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五岳庙
清嘉庆版《介休县志》载,五岳庙在城东南隅草市巷,明景泰七年(1456)建,乾隆十五年(1750)毁,二十八年(1763)重建。
我一路打听,从东大街关帝庙对面的段家巷一直向南,很快就看到了左边的草市巷口。巷子里现在有一座草市巷小学,当狭窄的巷道里拥满了学生和家长的时候,一下子热闹极了。五岳庙就在小学的东边,甚至曾经成了小学的一部分,现在又被重新分割出来了。
我背靠校门对面的民房,仰望五岳庙内高耸的琉璃脊刹,这是一种饱经沧桑而未加藻饰的原真质朴气息,好像埋藏在沙土中的玛瑙,清风拂过时会展现出让人一瞥惊艳的气质。
五岳庙,顾名思义,就是将道教的五岳大帝一同奉祀的庙宇,以东岳天齐大帝为尊,县志也说得很清楚了,现存的庙宇是清中期所建。此庙坐北朝南,最前端是照壁,左右设有掖门,即庙门。
介休市草市巷五岳庙山门
庙内迎面有一座单檐歇山顶的两层倒座戏楼,此楼主体面阔三间,一层下部砖砌一字排开的五个拱券门洞供通行,楼前左右两侧分置镶嵌异体“福”“寿”石雕的八字照壁。二层为木结构,安设隔扇窗,左右各连建卷棚顶耳楼,形成一列宽大的正面。此楼北侧二层为面阔五间的演出台口,明间前凸卷棚歇山顶抱厦,左右稍间的十字歇山顶护持于两旁,形成楼阁争耸、飞檐比翼的效果。明间檐下平身科和两角科为三昂七踩斗栱,密集紧凑如三朵怒放之花,分外绚烂。悬挂的匾额题“海蜃楼”,大约是告诉人们戏中所演宛若虚无幻象吧。
院子东西两厢原是长长的廊房,后来被改造成教室,正面都砌起了拱形的门窗,略显狭长的院子北边,与戏楼相呼应的是献殿和正殿建筑群。正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典型的清代建筑,檐下设重昂五踩斗栱,也完全被前边宽大的献殿给挡了个严严实实,不过好在这座献殿造型不俗,颇为可观,其华丽超过了正殿,以至于在院中盘桓者常常把正殿忽略了。
献殿修建在一座“凸”字形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卷棚歇山顶,正面明间前伸出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小亭子,以一间宽的短廊与献殿连接在一起,既像一座仪门,又类似一个单独的献亭。檐下的两角科和中间的平身科采用更让人眼花缭乱的四昂九踩斗栱,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又比戏楼的斗栱更胜一筹,仿佛达到了殿堂斗栱装饰的极限一般。从前这样的情形多见于木制牌坊上,用于殿堂的还真不多见,整个五岳庙的华贵尊崇感得到极大提升,令人叹为观止。献殿曾被用作教室,加装了门窗,现在则久已废弃,空荡荡地无人问津,玻璃也碎了许多。我恍然之间觉得它好像是一个头戴陈旧而名贵冠帽的落魄贵族一样。献殿东西两侧还有向内一面坡的配殿,竟然被遮挡得严严实实,基本可以忽略了。
介休市草市巷五岳庙戏楼
介休市草市巷五岳庙献殿
五岳庙内除了让人目不暇接的斗栱装饰外,木雕和琉璃装饰也技艺高超且基本保持了原貌,其水准亦不逊色于后土庙,更可贵的是未经改换,依旧是带着历史烟尘洗礼的沧桑模样,真实胜于一切。