其不知道别人付出的可能是无法想象的辛苦啊,没有辛苦何来甜?这是很现实的了。希望他们的小日子越过越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