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伦理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相关研究成果述略与本书主旨

西周金文的研究与本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的“述略”当兼涉这一领域。

(一)西周金文的相关研究状况

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在考释铭文、对器物所作的分期分域研究、利用金文资料阐述历史等方面皆有重要建树。

杨树达的《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主要解释两周铜器铭文,参考前人的解说,将铜器铭文与经史相印证,解释文字深入细致,考释文字比较准确、精到,不少地方超过了前人。

日本学者白川静的《金文通释》〔(神户)白鹤美术馆,1962—1984年〕,汇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主要青铜器,包括铭文、索引、图像、考释,而以考释为主。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凡涉疑难解释,广征博引诸家之说,或择善从之,或另陈己见。

李学勤的《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或涉及两周器铭释读,或从金文的角度研究社会文化、政治、思想,颇多新意,极富启发。

以上金文考释、综合性研究类著作,为我们的考释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对我们的研究予以了方法上的启迪。

(二)西周伦理思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对西周伦理思想的研究,可追溯到汉代以来的经学研究。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为《诗经》《礼记》《周礼》《仪礼》所作的笺注,唐代孔颖达、贾公彦为之所作的疏;西晋时人博采当时所传的各家《尚书》训注,加以本人创见而作《书传》详见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4—366页。,唐孔颖达为之作疏;西晋时杜预、三国时韦昭分别为《左传》《国语》所作的注,为我们今日理解古代典籍中所见的西周伦理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清代学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注取“五家三科”之说,其疏引证宏富,遍采古人传所记涉《书》义者,亦吸收同时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代表乾嘉《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考证精详、明审,实集汉代以来《今文尚书》经说之大成。《尚书》的疏、证成为我们的重要参考。但上述研究具有两点共同缺陷:从考证的角度讲,由于出土材料的缺乏,其考证因此受到极大限制;从阐释的角度看,古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是“以经解经”,尤其重视“章句”训解,而缺乏总体连贯的阐释,也就是说,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与研究方法,古代学者不可能对西周伦理思想进行系统而科学的阐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关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著作很少,涉及西周伦理思想的专著则更没有。

20世纪初,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出版,全书分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三部分。先秦部分,并未涉及西周的伦理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伦理思想的研究长期处于沉寂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伦理思想的研究渐为学界重视,先后有几部中国伦理学或伦理思想的专著问世。

在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的专著中,涉及西周伦理思想的有朱贻庭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陈少峰的《中国伦理学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另外,陈来的《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刘翔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游唤民的《尚书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晁福林的《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等书也涉及了西周的伦理思想。以上著述皆不同程度阐述了西周的某些伦理观,如敬、德、慎罚、保民、孝等,并一定程度上重视了这些观念对后世伦理思想的影响。巴新生的《西周伦理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一书,侧重从政治形态、土地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考察西周伦理思想的环境条件,对伦理思想仅涉及了“孝”“德”观。近期,一些相关论著也从不同角度涉及西周伦理思想研究,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任剑涛的《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晁天义的《先秦道德与道德环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郑开的《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三联书店,2009年)。郑氏之论著作为西周、春秋思想史专书,侧重于德、礼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围绕“德、礼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上古时期中国思想的特质。晁氏的著作作为研究先秦道德的专著,在多维视野下,探研先秦道德及道德与社会环境条件的互动。任氏之书作为研究中国早期伦理政治的专书,在概括诠释、阐述三代伦理政治及其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以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的伦理政治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早期伦理政治。以上三者,不同程度地涉及西周的孝、德等伦理思想及其研究,而且,由于其在理论与方法上不同程度的创新,因此,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赵伯雄的《先秦“敬德”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刘翔的《由“德”字的本义论周代道德观念的形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巴新生的《试论先秦“德”的起源与流变》(《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晁福林的《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王慎行《试论西周孝道观的形成及其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1期),查昌国的《西周“孝”义试探》(《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姜志信、杨贺敏的《孝观念的产生及其内涵》〔《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徐新平的《简论周公伦理思想及其对孔子的影响》(《孔子研究》1993年第2期),许健君的《〈尚书〉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发展》(《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张怀通的《西周祖先崇拜与君臣政治伦理的起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罗江文的《古文字与儒家伦理观》(《思想战线》1999年第2期),以上论文分别涉及西周的德、孝、敬、勤等伦理观,其中不乏有价值的见解,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他们对西周伦理思想的研究涉及较多的是孝、德观,而关于孝、德观的起源及其内涵的学术分歧迄今仍然较大。

港台学者的论著如林安弘的《儒家孝道思想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杜正胜的《从眉寿到长生——中国古代生命观念的转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二分)、饶宗颐的《神道思想与理性主义》(《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三分)、王健文的《有盛德者必有大业——“德”的古典义》(《大陆杂志》第八十五卷,第一期)等,或涉及西周的孝,或涉及西周的德,以及天、德关系,其思考视角以及某些见解对我们皆有启发性。

(三)金文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郭沫若的《周彝中之传统思想考》(《金文丛考》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54年),将两周金文中有关宗教思想、政治思想、道德思想的材料分类罗列,并对照文献的相关内容,做简单阐释,开从金文角度研究两周思想的先河,但长于资料汇集,疏于阐释、评价,所涉及道德思想主要是“德”,既不全面,也无系统。

连劭名的《金文所见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文物》1992年第3期)、《西周金文与〈周易·象传〉》(《周易研究》1994年第2期)、《金文所见周代思想意识中的“圣”》(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这是笔者仅见的从金文角度研究两周思想的专门论著,其中不乏有较大参考价值的见解,其具体研究方法也具有启发性。

刘翔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主要以古文字材料为基础,对先秦时期的价值观作分门别类的诠释。其中涉及对德、孝、友、惠等西周时期伦理观的诠释。其对上涉西周价值观的诠释,充分借鉴了所认同的既有相关金文研究成果,同时兼及对某些观点的批评。然而,忽略了对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照。笔者在研究中时刻提醒自己:必须高度重视在社会环境与思想的互动中把握思想。

彭裕商的《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以金文与载籍互为补正的方法,考证两周铭文及同期典籍的部分常用词汇及其流行时代,并以常用词汇为依据,重新考释相关铭文、考订《诗经·小雅》及《尚书·文侯之命》的成书年代。该文虽然不是关于金文与思想文化的专门论著,然而我们从中获得了完成本书的最直接的方法启迪。

综而论之,与本书密切相关的研究,古今学者所做出的成绩是多方面的,实难一一叙述,择其要者,似有其下:

第一,对西周铭文的伦理观念,依据作者对器铭的考释而做了不同的解释,为我们利用和考释金文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二,主要从文献的角度,涉及西周伦理思想的一些方面,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第三,从金文角度研究思想、历史的成果,直接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启迪、借鉴。

上述成就无疑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去的相关研究仍有某些薄弱点和不足之处,最主要者在于:

其一,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研究中,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一直是薄弱点,而从金文入手全面而系统地研究西周伦理思想的论著尚阙如。

其二,缺乏对西周伦理思想的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学界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系统研究,一般都从春秋、战国开始,对西周的伦理思想仅有零星或部分的涉及。涉及稍多的孝、德等观念,其学术分歧又颇大。

其三,因可靠材料的缺乏,以及对相关理论的重视不够,因此对西周伦理思想的研究基本限于静态,缺乏对其发展变化的阐释及其规律的揭示。

其四,中外比较、西周与后世比较视域下的西周伦理思想研究尚属空白。

(四)本书主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重西周金文与传世文献资料,而且往往从西周金文入手,对西周伦理思想做专门研究。具体言之,在历史学、古文字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金文、甲骨文材料,以及文献材料、民族学材料的综合分析,对西周伦理起源观、政治伦理规范、血缘伦理规范、伦理评价观做尽可能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进程及规律;在中外比较、西周与后世比较的视域下,尽可能深刻理解与充分揭示西周伦理思想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