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吧!心理学大神来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牛人们的老师

蔡元培的老师冯特

1879年德国莱比锡,有位教授很神奇。

建立了科学实验室,心理学史上排第一。

人的意识可分割,就是他倡导的构造主义。

收了徒弟铁钦纳,还把这套带到美国去。

虽然评价不咋的,但科学心理学从冯特算起。


学霸学神 如网络传说中所言,学霸与学神都是学习好,但两者也有区别。所谓学霸,更多是能学、肯学、下常人所不能之功夫刻苦学,最终成绩斐然;而学神,更多则是乐学、博学、自由驰骋学海逍遥学,最终亦四处开花。以此类比的话,在科学心理学历史上,有两位赫赫有名的前行者,威廉·冯特可以算得上是学霸级的人物,而搞心理测量的高尔顿那就是学神。我们先来说说冯特。

冯特童年 冯特出身名门望族,父母家族中有历史学家、神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等等;另外一些,不是医生就是官员。有人说,当时的德国没有哪家比老冯家牛。然而,冯特却有一个悲催的童年,哥哥在外求学不在家,妈妈又生了俩孩子,不过婴儿期就夭折了。冯特童年只有一个同龄的玩伴,还是个智力障碍者,几乎不说话。

测尿 吃盐多少会不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一个年轻人对此很感兴趣,但出于找不到被试,便亲自出马,自己吃盐自己尿,自己尿完自己测。实验发表了,年轻人也产生了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这个人就是冯特。一泡尿,照亮了他自己的心理学研究之路。

初为人师 1857年,冯特到海德堡大学任生理学系教师,开设了一门实验生理学课,开始了大学教师生涯。不过他获得的教职属于无薪岗位,学校不给钱,收入全靠学生凑学费,选修课程的学生越多,老师也就赚得越多。结果,只有四名学生选修了冯老师的课。不久,冯特就生了病,去阿尔卑斯山疗养了。你看,大学“青椒”(青年教师)不好当是有历史传统的啊。

心理学实验室 1876年,莱比锡大学给冯特分了间房子来放实验器材,房子原先是学生食堂,现在成了冯老师的仓库。冯老师上生理心理学课,要做一些实验,但每次把器材搬到教室太麻烦,就干脆在仓库开课。冯老师是个有心人,仪器越买越多,也霸占了临近的一些房子。1879年,他开始深入开展心理学实验,科学心理学就这样诞生了。

科学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形态,以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立的心理学实验室为诞生标志,是指用客观的、科学的、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不同于精神分析所强调的以质性研究方法来研究意识问题,而是以量化的实验来研究心理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边缘化的交叉学科。

名正言顺 冯特的实验室虽然在1879年之前就已经运行了好几年,并号称在这一年建立了科学心理学,但其实直到1883年,也未获得官方认可,在莱比锡大学官方目录中并没有冯特这个引以为傲的心理学实验室。后来,冯老师生气了,威胁校领导,再不承认走人,要跳槽去别的高校。校方屈服了,认可了冯老师的实验室。牛人就要有牛脾气!

指导学生 冯特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89年成为莱比锡大学的校长。冯校长对学生很严格,从来都是直接给学生指定研究课题。在冯特面前,学生永远只能站着,指导学生的时候,他让学生排成一行站好,然后按顺序给他们分配研究课题,做得好不好都是冯校长说了算,俺们德国人就这么“严谨”。

中国学生 冯特建立心理学之后,各国有志于此的同学都来“朝拜”。其中有一个中国人也来凑热闹,跟冯特学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心理学,后来回国后投身革命,当了官,成了教育家,并没有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不过,他当校长的时候,追随世界潮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就是蔡元培,对,就是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那位北大老校长。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它目前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它的基础理论包括心理学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实验设计、传统心理物理法、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这些也是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核心和重点。研究对象包括感知觉(包括皮肤知觉、视觉、听觉、空间知觉等)、学习、记忆等方面的内容。

师承 德国生理学家缪勒(Georg Elias Müller)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很有意思,认为每种感官都是死心眼儿,只能产生一种感觉,比如眼睛看到光,产生视觉;你打它也不能产生别的感觉,至多“眼冒金星”,这依然是视觉。也就是说,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我们的感觉依赖于神经的某种状态,进一步讲,这种理论就是我们感知不到客观世界的一种典型的歪理邪说。现在这一理论的影响已经甚微了,但是缪勒教育的一个人对你我影响就大了,他就是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是人家缪勒指导的。

莱比锡之殇 冯特任职的时候,德国莱比锡大学简直就是心理学的“圣城”,学生们竞相追随,它也向世界各地输送了许多心理学大家。但为什么后来莱比锡好像没什么名家了呢?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冯特的研究中心被支持纳粹的势力主导了;二是莱比锡大学有一段时间改名了,直到1990年后才改回原名。

学霸的一天 冯特是个工作狂,把他的书加起来算,在没电脑的情况下写了五万多页,这是什么概念呢?行为主义大师华生算过,如果一天读六十页,通读一遍要两年半。当年的冯特,上午写书读论文编杂志,下午就去实验室做研究,然后边散步边备课,下午四点又开始给学生上课,啥也不耽误。不过冯特虽然书多,但可传世的少,美国心理学大师詹姆斯看不起冯特,说当一本书的观点被痛批时,他还在写另外一本毫不相干的书。后来认知心理学家米勒说得更损,冯特就是那种爱迪生说的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九十九汗水的类型。

翻译 冯特这么勤奋,让一个人受了不少苦,他就是冯特的徒弟、在美国传播冯氏思想的铁钦纳。作为冯特的嫡传弟子,当然以宣传老师思想为己任,不过,当他努力将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第三版翻译成英文后,发现冯老师已经出了第四版。当他翻译第四版时,冯老师那里嗖嗖嗖已经出了第五版,实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写写写 冯特的生活与哲学家康德类似,他一直过得严谨有规律。直到去世,他一直住在莱比锡,几乎从不外出旅行,除了欣赏音乐会以外,也不热衷于公众活动。工作上,在指导学生做实验之外,基本就是写写写,直到八十五岁高龄才退休。他于1920年8月31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岁。临终那年,他还出版了一部长达十卷的巨著:《民族心理学》。

遗珠 冯特“著述丰但佳作少”的学界印象可能是由这些原因造成的:一是本来冯特有些东西就不咋的;二是冯特用德语写作,写得又多又快,铁钦纳翻译不过来;三是铁钦纳以冯特传人自居,他本人注重实验相关内容,所以译著中只谈冯特实验的贡献,对其他方面不说。最后,人们对冯特的印象更多来自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而波林又是铁钦纳的学生——唉,冯特可能让铁钦纳和波林两个徒子徒孙给“害”了。

如何写出五万页的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