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才华横溢的你,为什么被不自信困住了?
我们经常在职场中遇到这样的情况:
老板在会议中提出一个项目,说:“有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个项目,竞选项目组长?”其实你早就听说公司得到了这个项目的运营资格,这个时候,你看着手中精心准备的策划案,再看看老板,会议室一片安静,你想要发言,却犹豫着“要不要现在举手?”、“还是再等等?”,你手心冒汗,心跳加速,心都快要跳到嗓子眼儿了。
这时,办公室的阿萍举手了,她是公司的交际明星,虽然业务能力一般,但她积极阳光,充满自信和活力。她侃侃而谈,一如既往的淡定自如,但她阐述内容的专业性和逻辑性都有欠缺,很显然,她对这个项目了解得不够透彻,功课做得没有你扎实,你暗自叹息,如果刚才勇敢发言的是自己就好了。
阿萍发言结束,老板对她第一个发言的行为表达了赞许和肯定,也指出了一些问题,你听着老板的话,看着手中的策划案,琢磨着自己的案子是不是也还不够好,犹豫担心着自己发言后也会被老板当众指出问题,你更后悔自己不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人,“第一个”总能得到多一点宽容和好印象,成为“第一个”的勇气就是个加分项。你迟疑着,纠结着,直到第二个、第三个同事各自表达完毕,老板宣布投票。
你就这样在纠结与迟疑中失去了这次表现的机会。
发现了么,你总是职场里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个人,你并不是不够努力,你也并不缺勤奋、天赋和才华,你只是“畏惧”和“退缩”,你只是缺乏自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正如你需要空气、需要阳光,你也需要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需要挖掘潜能展示才华。而自信正是挖掘内在潜能的最佳法宝。古往今来,有所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便是高自信水平。
在职场生活中,自信的人总是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魅力,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能力。自信的人一定是能肯定自己能力的人,能更好地接受别人的注视和评价的人,所以自信的人在工作中也常常比不自信的人更加游刃有余。不自信的人担心在他人的审视中暴露自己的缺点,于是将自己隐藏起来,可也因此失去了在他人眼中的存在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建立起自信呢?
脑科学解读:如何获得自信,更好的做自己?
自信,是个复杂的主题,既然一直在聊“别人”,就先来看看“别人”和自信的关系。
有过这样一个实验,找两类人参与实验成为被试:一类,篮球技术是路人水平,咱们简称这一类人为“路人”,另一类是篮球高手,简称为“高手”,再让这两类人分别蒙着眼睛进行一定次数的投篮。
实验在现场安排一些看客,要求他们在“路人”投篮时发出欢呼声喝彩声,在“高手”投篮时发出遗憾声,“咦~~”、“唉呀……”。
接着下一个阶段,让路人和高手分别再投篮,这一次不蒙眼睛。
统计后发现,在上一个阶段接受欢呼喝彩声的“路人”,他们的投篮命中率都比往常的要高,甚至高出许多。反之,本来有一定基础的高手,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遗憾洗礼”后,投篮命中率下降,甚至是大幅下降。
这个实验就能看出,“别人”能造成的心理暗示,对人的表现可以有很大的影响。积极正面的表达能提升“路人”的投篮命中率,因为它增强了“路人”的信心。
职场上有一些负面信息是无意的表达,比如要团队PK或是要上台表现了,牛哥对你说“年轻人,别紧张啊!”,可这样的话不表达也罢,说了就有可能不紧张变紧张了,像是高考前,妈妈送你到校门口,原本一个眼神一句加油便好,可妈妈们常会关切的说一声“孩子,不用紧张,妈妈相信你!”那个时刻你可能真是会长叹一口气……
有无意的,自然也会有有心的,刻意为之的,来看这样一件事:
小美是我的同行,在她还是新人时,公司安排她和其他几位主持人一同主持一场活动,台本中主要内容环节的主持工作属于前辈琳姐,小美负责的就是介绍到场嘉宾和几处简单的承接。
临开场,大家在闲聊,琳姐和身边的男搭档忆起了往昔,说到主持分工,她说“这活动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嘉宾介绍那块了,别的都没啥,哎你还记得吗,当年阿强介绍嘉宾时就出篓子了,好丢脸啊,那事儿当时让台下那位老总当场黑脸走人,阿强也被雪藏了好几年啊,哇那次真是太难忘了……”
小美在一旁,自然听得清楚,毕竟是新人,难得有露脸的机会,想到等会儿自己就要介绍嘉宾,一紧张心里也打起了鼓。果不其然,到了台上,轮到她介绍时,读到一半脑子里突然冒出了琳姐说的话,心一慌停顿了几秒,虽然没读错,但她知道自己分心了。
后来小美才听说那是琳姐的一贯作风,通过负面信息给搭档造成压力,达到影响搭档发挥的效果,就像是运动场上比赛中给对方挖坑等对方失误违规似的。
了解正面、负面信息和信心之间的关联后,再遇到这样的情景,小美不仅不会被轻易影响了,还打趣的回应“哎呀姐,被你这么一说,我压力好大哦,你呢?你压力好大的时候怎么办呀~”
所以这建立自信的第一步便是了解积极和消极表达对人内心、自信程度和行为的影响,尤其是要留意“别人”有意无意所表达的负面信息,防止这些信息可能造成的心理暗示,降低它可能给自己造成的影响。
而在自我层面上,其一,一个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时常给自己肯定和鼓励,尤其当感觉自信心不足时,对自己说“我可以的!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清晨洗漱时可以对着镜子给自己个微笑,告诉自己“这个笑容不错哦”;有人说“我笑起来不好看,最不喜欢看自己笑了”,那是因为笑得少了。想想,再不懂英文的人也能把“hello”表达得自然流利,就是因为使用频率高,经常听经常说,笑也一样,笑得多了自然就能笑得自然笑得好看。
其二,通过外在提升自信,比如肢体动作、外形打扮等等。
1、肢体动作
这里要提及“具身认知”理论,是心理学里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说的是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能“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也即是,身体是可以影响思维和行为的。
耶鲁大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随机把大学生分成两组,让A组的被试捧着一杯热咖啡,让B组捧着一杯冰咖啡,再把他们带到实验室,要求他们分别对同一个中性人物(虚拟人物)的人格特征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拿热咖啡的人比拿冰咖啡的人更倾向于给这个人积极的人格评估,觉得这个人更外向、热情、友好。从中就发现,身体感知到的温度影响了人认知上的判断,在安全舒适温暖的环境中,人更容易作出积极乐观的判断。
那么脑科学是怎么体现“具身认知”的?
1996年,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学者发现了镜像神经元,为具身认知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简单说,镜像神经元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共情”有密切关联,当看见别人的行为状态时,我们大脑中的自身镜像神经元就会被触发,好像自己也处于同样的行为状态,比如看到情侣亲热亲吻,你会有性反应,看到有人受伤,你会感觉疼或不适,看到电影里的惊吓画面,你会被吓到或感觉紧张害怕。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我们会通过对方的言行状态,去理解对方的意图感受,甚至感同身受……发现镜像神经元这件事,给“具身认知”提供了脑科学证明,证明了我们的感知、认知和行为反应并不是独立的过程,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
行为心理学认为并不总是思想来控制行为,行为也可以影响思想。就有研究发现,当人把身体姿势表现得自信自在自如时,外在的这些行为表现会影响内心的感受,人会觉得自已确实信心增强了。比如让一个平常状态中的人突然踢墙踹门摔瓶子砸柜子,他就会被这些行为动作激起激动愤怒的情绪,这一点也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中所有体现,一个演员想要迅速愤怒,可以通过摔椅子的行为达到。
也就是,要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提升自信心,可以通过一些动作上的调整,比如张开双臂、舒展四肢,我们统称这类姿势为“高权力姿势”。为什么称之为“高权力姿势”,是因为这些动作通常是高权力的人所展示的一些特征,无论是古代东方的皇帝、西方的君主,还是现代的老板、老大、领袖,肢体动作大多是开阔的、霸气的、舒展的,这样的姿势似是占据更多空间的。
相反,垂着头、蜷缩着、收紧的,通常是低权力者常有的姿势。
高权力者,或说有权力的人,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心智都更有控制感,能够感觉到较高的效能感,自然也是更加自信的,并且他们体内的某些激素水平也不一样,比如睾酮和皮质醇。
睾酮水平的高低就能反映人的自信状态。睪酮是大脑生成的一种激素,也就是俗称的雄性荷尔蒙。在人类和其他生物身上,在男性或女性身上,睾酮影响力量、活力、性欲,当然了,某些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睾酮水平。
有研究调查了运动比赛和睪酮水平的关系。发现在比赛前,所有参赛者的睪酮都会上升;但是在比赛结束之后,赢的那一方睪酮水平仍旧会上升,输的那一方则会下降,这似乎说的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通过竞争产生权力阶层的高低水平,权力阶层高的人睪酮水平会偏高,权力阶层低的人则会偏低。
皮质醇是帮助人应对压力的贺尔蒙,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皮质醇都会维持在一个偏低的水平,而一旦承受压力、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皮质醇就会偏高,皮质醇长期偏高的后果就是让我们变胖、烦躁、骨质疏松、高血压等等,这也就意味着一个自信者的睾酮应该是偏高而皮质醇该是偏低的。
过去有过一些实验,证明仅仅做一些动作就能够改变情绪和认知,比如刻意保持笑容能提升愉悦感,驼背含背会产生低落感。以下这个实验就从脑科学角度提供了证据。
实验把被试随机分成了两组,让A组的人维持下面这样的的高权力姿势。
让B组的人维持下面这样截然不同的低权力姿势。
结果发现,做出高权力姿势的A组睪酮显著上升,皮质醇显著下降;相反,B组睪酮显著下降,皮质醇上升。也就是维持一段时间的高权力姿势,能够增强自信并具备一定的抗压力,而维持一段时间的低权力姿势呢,自信下降,压力感倍增。
为了验证这种反应变化适合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验设计了职场面试的场景,面试开始前同样随机挑选出A、B两组,让A组做出高权力姿势,B组做出低权力姿势,还通过一系列设计让被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姿势,接着在模拟面试中让他们各自阐述自己理想中的职场状态,他们具体的谈话内容是忽略的,比对的是呈现质量,也就是他们的表达是否自信自如,是否能展现出个人特点和魅力。
实验结果和之前的一样,自评发现做出高权力姿势的A组比B组感到更自在。专业评审的复杂评定也显示,A组的呈现质量更好,更自信更淡定。
所以,无论是要登台讲话、还是要开会发言,又或是要做项目展示了,即便是和客户商谈前,比起不断琢磨“等会我要这么说……那样讲,一二三四点得清晰明确”,让自己焦虑,倒不如站起来伸伸懒腰,张开双臂做几个扩胸运动,提升自信,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2、外形打扮
内在美固然重要,但别总对“这是个看脸的世界”如此嗤之以鼻,任何人的发型、肤色、五官、衣着都会给别人形成首因印象,既然首因印象都多源于第一面的视觉感受,提升自己的形象也就能提高别人对你的印象分,印象更好了,认同感也就更容易出现了。想来,你若是见到一个外形邋遢的人,你的第一感觉是想远离他还是和他亲近?没有谁愿意或说有义务通过一个不得体的外表去挖掘这个人的内在美。
其三,追本溯源,改善内心状态。
舒淇回忆小时候,说:“我妈妈说,怎么会有人长得像你那么丑!”,她很清楚自己的样貌并不突出。周杰伦曾经也是一个自卑的单亲小孩,孤独、内向、寡言、叛逆,父母离婚后他更加孤僻,不爱讲话,玩伴不多,常常只和外婆家的大狗玩儿。
但后来,舒淇从三级片女星转型成为影后,成为传奇般的存在,周杰伦在华语乐坛的影响力不可比拟。
到底是什么让人自信?
1、荣誉未必能让你自信
阿辉说大学毕业时,他总共获得几十份荣誉证书,从奖学金证书到优秀班干部证书,从论文获奖证书到优秀毕业生证书。总之,就是很多证书,当时觉得是很了不起的事。可其实那些证书除了自己和爸爸妈妈从头到尾认真看过一遍,就没别人翻过了。
当年刚刚毕业开始找工作时,他急切的想让面试官看看那些证书,好证明自己有多厉害,可面试官只说了一句:“在我们这里,拿多少证书不管用,我们看重能力。”面试官的一句话让他信心全无,因为当时的他把信心都寄托在了这些荣誉证书上了,他认为那是他能力和才华的全部证明。
2、追求完美未必能让你自信
越是想尽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情,就越是会感觉怎么努力都难达到内心的标准,完美主义可能会导致拖延、自我批判、拖延时间、压力山大、甚至不敢尝试。越想完美,也越说明害怕短板和缺点被发现,害怕暴露弱点。这个时候就需要进一步搞清楚,怕的具体是什么,短板和缺点又是什么,也许一些心结源自童年时期的经历,或者源自原生家庭,这些内在的挖掘就需要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3、和别人比真的未必能让你自信
《科学》有过一篇报告,说的是财富的相对差距比绝对数目更能刺激大脑涉及奖励的那块区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幸福感低下,因为他们会把自己和亿万富翁比较,比较后发现总差那么一大截。
要想通过和别人比较来获得优越感,还不能向上比,和比自己牛的人比,感觉一定不妙,非得向下比才行,也就是只能跟那些在某方面比你差的人比,“比较是偷窃喜乐的窃贼”说的对,向上比,不爽!可向下比,就能判断自己是出色的、成功的、富有的了吗?
人总有某个部分比别人好或比不上别人——形象、逻辑能力、表达技巧、沟通能力等等。最好的比较,是拿今天自己的能力和成绩,和上个月或去年的作比较。
自信来自人的内在成就动机,所谓的内在成就动机,指的是那些可以让人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内在想法,比如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和帮助他人等等。这些内在的成就动机与金钱、奖励等等外在成就动机不同,外在成就动机不具有持续性,只能为人提供短暂的成就感和奋斗目标,而内在成就动机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为人指明前路,让人在长时间内获得成长,变得更加优秀。
内在的成就动机就像是引擎,供给人在人生道理上疾驰的动力,帮助人找到前行的自我节奏。这些内在成就动机不易摧毁,它可以是人为之一生奋斗的目标,也可以是人一生所背负的内在使命,是人存在于世间的意义。
怎么感受内在成就动机?
寻找并确立一个目标,走出舒适区,专心投入,不再过度自我关注。
不自信的感受,或说自卑的感受,很有可能是因为空余时间太多,再说白点就是你闲得慌,没有目标,没有兴趣和热爱,不能投入工作和生活,平日里不考虑如何把项目方案做的更漂亮,不考虑如何提高和客户的沟通效率,不考虑和朋友怎么度过相聚的时光,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自然是“目中无人”只有自己的,这样的人就容易产生空虚感,会越发觉得自己成就感低,越来越不自信。
不要把时间用在告诫自己“我要自信!”上,缺什么就会刻意强调什么,总想着“我要自信”,无疑是在给自己心理暗示,暗示“你呀,其实就是不够自信,你还是自卑!”。
确立目标,动起来,当真正投入一件具体的问题,一件热爱的事情,也就忽略了自信与否这件事,忽略了“别人”。敢于尝试新鲜和突破,专注而投入,展示能力,就可以收获成功,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有了自我认同,这样的自信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