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堂上争议
于蔡瑁而言,是一定要支持刘琮的,但是因为翁婿关系,急忙跳出来,反而又有些不妥,所幸蔡瑁朋党众多,傅巽就是其中之一。
刘琮这个时候也是在注视着傅巽,对于此人,刘琮的了解并不多,也不知道这具身体以前的主人究竟在干什么,连文武大臣都不结交一二,难怪在后来的变动之下,没有心腹之人相助。
也仅仅就是一个对刘表忠心耿耿的王威,在一直追随刘琮,刘琮打开了帝王养成系统,使用了神眼功能,仔细的看了一眼。
【东曹掾】:傅巽
【忠诚】:96
【统帅】:44
【武力】:35
【智力】:81
【文韬】:72
【魅力】:21
【系统评价】:傅巽瑰伟博达,有知人之鉴,初为尚书郎,后北地生乱,遂至荆州为刘表幕僚,现征辟为东曹掾,历史上曹操南下之后,傅巽为主降一派呼声最高之人,刘琮举州而降,傅巽因劝降刘琮有功,得曹操封为关内侯。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刘琮自然知道,自己的系统一向评价十分的公允,因劝降而得以封侯,这厮不知道上跳下窜得多厉害!
一时之间,一直面上波澜不惊的刘琮,双目之中竟然透露出了一股杀气,此等背主求荣之徒,当斩!
若说蔡瑁,蒯越等人的投降,还是因为家族利益,只能是舍弃他,以保全世家大族利益,傅巽这等人,明显其流亡到荆州,刘表对其有收容之恩,却背叛旧主。
刘琮对其好感度直线下降,却听刘表说道:“公悌有什么话,直说无妨,今天在此议事,本就是畅所欲言。”
傅巽只是拱了拱手:“多谢主公,下臣以为,这江夏郡太守之位,应当二公子出任更为合适。”
傅巽随后侃侃而谈:“首先,二公子带兵出征江夏,虽然依旧未能打败周瑜,但是要知道,这是二公子初次出征,能够在大厦将倾之时,及时止损,挽住颓势,稳住军心,并且留下后手,稳固防线,做到这个份上,已经是显示出二公子能力不俗。”
“更何况,斩杀黄射,已经为二公子获得了军心,若是二公子主持江夏郡太守职位,应当是无虞的!”
“其实不然,谁都知道,江夏郡黄氏宗族势力庞大,若是二公子出任了江夏郡太守,难免就要疲于应对,如何能够治理好地方事务和抵挡江东军?”
“不错,下官也以为,二公子出任江夏郡太守不合适,若是吾等忙于内耗,岂不是给了江东可趁之机?但是大公子虽有此心,也不太适合江夏郡太守这个重担!”
傅巽说完之后,自然也是有人出言反对,这些说话的人里面,偏向于刘琦的自然有,但是也在少数,更多的人是不希望刘琮远赴江夏,谁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刘琮是争夺荆州之主位置的热门人选,最好还在坐镇在襄阳来得妥当。
“即便二公子不适合亲自坐镇江夏郡,也可以遥领!”说这话的人,就是属于蔡瑁的嫡系一派了。
一时之间,堂下议论纷纷,甚至出现了争执,还有的人站出来推举刘备,言道刘备仁德,治军有方。
平素里,蔡瑁可以不说话,这个时候蔡瑁却是发言:“刘玄德虽然威望不错,但是不习水战,江夏郡太守之位不宜由他出任!”
看起来,蔡瑁对于刘备的防范之心,已经到了杯弓蛇影,恨不得立刻除之的地步,蔡瑁的确也是如此作想,刘备半生漂泊,投靠了很多有实力的人,最后不是背离他们,就是得了他们的基业,诸如曹操、陶谦、袁绍,刘备都先后投效过。
刘表也是道:“德珪所言不错。”便是将刘备划出了这个名单,江夏郡太守之位实在太重要了,若是由刘备出任,依照刘备的野心,休养元气之后,定然会坐拥数万兵马。
这等枭雄人物,一旦有钱粮兵马在手,天下之大,哪里去不得?
刘表这个时候眉头紧锁,虽然驳斥了刘备的这个选择,亦是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对于长子和次子谁来接替太守之位有些举棋不定了,谁都知道,刘表一直在对于子嗣问题的处理上面犹豫不定,一直到刘表去世,都没有能够下定决心。
这才导致,后面即便是刘琮接手了荆州,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坐稳这个位置,人心都没有收拢过来。
堂下议论纷纷,刘琮也是皱了皱眉头,在这大堂之上,刘琮也发现,荆州文武当中,竟然没有一个自己的心腹之人,自己所能依靠的就是蔡瑁这边的势力。
这襄阳的形势错综复杂,也无怪诸葛亮说,在中枢的发展会遇到诸多的掣肘,而蔡瑁那边还是没有发言。
刘表依旧在皱紧眉头,不知道怎么决断,刘琮的心中却是早就有了想法,只是一直没有说出来,到了这个时候,便是到了提出来的时机了。
只见刘琮缓缓的站起身来:“父亲,诸位,吾有一言,不知道当不当讲!”
众人齐刷刷的向着刘琮看了过来,从议事开始,这位二公子除了复述了一半江夏郡战事之后,便是没有了任何话语,即便是刘琦毛遂自荐也没有多说什么。
蔡瑁也是看向了刘琮,暗道,年轻人果然沉不住气,若是刘琮这个时候不说话,反而会显得刘琮对这些事情有心怀淡泊之心,自己下来,再让二姐吹吹枕头风,这件事情,说不得就成功了。
想到此处,蔡瑁忍不住看了一眼刘琮,却见刘琮大大方方的道:“诚如所言,虽说黄射之死,琮并不感到愧疚,可是对于黄家而言,毕竟是死了人的,琮出任江夏太守,自然有些有力不逮。”
刘琮这句话一说出来,在场支持蔡瑁的官员都是忍不住一惊,难不成二公子要将江夏郡太守拱手想让给大公子?
他们一方面希望刘琮拿下江夏郡太守之位,一方面又希望刘琮坐镇襄阳,就是蔡瑁也认为,如此是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