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列传
北宋中期,朝廷外部的西夏国和辽国经常派兵侵扰边境,而边境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开始叛乱,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这时候,有一位英雄凭借着高强的武艺和明智的指挥陆续平定了许多叛乱。敌人都非常惧怕他,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面涅将军”。他就是本篇的主人公狄青。
军事生涯
狄青出生于山西的一个贫寒之家,从小练习武艺,非常擅长骑马射箭。
宝元初年(1038),李元昊起兵反叛,朝廷下令挑选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延州指使。当时前线的将领们多次被叛军打败,士兵们都很害怕,但是唯独狄青经常冲在最前面。在与西夏战斗的四年中,狄青前后经历了大小战役总共二十五次,八次被敌人的乱箭射伤。他曾经带领军队攻下了金汤城,从敌人手中夺回了大片土地,俘虏了五千七百个敌军士兵。此外,他还在一个叫作桥子谷的地方修建了城池和许多堡垒,都是占据在敌人的要害部位。有一次,狄青受了很重的伤,但是一听说敌人马上要攻打过来了,立刻又站了起来准备骑马战斗。他的战友们很受感动,都争先恐后地要和他一起上战场。在和敌人作战的时候,他总是披着头发,戴着铜面具在敌军中出入,敌人都惧怕他,没人能够阻挡他。
在和敌人作战的时候,他总是披着头发,戴着铜面具在敌军中出入。
有一次,经略判官尹洙与狄青见面,和他讨论军事问题,听到狄青的见解后很是赞赏。之后,尹洙就向韩琦和范仲淹推荐狄青,说他具有优秀的将军的才能。二人见到狄青后都觉得他很出众,便盛情款待他。范仲淹还把一本《左氏春秋》送给他,说:“将军你如果不了解古代和今天的历史,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狄青从此改变了习武的爱好,专心读书。不久后,他就对秦代和汉代著名将领所运用的兵法非常熟悉,名气也因而变得越来越大。
狄青一开始只是普通的士兵,不到十几年就变得很显贵了,而他的脸上一直刻着当年因为犯罪所留下的墨字。皇帝下令让狄青用膏药把脸上的字迹去除,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您凭借我的功绩来提拔我,而不在乎我低贱的出身,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都是因为受到这墨字的激励,我希望把它留在脸上用来鼓励军中的将士们。”皇帝很感动,提拔他为枢密副使。
平定叛乱
皇祐年间,广西的蛮族首领侬智高反叛,攻陷了邕州,又接连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了广州城,导致岭南一带骚动不安。当时的将领很久都没能平定叛乱,朝廷便命令孙沔和余靖率领军队讨伐叛贼,但是皇帝还是不放心。狄青在上朝的时候说:“我虽是普通士兵出身,但一直通过带兵打仗报效国家。希望陛下能让我带领军队打败敌人,我会把侬智高的脑袋献给朝廷。”皇帝觉得他的话很雄壮豪迈,就让他带领军队前去平定叛乱,还设宴给他送行。
当时侬智高回到邕州据守,狄青与孙沔和余靖的军队会合进驻宾州。在此之前,蒋偕、张忠都因轻敌而战败阵亡,军队的声威大大衰弱。狄青就下令所有将士不准直接和叛军交战,要听从他的统一指挥。当时有一个将领叫陈曙,他趁狄青还没有到,就擅自率领八千军队去攻打叛军,却在昆仑关被打败,他的手下袁用等人都逃跑了。第二天早上,狄青把所有将领集中到大堂上,逮捕了陈曙,并召来袁用等三十人,按照战败逃跑的罪罚将他们斩首。孙沔、余靖两人惊恐地看着对方,而其他将领们都吓得两腿发抖。
狄青把所有将领集中到大堂上,逮捕了陈曙,并召来袁用等三十人,按照战败逃跑的罪罚将他们斩首。
接下来,狄青让所有将士休整十天,又派密探去探查敌人的情况,并探明敌人以为他们还会很快进攻。但狄青第二天便整顿骑兵,当晚就穿过了昆仑关,在一个叫归仁铺的地方布阵。叛军失去了险要阵地后,全都出来迎战。先锋孙节在山下和敌人战斗时牺牲,敌军的气势极高,孙沔等人都吓得变了脸色。只有狄青毫不畏惧,手举白旗从左右两翼冲出,大大出乎敌军的意料。狄青带领军队一鼓作气打败了敌军,将逃跑的敌人追出了五十多里,斩下了几千个敌军的首级。敌人的党羽们也死了五十七人,五百多人被活捉。侬智高当晚放火烧了城池,逃走了。
天亮之后,狄青带领军队进入邕州城里,缴获的金银数以万计,牲畜几千头,解救被敌人抓获的七千二百名老人和青壮年,慰问并安置了他们。在检查敌人尸体的时候,他们发现有一具尸体身穿黄色的龙袍,以为这就是侬智高的尸体,就想把这件事报告给皇上。狄青说:“怎么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宁肯不要杀死侬智高的功劳,也不敢通过欺骗朝廷来贪图功劳。”将士们都对狄青很是佩服。
狄青心思缜密,做事必定是有一定的把握才肯实行。每次出军前他都要先进行整顿并且明确奖励和惩罚,并和普通士兵们一起忍受饥寒和劳苦,因此即使是敌人发动突然袭击,也没有一名士兵敢不冲锋向前,所以狄青出战屡建战功。此外,狄青从不邀功,经常把自己的功劳让给自己的副将。尹洙遭到贬官而死后,狄青还竭尽全力周济他的家人。狄青死后,皇帝赐他谥号“武襄”。
读史学成语
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敢。
例句:这种时候不能逞匹夫之勇,要认真考虑一下对策。
争先恐后:指争着向前,唯恐落后。主要形容动作,也可形容人或物。
例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